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最后一个话题是想讨论一下报纸版式对报纸整个品牌提升的作用,我个人认为由于多形态的媒体的共存,使得报纸的商品属性越来越强烈,很多报纸都希望把自己的报纸作为一种品牌取得读者的认可,版式已经成为报纸品牌的视觉识别信号,刚才我们或多或少的谈到了报纸品牌和版式之间的关系,现在就这个问题看看各位还有什么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王友身:我们去年做了一个传播艺术展,当时在博览会给我们的展台,做平面宣传或者是行销,我们在展位上做了一个当代艺术展,包括我们人物自身的作用,还有涉外的艺术家参与,做一个关于艺术家对媒体的看法的展览,实际上就是一种形象的推广,或者是一种所谓受众对传媒的一种看法,和对艺术的看法,通过特殊的手段展现出来,这也是我们一贯的思路,契约化转换以后,它所面对的问题是什么,这个形象就出来了,而且这个形象肯定就是你的形象,很多人看了之后,觉得确确实实只有《北京青年报》才能做,而且你的独特性确实吸引了很多时尚的青年,或者是文化青年,这样一批人,或者面向大众,像我们在地坛搞形象推广的时候,当时我估计可能是几十万的受众,他们在接受你的形象推广是什么样子的时候,也会作为你的独特性,或者你的一贯性,它的形象把握一定是跟不同人群的对话。 主持人:邹老师谈一谈您是怎么处理报纸版式带动整个报纸品牌提升的工作。您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 邹波:就是说这个过程怎样能做好,接着我刚才最开始的时候没有说完的,上次开会,办了半年的报纸之后,我们报纸通过争取来的时间,在内容上已经上去了,现在大家再谈我们报纸,就不是单纯的说这个报纸设计怎么怎么样,它的言论怎样独特,它现在报道新闻,它的文体怎么样,而且它出来的好的记者,好的评论员,它的文章怎样怎样,更多的时候大家谈的是这样的事情,报纸还是逃脱不了内容本身,这是它的立场。虽然我做的是这样一个岗位,但是这个方针一直在我心里,是颠覆不破的。我们表达的内容主要在新闻视觉化,视觉化是新闻本身,也是你要表达的思想本身,最终还是思想在闪光,而不是思想的外延。我们报纸的装帧、工艺不是最好的,但是它有一种爆发力,会在出现重大选题的时候、出现重大新闻的时候,会偶尔露真容,读者永远对它怀有这样的期待,这个报纸有一个内容的反映,包括视觉,在我们报纸来说它是水乳相融的。 我们报纸的装饰也是没有色块的,我们报纸选择的风格,也有可能选择像《北京青年报》丰富的设计做这张报纸,也可能选择其它的风格,但是我们选择的就是这种比较清新、简约的风格办《经济观察报》,而且现在报道的内容呈现出来与气质也非常吻合。在常态来看,这是一张很朴素的报纸,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忠实的读者,你会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会在后来的SARS事件到来的时候,包括去年年底我们做了一个年终的人物特刊,在这些特殊的时刻,我们会呈现出来让人意想不到的视觉的爆发力。这也是吸引读者对我们报纸不断有所期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样一件事情当中,设计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这是我今天唯一想自夸的东西,它是因素之一,它很重要,但它绝对不是报纸特别特别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它的内容。可能具体到我们报纸而言,它和日报也不一样,因为日报可能处理的、面对的新闻的素材,所有的日报都是大同小异的,但是对于一个以思想取胜的、以观念取胜的周报来说,更重要的是思想本身在创造新闻。这个东西可能是最独特的。你无法想象《经济观察报》新的一期报纸的头版会是什么,它主张的言论又会是什么,这是最独特的一个“卖点”,它卖的就是概念、新闻,一个周报怎样脱颖而出,无非就是这个,它自己在制造新闻,设计本身也有这种思考。 王友身:说得更直白一点,版式就是内容。 邹波:我跟编辑在沟通的时候,最常用的一个方式,因为是经济报道,有的时候很晦涩,很枯燥,我说你能不能把这个事情给我讲一下,讲得很生动,你的设计就出来了,设计无非是将内容戏剧化。视觉从本质上永远比内容要直接,要更能够直观的吸引人来理解。 王友身:假如你作为上市公司,做一些年报或周报的时候,需要一些财务报表,一定是图式。 邹波:设计无非是在用比喻的手法,一个很枯燥的东西怎么找到通俗的意象,就是所谓的视觉。 王友身:文字一定是概念的,一定是观念的,记者在编写的时候一定也是把他的概念介入其中。我一直强调,一个好的报纸,或者一个编辑,或者一个设计一定是有属性的,但是在后面,不会露在最前面,肯定是这样的。 刘晓璐:报纸品牌的定位或者说形象和广告设计,肯定会支配它一些东西,同样是一个事件,《北京青年报》的报道跟《经济观察报》不一样,和《南方周末》也会不一样,我非常同意最后二位握手言和的就是内容,你不能完全把它区分开,我老对以前的报纸版式比较有看法,它的版式跟内容毫无关系,为什么这个标题要用楷体字,那个标题为什么要用魏碑呢,那个是圆块的,那个是方块的,都是我们行动的部分,而设计这块又重视的是VI那部分,这些东西走来走去,走到最后,版式在整个报纸的营销中能够对品牌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邹波:《经济观察报》办到现在,读者的忠诚度也是非常高的,可以形象地说,当一个老读者拿到报纸的时候,他不会介意视觉是怎么样的,他会直接去读文章。一个老读者可能不太介意这个东西,但是对于新读者来说,我觉得这种视觉效应肯定是存在的,我们之所以现在还在继续做报纸的设计,之所以还在继续设计这个环节,倾注我们的想法和精力,是因为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变化吸引新的读者,去扩大整个的绝对读者面积。但是你要细下来分析,如果你是老读者,这种忠诚度已经不需要了。 刘晓璐:品牌认知度,品牌无意识,品牌有意识,就成了心目中绝对的品牌,在不同的品牌阶段,版式对大家有什么作用,新品牌出来的时候版式的作用很大,他没有拿到这张报纸去读的时候,内容是滞后于视觉的,在他没有正式读你的时候,对你的视觉的好坏就是看买不买你的报纸,我第一次看《经济观察报》就是因为我看中了它的头版,看进去我觉得好,就会买第二期、第三期。 邹波:如果第一眼看上去很好,但是读起来会觉得很烂,这样会起到反效果。 刘晓璐:这种情况比较少。 邹波:报纸刚开始上刊的时候有一些报纸设计很好,内容不太好,但是办到现在内容也上来了,说它设计也好,内容也挺好,这是很健康的发展的态势,这个报纸开始走向成熟了,我现在听到很拘泥的意见和印象,就是报纸逐渐走向了成熟,纯粹靠视觉撑着,是不正常的,是畸形的,这个报纸肯定走不远。我现在好象是在用主编的口吻在说话,不像是设计。整体来讲,这个媒体是在走向成熟,成熟的标志是设计已经不是很突出了,而在另一方面带来的传播效应有时候更大一些,这是很健康的。 刘晓璐:品牌创制完了以后有一个相对的成长期、成熟期,在他进入第一品牌的时候,设计等于是维系关系,你这样的时候,他没感觉,但是当你突然变化的时候,大家的感觉可能就很强烈,像《华尔街日报》不是不想变而是怕变,它在1990年的时候出过彩版,但是老读者纷纷抗议,说你这样一弄以后,很流俗,版式对老读者有作用,像变和不变的问题,150年的《纽约时报》改了六次,差不多25年改一次,相对于中国的报纸来说,整天都听到哪家报纸改版了,哪家报纸改版了,听到最多的就是这个消息,因为改版可以制造市场兴奋,先制造出来,大家去关注他,到边缘化的时候再去进步,这是投机的方式。 负担新闻: 市场化做了20几年,改版的频率非常高,实际上有中国传媒市场本身发展的超常规的速度有关系,市场变化、社会分层速度都不能与美国社会的变化相比,我们用了30年的时间,走了他们很多年走的路,但是《纽约时报》为什么150年只变了六次,美国在150年的过程当中变化是缓慢的。 邹波:这是一个借口,很难说社会压着你的报纸怎么怎么样,很多时候是你自主的决定,你想象社会好象怎么样,读者好象怎么样,甚至来自广告商,广告商所说的读者的意见很大程度上也是幻象,谁能知道读者到底是什么样的成分,有多少人喜欢什么样的东西,没有人知道,理论上就是冒险,绝对的一个真理就是坚持。这么多年,你如果是老在变的话,绝对是不利于媒体树立一个稳定的品牌效应,绝对不是,媒体的这种韧性一定要大于具体的历史,你就觉得你是一个百年的大报,你的抱负就是这个。用一个尺度衡量它的变迁,我们用多长的时间来衡量它的变迁,很多东西需要沉得住气,我们《经济观察报》就是沉得住气,不是追求变化,三个月就很担心读者厌倦,我们不去想这些问题,我们只是坚持自己的某些东西。 刘晓璐:去年我们改720磅的时候,最初我们以为会大改版,会把自己的风格都放掉,当我们拿到报纸的时候一看,除了尺寸和规格,其它基本没有变动。《南方周末》可能很多人买报纸会是冲着名字买的,或者是冲着事买的,创刊之初就不谈了,1984年创刊,现在调整,包括我们的报头一直都是竖放,那个处理是比较麻烦的,一直是竖放,贴出去很难受。很多人提意见说《南方周末》应该改横报头,这个动静实在是太大了。 去年我们做调整,加了中国印章的Logo,一个框,整个变成《南方周末》的标识,我们现在由它演化出我们一整套的VI,刚才王老师讲到企业文化的东西,可以通过视觉潜移默化地把你的理论灌输给你的员工,也同样可以灌输给你的读者,讲来讲去内容远远大于版式,还要再往前走一点,版式对整份报纸的辅助作用,现在来说应该越来越重视,为什么有很多报纸很关注这一块?一说改版,就到处找人,找好的设计师重新走,一有新的改版,就找很多好的设计师做这个工作,市场是这样的,你自己的发展也是需要这样一套东西。《纽约时报》150年顶上的那句话都没有改过,一些东西还是得坚持。 邹波:包括设计也需要坚持,在设计的时候,最痛苦的是控制,你怎么样在具体的事件的报道当中呈现稳定的形象,这是非常难,也是非常累的。每天面对的事情不一样,最后做的设计也是不一样的。 王友身:为什么我们一直在做,做了这么多年也没有改,最大的幸福是在于设计的致富,第二天发生什么事情,我永远不会往后看,永远想的是下一个报道的事,明天有什么新闻,基于未知的角度。你的骨子里,血已经转起来了,这是我最有魅力和我最感兴趣的事情。一个事情发生的时候,他要有原动力,我的模块就在这儿了,你爱做就做吧,100年,你要变投资商也不允许,你怕吗?你真的怕,谁敢说我不怕,可能100年就死掉了,北京多少家报纸死掉了?现在当然你会说我不怕死,确实有这个把握,但是谁现在敢说“我不怕死”?永恒不变的是新闻的属性,变化的是,在你对未知把握的时候,你的判断是什么,这是变化的。 邹波:我们的报纸办到现在,很多时候你关注的是具体的设计,而不是说整个模板,我最好奇的就是具体的我们在报道某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会激发怎样的视觉表达,出来的东西肯定是新鲜的,因为我们不会出现重复的报道,我更感兴趣的是具体的事件,而不是版式所预设的抽象的元素,而不是说谈局限,谈色块,谈版头,这个谈起来是非常非常枯燥的,一谈起来我就会打瞌睡,我们谈的是具体的事件,我们在报道奥运会,怎么报道,这样才能使人有好奇心,激发你视觉的东西。似乎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是有共识的。当你的报纸办到一定程度之后,你就不用再考虑版式本身的模板是怎样的,你要沉下心来,沉入到具体的视觉表现当中,对具体的事件进行表达,这样一件很具体的事情当中。 刘晓璐:这个也是做新闻、做报纸的共识。 邹波:虽然我们报纸的人手不多,但是我们会把每一期的力量集中起来,比如头版的设计,里面会有一些重大的选题计划,在这些方面会有爆发力,常规的新闻版面会有比较简约的路。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