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hoto.sohu.com/76/22/Img212582276.jpg) 聊天现场:由左到右依次是:搜狐编辑、《中国国家地理》美编:介斌、《中国国家地理》编辑:刘晶 |
8月28日13:30,搜狐传媒“记者在线”第七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编辑部副主任刘晶,《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美编介斌做客搜狐,谈“三峡专题”的策划和制作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是搜狐记者在线中国国家地理周的第四天,我们请来的国家地理的两位嘉宾,一位是刘晶,她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编辑部的副主任,另一位是介斌,他是杂志社的美编,我们今天请来了两位嘉宾都是曾经经历过三峡专辑的制作。《三峡专辑》是《中国国家地理》6月份出的一本杂志,在业界反响特别好,据说销售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脱销的情况,我想请刘晶谈一下当时这期杂志的一些反响。
刘晶:可能最大的反响应该是我们破天荒加印的一万份,就是把我们已经印过的全部都卖光了之后,强烈要求再加印几份,我们就加印了一万份,这是在6月份以前,创下了最高的销售量,这就可以说明它的受欢迎程度。
主持人:你觉得当时受欢迎程度是不是和当时三峡蓄水有关呢?因为当时这件事情很受广大读者的关注。
刘晶:我觉得这是肯定的,因为我们之所以在6月份出这份杂志就是因为6月份要蓄水,我觉得这可以说到我们杂志为什么要做三峡这个题目,我是99年到这个杂志社的,杂志98年改版。我到杂志社以后,第一次讨论因为很多编辑都意识到三峡正在施工,意识到不久将来这个地方要出一块人工湖,这条流动的河流将被堵住,这个大坝又是世界之最等等,我们这本杂志有必要关注一下国家发生的特别重大的事件。但是当时之所以多次讨论都没有着手做这件事情,主要的原因是在收集材料的过程当中,发现有很多媒体、报纸、电视,还有国内外很多本杂志都做过三峡了,而且我们认为他们也都做得不错,我们杂志在做选题里面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标准就是一定要超越。如果当时我们没有想到一个特别好的角度,或者是特别好的方法去超越别的媒体的话,一般都放弃这个选题。所以这个选题一再被放弃。之所以今年又提出来,就是因为我们年初的时候就开选题会讨论下一年的选题,那时候有个编辑就说今年6月份三峡要蓄水了,我们要不要再做一下三峡呢,能不能趁这个机会做一下三峡。大家讨论的结果是6月份这一期不做三峡的时候,以后就再也不会做这个题目了,如果要做的话一定要在6月份做,就是这样一个结论。
当时我们分析了一下我们所拿到国内外各种媒体制作三峡的一些材料,发现还是可以找到一个我们可以超越的角度去做。
主持人:你感觉当时制作的周期是不是很短?因为据我了解,《中国国家地理》制作每一期周期都非常长,当时时效性这么强是不是制作周期也很短?
刘晶:这个做周期的问题在我们杂志一直是一个比较矛盾的事情,因为我们经常会遇到突然发生的事件,比如说9.11事件,当时那一期已经出完了,所有文章都已经出来了,排版也快接近尾声,但是9.11事件发生了,当时就开编辑会讨论要不要做这个摩天大楼的选题,最后还是决定要的。那个时候离我们要送到印刷厂的时候最多是一周的时间。我记得第一天开始的工作是从星期日开始的,全体编辑都到了,外出采访的外出采访,在家里面收集材料的收集材料,编辑的编辑。就这样日夜兼程,有的编辑三四天没有回家,就在办公室里面。我们当时决定做一个周刊,把原来的稿件撤下,换上摩天大楼的。当时杂志出来以后,大多数读者都特别吃惊,觉得我们抓的这么紧。所以制作周期在我们来说只要想做就能够做到。而且所有的编辑都是有一股子韧劲,哪怕不吃饭、不睡觉也要把这期做出来。
主持人:三峡用了多长时间?
刘晶:这一期是比较从容的,我们考虑到是半年前,因为同时还要做其他选题,所以是两三个月之前就开始第一次会议,然后第二次会议、第三次会议,每个编辑分配的任务都是比较有计划地去做的。所以这一次还算是比较成功的。
![](http://photo.sohu.com/77/22/Img212582277.jpg) 《中国国家地理》编辑:刘晶
主持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三峡是一个很矛盾的字眼,它可能是一个人文的三峡,也可能是一个工程色彩比较浓的三峡,也可能是一个历史上的三峡,也有现在的三峡,认识上是不一样的。我看你们这一期专题封面上有五个导航的小媒体,一个是美感的摇篮,工程之最,文明走廊、生态忧伤,还有观光热点,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你们更主要的是从哪个方面抓三峡的?因为有许多媒体已经报道三峡了,而且每个媒体持的观点是不一样的,你们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刘晶:我们当时想如果在这个时候做三峡的话,要做一个怀旧的三峡,以后读者拿到杂志以后,能够把它收进书架,在许多年以后他再想看看,回忆一下原始的三峡是什么样的话,还会想翻开我们的杂志看一看里面特别漂亮的图片。因为我们的图片收集的都是最优秀的摄影师拍摄下来的,最棒的三峡的图片。然后告诉他们在大坝修建以前什么样的人住在里面,三峡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闻名的进程都有着什么样的贡献,当然要关注这个工程就是美感的源泉,主要就是怀旧的主题。另外美感的摇篮我觉得是我们这一期杂志里面最重要的一篇文章。因为像工程、文明还有生态以及观光热点都是很多媒体提到过了,这些观点不算是新鲜的,但是我们尽量做到深入。但是美感摇篮以前从来没有人这样集中、这样明确地把它提出来。就是三峡是对中国人的美感还有灵感是作出非常大的贡献的,还有美到底在哪里,这些题目定下来以后,因为每个专辑都有一个总的名字,比如说云南专辑我们是叫它“多样的云南”,三峡我们就想如果想把它做成收藏性杂志的话,就把它叫做点藏三峡吧,这里面会有关于三峡最准确的一些数字,甚至还会有表格,这是以前我们做任何一本杂志,任何一本专辑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情况。
主持人:也就是说这期杂志叫点藏三峡其实是点藏了三峡的美感、历史?
刘晶:不光是美感,是它的方方面面,我们要做到把三峡的全部都收集在这里面,而且是非常权威的。我们每一个数字都是经过专家确认的。因为我们在做这本专辑以前开过很多专家的讨论会,从专家里面寻找选题的角度,还有我们观点的深入性。
主持人:这本杂志是144页,在所有的《中国国家地理》不算是最厚的一本,据说这一期要出的四川专辑有200页,但是你们把这杂志取名叫“点藏三峡”,在这144页中你觉得有遗憾吗?
刘晶:所谓的遗憾那就是我们尽我们所能的情况下,可能还有一些信息没有被收集到,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收集到的都尽量搁进来了。而且杂志有一个特点就是浓缩。比如说我们会把所有的信息浓缩在一页纸上,这靠的就是我们编辑的编辑能力,他会通过图片图说的形式,或者是通过地图形式,或者是通过设计的形式把一些理念体现出来,这可能是做杂志的一个特点。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