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现场:由左到右依次是:李洋、张迪、王蓓蓓、徐健、刘承周、刘莹 |
《博物》主编:王蓓蓓 |
8月29日13:30,搜狐传媒“记者在线”第八期:中国国家地理青少版《博物》编辑部成员做客搜狐。
主持人:今天是搜狐中国国家地理聊天周的最后一场,今天聊天的内容是即将创刊的一本新的杂志《博物》。今天请来的嘉宾是《博物》的主编王蓓蓓和她的同事。
王蓓蓓:《博物》是《中国国家地理》一个好的延续,在CNG品牌下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诞生的杂志博物的读者对象主要是针对初高中学生我们做主刊的过程当中发现,现在学生读者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潜在对象。我今年去上海开会的时候,碰到很多家长跟我说,现在学生把零花钱攒起来订阅我们的杂志,我听完之后特别感动。我为主刊做到这样而感到非常自豪。但有些学生读我们杂志的时候,还是感觉文字量太大太深奥我们现在推出这本杂志,就是要让初高中学生看到既有知识又有青春流行的科普杂志。
主持人:你们杂志太综合是指内容太杂还是面向读者面太广?
王蓓蓓:指的是一种旗帜比如主刊写越南,不仅仅讲越南旅游,讲的是越南历史、文化、风光、人物,这是《国家地理》的综合性决定的。地理知识和和文化精神是融合在一起的,它就像一条小路,在路上走的时候,两边可以看到风景,而再往前走看到是一种人文关怀。
《我们这本<博物>就是要把博物的精神告诉学生,告诉大自然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的,让他们有这样一个丰沛的心灵,不仅仅从课本上得到知识,也能从我们的杂志得到这样的知识,并且能喜欢这个知识,自己去追求这个知识,找到一种学习方法,这是我们的宗旨。
网友:你们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博物学和博物馆学是一回事吗?
王蓓蓓:博物学是西方早期的科学传统,大家知道达尔文,实际他在当时的称谓不是科学家,而是博物学家。当时科学分类没有像现在分得这么细,他们走到自然当中去探险,观察动植物。现在学生对分科知识觉得非常清晰了,即使是很多博士也分不清韭菜和麦子而是永远在实验室里面。我们就是打破实验室周围的禁锢,要走出实验室,走近大自然,亲近自然,复兴博物学传统。这个名字最初是由我们的总编提出来的,结果北大科学传播的老师听到后说,你们抢到博物这个名字是抢到一块宝地。
主持人:你们试图通过一本杂志多少弥补一下中国学校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的一些缺陷。
王蓓蓓:我们适应了学校教育改革的潮流和传统。现在教学改革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出了研究性学习,教育局规定每个学校一周有多长时间的研究性课程。我们现在已经接触了一些学生,他们的研究性学习做得非常令人惊讶,当他们去做研究学校周围的水污染、研究城市出租车、昆虫,拍摄老北京胡同的研究方面不比研究生、硕士生差。
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最旺盛,最喜欢走到外面的世界里去,获得知识的阶段。
主持人:中国和发达国家在教育上有什么差距?
王蓓蓓:现在我感觉国内教育和国外的比起来,如果说有一点差距的话,可能综合性不够强,学生动手能力不够强。我在接触教育部门包括发现现在的教育正在往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研究的能力方面走。以前咱们学课本的时候,课本就是圣经,你永远不可能脱离课本学任何东西。现在课本的重要性在弱化,图书馆的作用实际在加强。每个老师要有大量的教案、大量的图片,地理老师要在学校附近开发路线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杂志正好赶上这个潮流。
主持人:这本杂志很大程度上进行的是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普及性的宣传工作。根据中国的现状来看,科普是非常不景气的,无论是它的杂志也好,还是它的书籍也好,都是属于很不景气的状况,甚至生存都是问题。《国家地理》和《博物》生存前景为什么能够看好?
王蓓蓓:大家都说网络公司不景气,但是现在搜狐仍然很好。科普不景气,只能说现在办得不好。我相信科普是非常有魅力的,只是它的魅力没有完全展现出来。国家地理作为科普期刊已经显示出了这样一种魅力。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