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中国国家地理》美编:介斌、右:《中国国家地理》编辑:刘晶 | 8月28日13:30,搜狐传媒“记者在线”第七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编辑部副主任刘晶,《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美编介斌做客搜狐,谈“三峡专题”的策划和制作
主持人:刘晶能谈一下现在的专辑吗?
刘晶:我们刚刚做第9期,就是四川专辑,最难做的一期,我主要是在做第10期的一个小专辑,跟这个专辑不一样,是关于青藏科考的,今年是中考队和青藏队成立30周年,有一些科学考察队进入西藏、进入青藏高原去考察,我们就想做一个纪念性的专辑。这是在国内科学界里面非常重要的事件,因为全国没有其他的任何一个省、一个地区被科学家们“扫荡”过,而且出了那么多的专辑,现在青藏高原是被全世界科学家所关注的地域,通过它甚至可以解释地球有史以来气候的变化,许多重大的问题。我想通过这个专辑把比较深奥的科学问题通俗化,把青藏高原自然的粉底清楚,还把科学家非常艰苦卓越,对他们来说非常有趣味的考察过程也继续出来,还有重大的科考事件也拉出来,满足现在读书时代的要求。因为这个选题听上去是比较枯燥的选题,我想做的漂亮一点,到时候还得靠介斌。
主持人:许多读者都有这样一个感觉,你们的工作非常有乐趣,经常可以去全国各地,而且非常有挑战性,每一期做的主题都不一样,但是对于你来说一年给了你12次机会,而且每一次面临的挑战也都不一样,能谈一下你的感觉吗?时间长了也会感觉像一个很平凡的工作一样,比如说干完三峡特别兴奋,但是又面临着做四川,做西藏,可能也像一个流水线一样,有没有一些心得?
刘晶:从流水线角度来讲程序是一点一点熟悉的,做顺的。从会不会显得平淡,到会不会大流了,我觉得倒不会。一个最大的感觉每次都是一种新的挑战,它的问题对你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要求是不一样的,而且对你来说你根本来不及想别的,你唯一的任务是赶紧去找下一个题目的所有材料。我觉得这份杂志最适合求知欲特别强的人来做,这样对他来说不是一种繁重的负担反而是一种乐趣,而且是一种满足感。
主持人:刘晶,刚才你谈了每次做一件新的工作都特别有新意,但有没有这种可能,其实你想做许多东西,因为这本杂志时效性相对来说差一下,有没有这种感觉,特别想做一个专辑或者是一篇文章,但是现在又做不出来,因为一个流程需要两三个月,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刘晶:这是我们比较大的一个挑战,从流程上来讲,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的,在这期间可能一夜之间所有网站上都会在讨论一个话题,这个话题也是你很感兴趣,也很想说出来,所以这就需要从节目总监一直到我们编辑不停地讨论,要预计一下一个月杂志出来以后会是什么样的效益,还有大家现在在做什么,我们一定要找一个超越的角度来做它,这是我们最大的挑战。
主持人:这本三峡是不是说明你们前瞻性非常强?可能在半年以前就预料到了在蓄水过程会有好多人来盯着这个事?
刘晶:是这样的。
主持人:你觉得你现在做的专辑呢?
刘晶:每个专辑指向的读者群都不一样,特点也不一样,美感也是不一样的。每次编辑提出来的选题都是他感兴趣的,大家讨论做和不做是从可行性来讨论的。确定下来,到去做它要从超越兴趣考虑它,编辑它,收集材料。
主持人:你现在要做的事情,包括我上次和单主编谈你们现在对于四川的专辑,整个公司或者是杂志社对它的预期都特别好,但是它下个月才能推出来,这个时候读者可能在关注另外一件事有没有很大的编辑风险?
刘晶:编辑风险肯定是有的,我们做的是尽量要减少这种风险,多方面考虑,把最后的效果达到最好。
主持人:这样会不会出现一个问题,杂志的内容非常精美,但是编辑的主题会是比较中庸?特别像区域经济问题,城市问题,在国家地理中展示的特别少,我印象中只有几期是在做城市的,但是人们对城市的关注还是很大的。最早有一期纽约,但是赶上了9.11事件,还有一期是北京专辑,现在更多做的是野外的东西,因为这种东西时效性还是比较差的。比如说做西藏专题,可能现在的西藏和半年想去的西藏没有什么太大差距,只不过是比较神秘。你们的杂志会不会越来越像一本西部周刊呢?
介斌:应该不会这样的。我们是非常想做城市或者是东部题材的,但是为了杂志的质量,我们不敢轻易涉及那个内容。因为如果我们没有把握说能把它做好就不会去非常匆忙做这件事情。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以后不做。
刘晶:因为从我们杂志的角度来讲,可以做的选题是无穷无尽的,给我们在一个月这100多页纸上要作出什么东西来一定要是非常有充分的把握的,并不是说其他我们不做,我们一直在关注,一旦时机成熟了我们马上就要做。
主持人:今天我们这一期的《中国国家地理》记者周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在座的两位嘉宾,也谢谢广大网友的参与。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