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国家地理》编辑:刘晶 |
8月28日13:30,搜狐传媒“记者在线”第七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编辑部副主任刘晶,《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美编介斌做客搜狐,谈“三峡专题”的策划和制作
主持人:生态忧伤是你写的吗?
刘晶:是我和另外一个编辑一块儿编辑的。
主持人:为什么起名叫生态忧伤?
刘晶:从生态的角度来讲三峡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如果我们想把三峡这件事情做得很全面、很深入的话,就不应该回避这些问题,所以我们起名叫“三峡的忧伤”。
主持人:现在的三峡已经是高镜出平湖了,还想再做三峡吗?
刘晶:我不知道状况会不会停止,也不知道是不是还会继续下去,但是我觉得对于现在的任何一个问题,在国内都是存在这个问题的。
主持人:我看到你们的执行总编写的一段文字,对我触动非常大,大坝蓄水后三峡的高峰没有变矮,在你去的前前后后,三峡美感有什么变化吗?
刘晶:当时我去时候还没有蓄水呢,那个时候算是比较原始的三峡吧。就是流动的。现在我再去的话,可能那个水流动会很慢了,可能会高一点,但是不会特别明显,这倒是真的。但是如果我一旦知道了它已经是一个湖的话,我就不能把它看作一条河来看待,我想这对于我心理上关于三峡任何联想都会失去,或者说都会作出改变。美感的摇篮和我们的总编提出来的观点我认为是此前很少有人说到的。
主持人:他认为地摇篮是不是一种神秘的摇篮?
刘晶:这个摇篮就是一种审美的摇篮,这篇文章里面邀请了文学家,还邀请了艺术家、画家等等各方面的人士来谈三峡对他的影响,都抒发了很多情感。
主持人:你认为三峡的美在中华民族是一个什么地位呢?
刘晶:摇篮这个词是一个诞生,是一个开创,我觉得它和长江或者和黄河对中国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人们一般想到长江,我指的长江是整个一条河了,跟三峡这一段是有区别的。黄河、长江虽然是一条流动的河流,当是中国人想到这两条河的时候想到的都是母亲或者是一种来源,就是一种物质上、生活上的一种来源。但是我觉得三峡虽然是长江里面的一段,它之所以被人提出来三峡就是因为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诗里面都会提到三峡的景观。如果仔细看一看美感的摇篮这一篇稿子的话,就会知道这里面产生了很多非常优美的诗句。我觉得从执行总编那个角度来讲,他认为三峡是中国人美感最重要的一种源泉。从这个角度来讲,美感的摇篮是可以这么提的。而且如果把这个词安到另外一座山另外一条河的话都不合适。因为全中国没有一个地方像三峡出过这样大量的诗篇,甚至到现在的作家、诗人都在那里产生过无数的联想。我想我们的执行总编之所以提出这个词也是出于这个考虑吧。
主持人:如果把美感的摇篮作为你们这本杂志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来说,我觉得它可能是《中国国家地理》区别于其他媒体的一个亮点。
刘晶:应该是可以这么说的。因为这可能说是区别其他四个“栏目”的一个总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是我们的创造。
主持人:我看到这本杂志,如果从四个栏目的名字来看,其实是当时历史时刻的写照,既有所谓美感的摇篮,其实你们更多是叙述在大坝修之前的美感,文明的走廊也是在修大坝之前的一个文明走廊,但是工程之最描述的是三峡的现在。在大坝修好之后有没有人再去过三峡?
刘晶:我觉得之所以叫点藏三峡,我们的三峡概念就是在大坝蓄水之前。
主持人:就是整本杂志的概念就是在大坝蓄水之前是吗?
刘晶:对。
主持人:非常感谢这两位作者,因为他们确实为这本杂志付出了很多心血。现在脱离开三峡这本专辑,我代表其他网友问其他一些问题吧。
主持人:介斌,我看到你的简介中有这么一段,说你为杂志的改头换面立下了汗马功劳,我想谈一下整个这本杂志的版面编辑,我觉得它的封面非常有意思,能跟我们谈一下吧。
介斌:C其实是我们杂志的标志,CNG是一个C的形式,其实是一个变形吧。
主持人:这个版从什么时候开始诞生?
介斌:98年底。
刘晶:所谓98年底指的是改版以后。
主持人:你来之后版面有什么变化吗?
介斌:我来之后最大的变化就是设计的思路比以前更清晰了。因为以前的设计师对杂志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想法,出发点还是在每一篇文章是什么样的,我的设计就适合于哪篇文章。所以造成以前的杂志每一篇文章的风格都不一样。现在的思路就是我们立足于体现整本杂志的风格,就是这一本《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整体的风格,现在是比较时尚,比较符合潮流的,比较符合时代审美观的,主要是从这方面出发的。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