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董倩 嘉宾:张继民
一九九四年四月十七日,中国新华社独家向世界发布了这么一则重大新闻: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新华社高级记者张继民就是这条新闻的报道者,同时他也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的见证人之一。
董 倩:你好张先生,欢迎来到《记者档案》!
张继民:你好。
董 倩:我曾经看见过一篇关于您的报道,里面有这样一句您说过的话,您说好像我的生命注定要和青藏高原,特别是雅鲁藏布大峡谷结缘,这是冥冥中的一种安排吗?还是您做完了之后回过头去看,您觉得自己适合这份工作?
张继民:应该是做过之后才有这种感觉。
董 倩: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感觉,就好象是要和谁,或者什么地方结缘会上升到这个高度来谈这个问题?
张继民:这个话题应该说比较长一些和发现雅鲁藏布大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有很大的关系。这个事情要说的话,要从1993年底开始说起,世界第一大峡谷发现这个过程,因为这件事情和我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后来就上升到这个高度,我从最初的发现以及合作者们共同努力把这个发现变为现实,最后我又去青藏高原进行考察、探险,所以我就觉得我的生命和青藏高原就结合在一块。
董 倩:1994年的时候您写过一篇西藏探险论文,当时就提到1987年科学家发表的一篇论文里面,提到了一个有关大峡谷数字方面的结果,那么这个结果不是您发现的,数字不是您发现的,但是结果是您从这些数字中发觉的一个结果,为什么不是科学家而是您发现的一名记者发现的?
张继民:大峡谷的发现我历来的说法应该是我和科学家们共同发现的,如果讲这个过程,应该从接受的远一点就是在1993年底的时候,中国和日本组织一支探险队,想去漂雅鲁藏布江,结果在没有到雅鲁藏布江,在雅鲁藏布江和帕隆藏布江汇口的地方,日本队员就下水去进行漂流,当时是有两个队员一个叫武井一龙听说有一米八大个;另一个叫植叶青,两人下水之后结果漂了一段距离之后,立刻小艇就翻了,翻了之后这两个人很快就进入了雅鲁藏布江,因为他们在帕隆藏布江和雅鲁藏布江汇口附近,后来我到了那个地方,这两个人哪去了,突然就没有了失踪了,然后岸上,在下水以前考察队员就跟武井一龙就说,你是不是要带上对讲机如果出现意外之后我们好呼叫你,但是武井一龙说我是长期搞漂流的,这个江水我是无所谓,所以他拒绝带(对讲机);另一个叫植叶青他带了,结果两个人失踪之后,然后大本营就呼叫两个人,在呼叫之后,呼叫两天终于植叶青回答了,说我现在还在什么地方呢?他一下从帕隆藏布江进入雅鲁藏布江,然后漂到了雅鲁藏布江的南岸,在悬崖的下面这个地方和大本营直线距离听他们讲是两公里的距离,或者多一点的距离,但是当天根本就救不了必须要越过雅鲁藏布江,然后再越过一片大森林,到崖的底下才能把他救上来就说今天肯定救不了你,只能是明天再说了,因为武井一龙他没带对讲机所以就不可能呼叫,也不知道他哪儿去了,这些情况出现之后探险队很着急,就说这个事情赶快进行救助,后来第二天就把植叶青给救回来了,找民工给救回来了,但是武井一龙……,后来尽管当时探险队到林芝找到林芝军分区报告,向解放军给予配合和救助,沿途的部队如果看见之后,沿江的部队看见有武井一龙的行踪或者他的一些相关的东西或者橡皮艇,如果有的话就把他打捞上来,但是最后经过长时间的寻觅,三次为期一个月的这种寻觅也没找到他,最后没找到他就说他失踪了,这个失踪实际就是什么呢?就是一种武井一龙已经死了一个代名词,就是大家估计武井一龙哪去了呢,说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就是雅鲁藏布江的回流,它那个江水是很深的;另外那里面有很多大的礁石,江水冲得很快的时候冲上礁石之后就回产生很大的回流,回流下面就是一个悬空的地方,如果可能的话,武井一龙可能被冲到石头下面去了陷在这里面出不来了,这是一种可能;第二种可能从这里头被冲到下游一天多时间就可以冲到印度洋就进入印度洋两种可能。所以这边情况出现之后,因为我是长期搞科研探险的,后来《南方周末》一个朋友有一天给我打电话,说你最近在干什么,你有什么情况,我说我有这么一个消息,我不知道你们感不感兴趣,中国和日本一支漂流队在帕隆藏布江和雅鲁藏布江汇口附近,漂流的时候一个队员失踪了听说已经死了,我说如果你们感兴趣的话我就可以写,然后《南方周末》的一个编辑那时侯和我比较熟,他说我们当然很欢迎,他说你写吧,你写的好的话我们可以上头条,后来果然是(上了头条),然后我就赶快写,我要写这个题目,当时我都想好了叫“武井一龙之死”我要写的话那我必须要了解周围的山势,这个山势就是山的整个形态,另外作为一个植被,另外江水的流速、江水的温度,因为武井一龙他是长期搞漂流的,一般的小河、小江他是不怕的,为什么一到雅鲁藏布江之后然后就爬不上来呢,我估计可能性很大,就是说这个江水肯定是很凉,到了之后人的四肢行动就不自如所以他就上不来,或者江水水流的非常急他也爬不上来,所以我要想写这一篇文章必须要找一系列材料去进行参考,然后才能把这篇文章写好。当时我就借了一些材料其中就有一篇,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杨逸畴先生,另外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员高登义先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李渤生研究员他们三个人在1987年写的一篇文章,这个文章叫科学论文,它的题目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水气通道初探是1987年写的,我在参考这个文章里面,这个文章在前一部分就有这么一句话,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平均深五千多米,然后我还看到另外一篇文章里面说,不但是平均深五千多米,而且还是世界上罕见的,因为我是长期搞科学探险的曾经去过南极,横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也去过南沙群岛,我长期跑野外,我的地理知识相对来讲就比一般的记者要多一些,因为在我印象当中,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被称为世界第一大峡谷才二千三百多米深,我们的大峡谷平均深五千多米。
董 倩:那么最深的地方肯定要超过五千米,这个数字应该说是一望即知,五千多肯定是大于二千多的?
张继民:对。
董 倩:但是这么一个浅显的道理,为什么一直就没有人发现偏偏是您来发现的?
张继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写完“武井一龙之死”这个报道,登在《南方周末》头版之后,我平时就爱思考问题,我就想首先作为记者来讲,我觉得他很有报道价值,一般我们当记者就说比较喜欢追求中国第一、中国首次、世界第一、世界首次、我在新闻敏感方面,我自己认为还是比较敏感的,首先我觉得它很有新闻价值,如果它不是世界第一,即使是中国第一,我们当记者把它报道出来,我们当记者同样我们作出了贡献,如果它是世界第一的话那么可想而知,那么我们做的贡献就更大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首先是我们有了新闻敏感,就是我有了新闻敏感然后才觉察到,这不也是一个重大科学发现吗?但谁也没有最后确定,它因为从新闻敏感向科学发现这个过渡的过程很短,如果它被证实是世界第一,那不也是科学发现吗?那个地理发现怎么发现呢,大部分地理发现也是被发现之后然后把它报道出来,经过考证确实这样那也是个发现,我觉得我还是从我的本作为记者是搞新闻的,从追踪新闻然后追踪到发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可能是世界第一大峡谷,那这种也许是怎么被确认为,这是一条真正的这样的一种发现,后来因为杨逸畴先生、高登义先生,他们都多次考察过,所以他们就进行了进一步的计算,然后进行了史类计算、各种数字的计算,计算之后就提供一系列数字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深度,当时计算它的深度是五千三百八十二米可能是这个数字,可以在核实一下它的长度,最后确实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同时又把这个大峡谷最窄的地方,另外大峡谷最深的两个山头,一个是南迦巴瓦峰,另一个是加拉白垒峰这两个峰,在两个峰的中间,形成了一个最深的峡谷,经过考证之后,因为我们要进行报道,考证之后进行报道如果没有这些数据的话肯定也不行,后来高登义、杨逸畴他们经过进一步考证确实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而且刚才我所讲的就是,我们首先有一个前提它平均是五千多米,而且还有不包括最深的,(不)包括最深的。
董 倩:消息是什么时候发出来的?
张继民:我们考证完之后是在1994年4月16日,我们召开的论证会,论证会应该感谢刘东生先生,他是中国科学院的一个资深院士,他来参加这个会,会上有刘东生先生、高登义先生、杨逸畴、还有我主要是我们这几个开论证会,这个论证会是1994年4月16日开的,报道是1994年4月17日报道的。
董 倩:报道之后有什么样的反响吗?
张继民:报道之后当然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新闻了产生的效果非常好,因为我们新华社记者,我认为一个报道是不是有影响,一个报道是不是能够被媒体广泛采用,它是衡量一个报道重大不重大的一个关键问题所以报道发出之后,可以说后来我一查报纸,被国内的(媒体)当时我们只计算,全国的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报纸,被二十多家报纸所采用仅仅香港就有六家报纸采用,所以报道发出之后,产生的效果非常好,有的从事新闻专业研究员,就认为这是一个国际性的重大新闻它把它上升了,它不是说是中国的重大新闻,是一个国际性的重大新闻,是1994年发现的结果。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上第一大峡谷,专家经过多次论证,全世界对此给予关注。一时间,许多人士掀起了探险大峡谷的热潮。一九九八年四月十六日,他随中国科学考察队一起踏上了探险大峡谷的征途。
董 倩:1994年发的稿子,但是实际上您第一次去大峡谷就是在四年之后了,为什么要隔那么久1998年才去?
张继民: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国家要组织考察队员要横穿大峡谷,一般我去考察都是随考察队走,因为我这些年多次进行科学考察,我不是那种独行侠似的考察自己背着背包,然后跟老婆、孩子一招手就出发了,过了几个月之后,人鬼难辨的回来了,我不是这种类型的,还是跟组织一起回来了,我这是跟组织、跟科学家进行考察,我认为跟科学家一起考察有哪些好处呢,它是科学考察只有跟科学家在一块,我看这个山 才知道这个山的构成,我看到这个植物,我才不会说这不仅仅是植物,这些花是什么花杜鹃花,这个草是什么草,我会叫出它的名字来,我看到河流,他就告诉我河流的发源,这个河流的水速和河流的流向,如果我作为一个旅游者或者独行侠去,这些东西我都得不到,所以我跟他们在一块考察的时候,我会从他们的身上获取很多的知识去充实我的报道,使我的报道从更广的,所以我在等这个机会,在1998年的时候才等来了这个机会我决定去了。
董 倩:刚才您说跟科学家在一起是有保险系数的,保险系数比较大,但问题是你们去的是一个未知的地方,这肯定是有很多危险还是在等着你们,您现在能够马上想起来的遇到比较危险的情况都有哪些?
张继民:我觉得在大峡谷考察,最危险的一次就是这个照片我在往山下走的时候,树叶非常多,当地的叶子是什么植物我说不大清楚那个叶子很厚,像鞋底子那么大,而且它那个厚度比这个支架竿还厚,踩上之后一下就滑所以我在拄着棍子走一下就滑倒了,底下是深大约五、六百米的悬崖,悬崖下面是雅鲁藏布江,我滑倒之后,往前滑大约三、四米的距离,一下子我就迅速地抓住了一把草,拽住以后就没有往下滑,否则的话一下就滑下去了。
一九九八年四月十九日,在张继民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发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上第一大峡谷的四位当事人,同时来到这个峡谷的顶部,进行科学探险考察和科学采访。为此他们举行一个仪式,纪念这个不平凡的日子。
董 倩:您是发现者之一,然后和其他的几名发现者一起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之后,有没有什么纪念的方式?
张继民:当时我在临走的时候,我想了一个问题,我就根据我们大峡谷排的考察计划表,我估计我们到扎曲的时候,正好是我们几个考察队员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四周年,可能会是那个时间,当时我就萌生了一个想法,我说如果我们四个人在考察大峡谷的时候,在发现大峡谷四周年的时候到了扎曲这个地方,如果我们举行个纪念活动太有意义了,后来我就想举行个什么纪念活动呢?在一起开个座谈会有点形式化。或者搞个别的活动都不太合适,后来我就萌生了一个想法,我想最好的一个办法我们写个大峡谷的感言,我们在大峡谷的边崖我们四个人就这张照片,我们在上面写了每个人的感言,这个感言我带来了,上面这几个字是1998年4月19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四位发现者,同期来到这个峡谷大拐弯进行科学探险考察和科学探险采访,感系万千特留此言以志纪念,这几个隶体字是我写的,这就是一个横向字,下边第一个是杨逸畴先生写了一段话,这个是我写的,这个是高登义先生写的,这个是李渤生写的,每个人的写法不一样。
董 倩:我发现这上面有很多戳,这是什么意思?
张继民:我们写完之后,然后我想为了使这个感言更有意义,沿途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盖了一个邮戳,因为你也知道一般就是搞探险、搞旅游的为了证实到某一个地方,到邮局盖一个戳,所以这里面我们盖了几个邮戳,盖了七个邮戳。这个蓝色的是大峡谷探险队的队章,所以这个东西到了加查、到了林芝、到了西藏波密,到了米林我们都盖了一个邮戳。
董 倩:您快收着吧这个珍品,在节目一开始的时候,我就问过您这样一个问题,大峡谷的发现到底意味着什么?它的影响有多大,可以给我们带来些什么?
张继民:我们国家有世界第一高峰,然后也有相匹配的世界第一大峡谷,就是说地球上一个最高点,一个最低点都在我们国家,我想从某种意义上讲,确实是很震撼人心的;另一点过去长期以来世界第一大峡谷是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被列为世界第一大峡谷,这个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被发现之后,大峡谷的名次就改变了,应该是怎样一个名次,现在就变成这样:世界第一大峡谷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第二是尼泊尔喀利根得格大峡谷、第三秘鲁科尔卡大峡谷、第四是中国的(金沙江)虎跳峡谷、第五才是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这是按照每条峡谷的深度来排序的,所以这个发现后来有的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对大峡谷的发现作这样一个评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被发现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它是二十世纪末一次重大的地理科学发现,我觉得这个评价还是很高的,中国科学院部分院士给予这样的评价还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后来因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发现,它所产生的影响在国内越来越大,后来又受到国务院的重视。在1998年10月份国务院批准对大峡谷进行命名,原来那个大峡谷叫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因为太饶口了大拐弯峡谷,现在把它变成雅鲁藏布大峡谷所以叫起来非常(顺口),有的专家就说国务院为一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在我们国家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所以我想大峡谷的发现它被科学家,部分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又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两点就足以说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被发现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它的意义确实是很深远的,后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被更多的媒体去采访之后应该说广为传播,但是雅鲁藏布大峡谷最早的传播是1994年这个稿子发出之后。
董 倩:好,感谢您张先生!
个 人 资 料
新华社高级记者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理事
从1987年起他先后去过南极 北极
横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徒步雅鲁藏布大峡谷
先后出书九本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