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hoto.sohu.com/79/20/Img213512079.jpg) 《香港经济导报》第一副总编辑赵兹在留言 | 主持人曾伏虎:赵总办了20多年将近30年的报纸,国内新出来很多很不错的经济类报刊和杂志,《经济观察报》、《财经》、《企业家》、《21世纪经济报道》,这类报纸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赵兹:财经媒体过去在内地不是很受重视的媒体,这些年改革开放,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随着跟国际经济的并接尤其中国入世以后,财经媒体发展非常快,尤其刚才你提到新的媒体。这几个媒体从负责人到编辑记者都是我很好的朋友,我们经常来往,他们也有时候去香港找我,我们经常在一起聊天。我感觉他们和我们过去做财经媒体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他们的资金来源不一样,不是国家的,他们是自己或者公司企业投钱来做的,所以他们很拼命。第二,他们待遇很好,当然这个待遇有代价,要能干事会做事才有待遇的。一个记者编辑的收入比我们原来财经媒体老总的收入还高。第三,他们总是抓一些新闻热点,不是按部就班地工作。我们在香港有时候《21世纪经济报道》有几个记者在香港,他们经常跟我联系,《财经》记者也跟我联系,他们问我一些看法,我也跟他们一起沟通交流。说好哪天晚上见个面,他们说不行,老板要我赶稿子,我今天晚上不睡觉要赶出来。这在国内大报纸大媒体是不可能的,他们的一些采访方式、追踪热点、工作模式已经跟境外媒体接近这是。他们的媒体受到大家关注的原因之一。大的环境还有待于内地舆论新闻环境的不断改善,他们可能有更大的作为。
网友陈益南问:国内很多报纸尤其发行量比较大的报纸对外宣称的发行量水分比较大,香港有没有专门统计报刊发行量的机构?发行量有没有控制?你们的报纸控制在什么规模?
邱立本:报刊的发行数字比国家机密还要机密,每个人都说一套。国际规范有一个ABC调查发行数量,它有一套方法去查。调查数据是给广告商看的,比较规范。中国媒体市场要进入国际空间的话,必须要引入国际机制来查核发行量,不能各说各话,不能自吹自擂老王卖瓜。在中国来讲发行很厉害,变成一种亏本的来源,在国际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发行越大,广告单位价格越来越多,广告收入越来越多,也是成正比的,发行量绝对是大家要去争取的。中国媒体在也方面要全面跟国际规范,不能自欺欺人。
赵兹:我感觉要统计发行量首先有一个基础前提,这个前提是什么?要建立市场基准。内地过去有这种情况,很多是机关办报,用行政命令来发行,用红头文件来发行。严格来讲这个发行量不是真正的发行量。我可能被行政命令定了之后根本弃之不看,怎么样进来还怎么样送出去,这是社会资源的很大浪费。我们很高兴国内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开始来做一些整理、清理报刊的工作,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
主持人曾伏虎:今年下半年中央开始治理整顿报刊发行问题。这次两位嘉宾来参加世界华文论坛,这次世界华文论坛主题是“沟通、合作与发展”,我们对华文传播在全世界的发展有一个什么样的看法和期待?
赵兹:华文传媒的发展我觉得前途无量,但是现在困难多多,有赖于全球的华人大家共同努力,大家共同合作,共同使我们相对弱势的华文传媒在世界上慢慢走向强势。困难首先是钱,财力不够、手段欠缺、影响力小,华文传媒受文字的限制,不是世界流通的文字,不是英文,肯定有它一定的局限性。归根到底,最根本的还是经济。中国经济哪年哪天走到世界前几位,它的媒体绝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http://photo.sohu.com/81/20/Img213512081.jpg) 左二:搜狐网新闻中心总监曾伏虎 左三:《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 左四:《香港经济导报》第一副总编辑赵兹
主持人曾伏虎:今天非常感谢二位嘉宾坐客,请两位嘉宾最后再跟网友说几句话。
赵兹:我感觉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社会,谁也摆脱不了,我希望大家共同来关注传媒,共同有责任把传媒做成一个世界品牌。
邱立本:中国的新闻变革到了历史转弯的时候,转弯转向哪里要靠我们的共同努力。新的新闻跑道还可能还是曲折的,但是前途还是光明的。
主持人曾伏虎:谢谢两位嘉宾,也谢谢红网的共同合作!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