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许可 嘉宾:胡晓明
2003年春天,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五角大楼以主动的姿态邀请世界各国记者进入美国军队作“嵌入”式采访。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胡晓明从3月10日到4月13日在美军“小鹰”号航空母舰上采访生活了35天,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被美国邀请的随军记者。这35天胡晓明是怎样度过的?有着什么样的遭遇和见闻?本期《记者档案》将向您展示一位中国记者在美军航母上的亲身经历以及他所拍摄的独家照片和录像资料。3月7日,伊拉克战争爆发前13天,胡晓明怀揣儿子的照片,告别妻子和同事,离开华盛顿,只身踏上去海湾的漫漫旅程。3月10日,胡晓明在巴林的美军基地,搭乘美国海军的专用运输机降落到游弋在海湾的“小鹰”号上。
许 可:你好胡晓明,欢迎你来参加我们的节目。大家很想知道当你第一次踏上“小鹰”号,也是第一次到那里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
胡晓明:首先看到的是海湾的大海,然后看到各种各样的战机,当时一下飞机就有十几个美国大兵围过来,都穿着军服,飞行甲板戴的头盔,戴着耳罩、眼罩,给人一种紧张、恐惧的感觉。
许 可:为什么?他们上来干吗?
胡晓明:实际上他们是来保护我们的安全。因为航空母舰上飞行甲板上它是非常危险,不能随便走动,我以为他们是帮我们提东西,因为我带了准备采访三个月的一大堆东西,带的设备都很沉,实际上他们不是来帮我提东西的。
许 可:你们刚到那上面以后,对你们也进行了严格的检查什么的?
胡晓明:对,我当时就背着我的这些行李,跟着新闻官就带我们去了,给我们检查行李,详细检查,所有东西都给你翻出来进行仔细检查。主要是检查有没有毒品、酒精、刀子之类的东西;另外他还要检查你的采访设备,符不符合舰上的要求,航空母舰上它要求非常严格,包括我带的这个剃须刀它都要贴上标签,允许使用才行。
许 可:感觉到战争的气氛吗?
胡晓明:当天晚上军事演习开始了,当天晚上在里面就能感受到,战前的这种紧张气氛
就是战争快要开始那种感觉,军事演习、消防演习、拉警报穿戴各种各样的设备。
许 可:你能在舰上感觉到这种紧张气氛?如果你们在“小鹰”号上发生了危险,有谁来承担这个责任?
胡晓明:这个只能自己承担了,因为美军邀请你参加这种“嵌入”式采访报道,事先他给你签定一份协议叫“生死状”,在那上面签上你的名字,如果参加这次采访发生意外事故,包括被打死或者死亡、受伤、贵重物品的丢失,美国政府一概不负责任。因为这个是他的前提让你去的前提,记者实际上参加这种随军采访,等于把生命实际上交付给美军手里。
许 可:你们为保护自己的安全,在去之前有没有做一些准备措施,配备一些装置有吗?
胡晓明:我按照要求带了防毒面具,因为美军一再强调,一定要预防伊拉克的生化武器袭击,他们最强调的一点而且要求打天花、炭疽疫苗,我当时因为时间比较紧,我就没来得及打,而且签证什么也没办我就去了,主要是时间比较紧,但是通过好多渠道买到一个防毒面具,准备生化武器袭击时用的,实际上航空母舰上也给每一位记者都准备了一套这种服装、头盔,包括防毒面具、上衣、裤子还有鞋子,还有两根针自己带着,万一遇到袭击时候扎到腿上一边一个。
许 可:扎过会怎么样?
胡晓明:扎过可以救你的生命。
这场战争,美军是第一次安排记者嵌入军队采访。战争前夕在小鹰号航母浓郁的战争氛围中,美军对舰上的20多名记者有着哪些规定?胡晓明在无意中的一次违规有没有导致严重后果?
许 可:那你们上了这个“小鹰”号以后,对于你们这些记者采访,或者对于你们平时的生活有没有规定?
胡晓明:这方面的规定非常多,我数了一下大概有上百条这样的东西。
许 可:万一你要是违规了怎么办?
胡晓明:违规的情况也有,因为它的规定很多很细,我也不可能一下子都记得,我实际上一上去第二天就碰到这种违反规定的情况,我就说我带了海视卫星电话,我想去测试一下,万一战争爆发就可以发稿,结果一出去就迷路了,后来美军士兵看我带了记者证,迷路了找路的样子,他就带我去,但是他一带就把我带到舰长的指挥室里,进去以后我看到写了军事禁区这个字样,但是哨兵让我进去,而且进去以后甲板长就叫我坐在他边上看他怎么指挥,我就坐在那,他后来就叫来两个士兵把我给带出去,带到我要测试海视卫星电话的地方,当天下午新闻官就把我给叫去,我知道肯定是这个事情他就问我,他说你有没有到你不该去的地方去,我说是不是早上那个事情我给他解释,我说我不是故意的,我是因为不认识路人家带我去的,他也没怎么说叫我下次要特别注意。
和西方通讯社记者群体作战相比,胡晓明在小鹰号上既当文字记者,又当摄影记者,还要给国际广播电台做录音报道,同时还带了一台 DV录像机拍摄录相资料。孤军奋战的胡晓明面临着什么样的压力?怎样才能做好这独特的采访报道?
许 可:您住在哪里?
胡晓明:哎呀,住的地方不堪回首,我想起来都……三十五天。
许 可:什么样子?
胡晓明:三十五天在那住真是不可想像,事先我去航空母舰之前,我觉得起码给我一个房间住,我想的是这样,还有一个办公的地方写稿地方、发稿地方,实际上去了以后这个反差太大,我就觉得很不习惯,因为我们住的特别拥挤 是二十一个床铺三层。
许 可:多大一间屋子,二十一个床铺?
胡晓明:它大概二十平米左右,包括床铺、柜子还有工作的地方、包括放电脑的地方、放椅子的地方,而且头上就是钢板。
许 可:那睡在里面是什么感觉?
胡晓明:睡在里面一开始睡不着觉,像睡在铁棺材里的感觉,真的是这样,有种紧张、窒息的感觉,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气氛比较紧张,我一睡到这个床上就有种心理障碍,我睡不着觉。
许 可:那一天能睡几个小时?
胡晓明:一开始特别紧张,一开始都没怎么睡觉,就平均下来大概有三、四个小时,三、四个小时平均每天,情绪比较复杂我觉得,也有紧张、也有恐惧、工作压力太大,然后我觉得跟美军怎么相处。
许 可:战争什么时候爆发?
胡晓明:担忧的事情比较多,觉得自己作为中国唯一的记者,而且是第一位中国大陆嵌入美军采访记者,我觉得自己心理压力蛮大的,所以一开始去吧睡不着觉,我就起来工作。
许 可:在哪里工作?你们睡觉都那么挤在哪里写稿?
胡晓明:写稿基本上是找个地方坐,然后把电脑放在膝盖上写就这样,基本上是这种情况,有时候就站在我们住的舱里面有铁柜子,趴在铁柜子上面写,这是我们住的舰舱里随军记者在工作。
许 可:你们就是这样写稿的?
胡晓明:对,这是我们的铁柜子,这是我住了三十五天,就在这个床铺上,上铺最上面一个。
许 可:我们看看你是怎么上去的?
胡晓明:其实睡觉时间很短,经常和衣而睡躺一下,稍微休息一下,随时准备起来采访报道。
许 可:这个很困难上去?
胡晓明:你看多窄,反正里面乱七八糟。
许 可:睡在这里面的感觉确实就像你刚才说的?
胡晓明:这是我们发稿的机器,经常通过这个电脑系统发稿,就是航空母舰上的电脑。
胡晓明登上“小鹰”号的第11天战争爆发,美军对伊拉克开始空袭行动。处在战争状态的小鹰号上,胡晓明以文字和摄影照片,全程记录了“小鹰”号航母的参战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伊拉克战争的进程。
胡晓明:战争爆发的当天,我们从电视上看到已经是美军向伊拉克发动了战斧导弹,发动袭击,而且当时布什总统也发表讲话,说军事行动已经开始了,当天早上有一个新闻官跑到我们这个舰舱里来就说,我们这个航空母舰一切正常,没有发生什么异常的情况。
许 可:你们在这个“小鹰”号上,应该是跟着美军他们的作战行动,你都能够全面地了解,能够及时地报道吗?
胡晓明:我觉得有时候很困难,越是在上面越是困难,如果新闻官不告诉你事情,而且有时候你去采访,也会碰到这种误导的情况,比如当天战争爆发的时候,我采访了一位飞行员,他从伊拉克空袭回来的,而且他是个中队长,他已经参与这个战争。当时问他就是说,你在哪个地方进行空袭,他说我就在伊拉克南部禁飞区,因为南部禁飞区是战争爆发以前它是合法的军事行动,它有联合国授权的,这些军事行动都没有问题,还有我问他你知不知道布什宣布了对伊拉克军事行动已经开始,他说我不知道这个情况,我就觉得他就是明摆着他就不愿意告诉你真实的情况。
采访飞行员和官员需要申请,采访士兵可以随意,而上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却需要安全员带领。胡晓明几次上甲板采访拍摄,曾遭遇到什么样的危险?
许 可:在“小鹰号”上面,比如说弹药库它当时的工作状况,弹药库允许记者随便进去采访吗?
胡晓明:弹药库当然是属于航空母舰上军事重地,一般平常是不让人进去采访,但是战争爆发以后,他组织了一次这样的采访,就组织了一次由新闻官带着,然后我们就爬那个很深的地方下去,实际上弹药仓就在我们住的地方隔壁,因为我们每天一出门就看到成堆成堆的导弹炸弹堆在门口,就有一种战争的气氛。“小鹰”号航空母舰实际上有二十多个这样的弹药仓,然后有一千六百吨的各种各样弹药,我参观了采访了其中的两个,那么他们战争开始以后就工作时间延长。
许 可:是弹药库的士兵工作时间延长?
胡晓明:对,因为它需要很多炸弹,平时一般工作十二个小时他们排班的,那时侯他们延长到十六个小时、十八个小时,还有的时候有的人延长到二十一个小时,我在“小鹰”号上面采访了许多官兵,因为每天都在接触这些官兵,一般来说他们对这个战争都各持有什么样的看法,这个是各种看法都有,我采访飞行员、这种上校以上官员,当然事先提出申请,他们一般都会在新闻官的陪同下接受采访,有时候拿不准的问题,他们就问新闻官,问他们对战争的看法跟美国官方说的口径基本上一样,去解放伊拉克,然后给伊拉克人民自由这些东西,但是普通士兵就比较坦率接受采访,实际上航空母舰上有五千五百多人,它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这些士兵很坦率地告诉我。我采访几个他们都反对这场战争,想家这种情绪很多,比如说我采访的一个叫帕克黑人士兵,他对这场战争就非常反感,他说这是美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表现。
许 可:那上面服役的这些士兵都是美国人吗?
胡晓明:也不都是,他实际上五千五百多人,来自各个国家都有,基本上有亚洲的、非洲的,当然美国本土的多一些。
许 可:有中国人吗?
胡晓明:中国的华裔士兵、官兵也有,三十个左右在“小鹰”号航空母舰上。
许 可:那你也采访过他们吗?
胡晓明:对,我接触了不少这样的华裔士兵,我一开始采访的,碰到来自上海的一位华裔士兵,他今年才二十二岁叫赵林,他们表兄弟都在“小鹰”号航空母舰上面服役,像他们还没有加入美国国籍,但是有美国的绿卡。
许 可:他们为什么要上“小鹰”号服役,他们告诉你了吗?
胡晓明:他们当兵的有各种不同的原因,有一些人像赵林他们以后想上大学,服役以后政府可以给助学金,够他们上大学的,还有的考虑以后找工作,加入美国籍可能有些帮助。
4月13日,胡晓明和最后一批记者离开“小鹰”号,35天的亲历采访,胡晓明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军旅生活。在不见天日的舰舱里,他坚持每天写日记,不仅记录下“小鹰”号航母的战争过程,也记录下他个人在战火中采访时的亲身体验。
许 可:总觉得这样的一个作战的庞然大物,在上面有危险吗?最危险的地方是哪?
胡晓明:最危险的地方就是飞行甲板。
许 可:你这本书上这里就是飞行甲板?
胡晓明:对,这个是飞行甲板。
许 可:你穿的这身衣服是上飞行甲板的?
胡晓明:对,这是上飞行甲板以前必须穿戴的一套装备,包括救生衣,上面你如果掉到海里它有彩色的液体,它会给你定位在海里什么位置,飞行甲板是被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因为它上面停放着七八十架飞机,有起飞区、降落区 停机区,而且飞机在调度上面风很大,而且有时候飞机的气浪会冲击,飞机起飞降落时候的吸力很大,美方一再强调上去以前你不要带……像这种带子都不行,怕它飞出去被飞机吸进去,必须口袋里没有飞出去的东西帽子,可以脱落的东西钢笔都不能带在外面。有一次我拍照,我既当文字记者又当摄影记者,拍照时没有注意脚边上的拦阻索,拦阻索就是飞机降落的时候勾飞机的,飞机的钩子勾住以后才能降落到甲板上,有四道拦阻索,它是不是降落的距离,跑道距离特别短,四十多米之内它必须降落,勾住其中的一道拦阻索才能降落,因为它是一个非常粗的钢索。我拍照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脚边离拦阻索很近,飞机一降落勾住以后拦阻索就从地上给拖起来了,实际上非常危险,就在我眼前晃荡哗一下,安全员非常的着急他就大叫一声。
许 可:当时是不是觉得非常后怕?
胡晓明:是,回忆起来非常后怕,如果这个拦阻索扫到人的话,安全员说马上就断为两截,这是不可想象的,碰到的话就不行了,就我们几个记者一起上去采访的情况,这个拦阻索我说的飞机的四道拦阻索,刚才差一点被扫到的。这是降落,要勾住其中的一道拦阻索,你看这个它就没勾到,没勾到它又一加速。
许 可:没勾住它又重新起飞了?
胡晓明:对,像这个“大黄蜂”f18战斗机,它下来就勾到了,你看这个一拉起来,人站在边上戴着防护眼镜,你很难看清楚,拍照的时候靠的近一点,安全员必须像看幼儿园小孩一样看着才行,有时记者一工作他容易忘。
许 可:“小鹰”号上所有的二十多个记者都安全吗?
胡晓明:记者都很安全,但在整个这次伊拉克战争当中有十几名记者战地记者遇难了,战地记者死亡的比例比士兵高得多,不是一般的高,他十二三个人,战地记者在伊拉克死亡的,像随军记者就六百多,再加上一些自己去的可能有好几千人,记者死亡比例应该说是很高的,我觉得作为一名战地记者应该是非常危险的,他不光是心血和汗水,他有时候确实是为了采访新闻事业生命为代价的,尤其在陆地上采访枪林弹雨当中,这种采访我觉得看到他们死亡的时候,我心里非常难受,作为记者记录历史、记录战争是一个记者的天职,我觉得这次采访对我是一个机遇,但是更多的是一次挑战。
许 可:当你从“小鹰”号上下来,踏上陆地那一刻你什么感觉?
胡晓明:这是一种终生难忘的感觉,我嗅到、闻到陆地的气息,我觉得是很好的感觉
就从飞机上跳下来踩到陆地上,不再摇晃而且是水泥地,踩在那很塌实的感觉
还有看到房子,看到道路、看到汽车,重新回到人间的感觉,就像换了一个从战争环境到和平环境那种感觉,陆地这么好和平又这么好,而且是完成采访报道任务以后一种身心放松,觉得这是终生难忘的经历。
许 可: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
个 人 资 料:
胡晓明
新华社主任记者
1988年复旦大学新闻系研究生毕业
1992年—1996年驻巴基斯坦记者
1999年—2003年驻美国华盛顿记者
1994年被评为新华社首届“十佳”记者
曾获中国国际新闻奖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