 中国图书商报资深研究员 杨贵山 | 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广大读者对出版物的需求量和质量标准不断提高,出版业的市场化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中国入世以来,出版界更面临着来自国外竞争对手的巨大压力。中国出版物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已经在探索如何将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出版物推向全世界,在全球出版产业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并通过出版物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搜狐传媒沙龙特推出“中国出版业:现状和未来”的系列沙龙活动,首期节目于10月24日(周五)14:00-16:00举行,主题是“中国出版业的国际化”。
出席嘉宾有:
《出版参考》杂志社常务副社长 伍旭升;(联系方式:cbck@sohu.com)
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经营总监 李国强;(联系方式:glhzlqm@sohu.com 或 bphjgb@bphg.com.cn )
华有传媒 李亚奇;(联系方式:yqli@chinayou.com )
中国图书商报资深研究员 杨贵山;(联系方式:guishanyang@263.net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出口部主任 梁建瑞 (联系方式:export@cnpiec.com.cn )
主持人:中图读者俱乐部副总经理 栗淑萍 (联系方式:lsp@cnpiec.com.cn )
在沙龙现场,到场的业内嘉宾就国内目前版权贸易引进多于输出的现状、国内出版物目前参与国际竞争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发表了各自看法,并为国内出版物参与国际竞争出谋划策。广大热心网友也通过搜狐聊天室现场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以下是沙龙实录第三部分:
三,入世后图书的国际化:专业、教育和大众图书的不同策略
主持人栗淑萍:我们请李亚奇给大家讲话,因为他对出版社国际化的问题有很深的研究。 李亚奇(华有传媒):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华有传媒是一个出版行业中专业的公司,我们把具有优势的传媒集团从外国移植到国内,我们希望国内的出版行业能上一个台阶。我们公司的创始人是哈佛商学院的陈女士,有关的报道可以上我们的网站查到,谈到这个话题,我曾经写了一篇稿子,我想整个出版业都面临这个问题,对中国的整个出版社行业来说都是一个崭新的话题,尤其是我们改革开放二十年之后谈这个话题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由于各个出版社面临的状况不一样。 我们在谈出版业国际化的问题时候也采用了简单的逻辑,首先你要分析清楚,国际化的主角是谁,什么时候国际化,在什么地方国际化,最后落实到用什么样的适当手段和方式去国际化。这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基本逻辑框架。这篇文章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用我们的检索找到。 我们在文章的结尾,对国际化有三个建议,第一个从意义上能够重视国际化。第二个从战略上我们要考虑,作为一个企业类的出版社,他有自己的一个详细的战略,对国际化也要有这样的思考方式。第三,从资源的角度,我们国际化不是说要国际化的时候去找资源,而是要做好资源的储备。这是我们对文章结尾的时候对国际化的三个建议。 我们对国际化的分析框架稿子里面有很多的内容,下面有问题的话,大家可以一起来分享这方面的想法,大家互相来交流。谢谢! 杨贵山:大家好,我是《中国图书商报》的杨贵山。《中国图书商报》是我们国家出版行业的一个专业媒体,是联系出版社和书店的一个纽带。我们不仅在国内和国外业内的信息做出及时的反馈,还扩大报道面,我们有导购周刊等等一系列的专刊,除了对专业的读者有服务,还侧重于对普通的读者服务。 今天的话题我比较感兴趣。前几年谈出版国际化比较虚,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这个问题越来越实在了。出版的国际化本质上来说是市场的国际化,从国外的来讲,国际程度非常高的是欧美的图书市场,从市场排名来讲我们的市场是世界前5名的,当然这仅仅是从零售市场的规模来说。 从规模上来讲已经是很大的,但是在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上面其他与欧美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出版的国际化”一般来讲是三个体现形式。第一个是商业存在,到其他的国家比如到美国去建立出版社或者是开书店。第二个是实物,就是图书的进出口,再一个就是版权。从三个方面我们做得最多的是版权。我们版权方面是贸易逆差,其他两项留待以后再慢慢去做。至于商业存在,美国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图书零售市场,他的国际化程度是非常高的。 国际化程度高说明一个问题,他的市场准入门槛高了。这里有两个例子,贝塔斯曼是靠经营一般的图书起家的,他加入美国市场时采取了购并的方法,拿了50亿美元来买,没有采取重新建设的方法,因为那个成本非常高。国外一般把图书分成三个大类:一个是专业(图书),一个是教育(图书),一个是大众(图书)。 如果我们从书的概念来说,要讲国际化,这里面有一个顺序,从易到难应该是专业、教育到大众。市场国际化最难做的是大众(图书)。我们的图书走向国外是不是可以参考难易程度的顺序。说到难易从营销的角度来讲,专业书籍比教育要容易一些,比大众更容易一些。从营销的角度来讲大众的营销难度是最大的,大众的口味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很难做到合适的,专业就比较容易做到。 比如推出法律方面的书籍,预先可以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律师,有多少个法律工作者,法院有多少工作人员,这针对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另外一点,我们的图书出版的国际化其实就是市场化,针对市场的是一个读者,目标读者的确认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的图书要介入美国的市场首先要对市场做了解,对读者要做了解,你的目标读者是什么。 网友:中国加入WTO以后,对图书的进出口会有什么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呢? 梁建瑞:我正好回答前面一个网友的提问。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主要是进口国外的科技书,归属于中国出版集团。一般的专业图书馆都知道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但大众可能不太清楚。我国过去强调有限的外汇要用在一些更有价值的资料引进上,我们公司主要是引进了科技方面的图书,现在一些社科方面(图书)也在做引进。 由于海外的书相对比较贵,现在图书馆买书多一些,他做的营销和宣传都是图书馆。有的读者说“我怎么不知道你这个公司怎么个卖书法”。 从进出口书来说,国家目前还是有一些规定的,国家反对黄赌毒出版物,所以不是说海外有什么书我这边市场马上就有了,价格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实际上是一个专业的公司,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贡献很大,特别是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但是在大众引进方面起的作用小一些。加入WTO前后,对我们的影响不是太大,正面或者是负面的影响都不是太大。 我们国家对出版物的进口有一定的管理,过去在加入WTO前更多的是一种内部管理的办法,加入WTO以后就要采取一种法律的办法。我要做一个出版物的进出口法,国家有关的部委正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在管理上更加地透明化。 我们加入WTO以后中国准许海外在大陆开办出版物的一些批发和零售业务,他可以开书店了,他可以开图书的大卖场,类似于图书城。刚才网友问:加入WTO对进出口的影响。影响就是:海外可以开书店来卖书,但是他卖什么书还是靠进口环节的关来管理,加入WTO海外进入了中国图书的销售市场,而我们更希望卖国内自己出的书。 杨贵山:这是一个硬性规定,规定只能卖原版书。 梁建瑞:对我们国家的影响还不是很大,正面负面谈不上。
传媒沙龙第13期:中国出版业国际化(实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