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编辑陈云 |
图片编辑关海彤 |
8月27日10:00,搜狐传媒“记者在线”第五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地图编辑陈俊华,图片编辑陈云,图片编辑关海彤做客搜狐聊天,谈“图片和地图的制作”。
地图编辑为读者传达什么信息
主持人:图片编辑很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地图也应该是这样。
陈俊华:地图反映经济的发展,比如:道路逐渐拓宽,地图也要逐渐改,每年要在原图的基础上更新一次。比如这边多了一条路,多了三环四环,所以每年要更新。
主持人:国家地理出过一期北京专辑,给我们一个对比,老北京是什么样子,天安门那时候是一个小广场,没有这么大,后来一度又比现在还大。开始的时候有牌子,东边有,西边有,南边也有,在前门和天安门边上还有,后来又增加了毛主席纪念堂,通过图片变化给我们一个感觉,社会在不停变革。地图应该也是这样吧?
陈俊华:从最早紫禁城那一块到城周围可以看到北京市区图,稍微大了一些面积。最后扩到三环,面积又大了,你可以把解放前的地图到现在的地图摆在一起,你拿出来对比就可以看出来,北京从面积来讲一点一点扩充。
主持人:你们和绘制北京地图的单位有联系吗?
陈俊华:没有联系。
主持人:我们现在画地图和原来不一样,特别在交通图上面,不仅能反映现在的情况,现在地图反映未来的情况。报纸上出一些地图,不知道你们杂志出没出,北京地铁规划图、北京城区规划图。
陈俊华:我们做过一期。跟北京规划院做过,规划到城铁路线,2008奥运会会场画出来了。
主持人:地图是国家建设的指南,南水北调现在还没有开始,但是已经有地图展现给读者。我们受众有一个知情权,我要知道这个工程到底怎么样,是否从我家经过等等。现在好像没有什么比地图更鲜明的,一眼就能看出来方位到底怎么样,京沪铁路是我们争论的焦点。还有一个焦点,涉及到线路选择问题,到底从北京的南面走还是从城东走,火车站建在哪儿,这些都是问题。
陈俊华:这些从图中表现出来,这是城市建设的一种规划,应该由主管部门规划。我们反映到城市建设的时候可以用到这方面的图。
主持人:现在信息比较发达,我们的地图比较固定,但从前我们没有飞机没有卫星的时候,地图可能受到绘制上的障碍。是否有许多错的东西?包括现在的地图,你遇到过错误的地图吗?
陈俊华:遇到过。
陈云:做地图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一开始世界地图,可能有的几块大陆会有,有好多大陆都会没有。这就是去探索的一个过程。一点一点明天忽然发现哪块大陆,后天又发现一块大陆,能给人惊讶的感觉。
主持人:哥伦布以前一直认为西边是一片汪洋,这片汪洋和太平洋是连着的,过了太平洋到了印度、中国。确切来讲,自从有了卫星,才真正把地图更加规范化。
陈俊华:这是一个进步。
主持人:你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有什么紧密联系吗?下面有沟通吗?
陈云:很个人的一些看法,是同事与同事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网友:古代地图怎么做的?是为了战争吗?
陈俊华:不一定为了战争,也是从生活中才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为了征战,比如古地图夏商周、春秋战国战场上的疆土慢慢变化,国人慢慢可能对此更重视一些。
陈云:地图能成为一个作品,康熙皇帝南巡的时候得到黄河形势图,是一张很棒的地图。图中把河道的蜿蜒、两岸的城市地方,所有的名胜古迹全都有标记。
主持人:以前的地图可能是一些游客或者战争指挥者,长途跋涉过程中为了自己方便绘制一些地图。只有少部分人是知道地图的,大部分古代人是掌握不了地图的,对方位感觉凭着自身的经验,没有地图指南。现代社会中地图逐步发展,让更多的人能够拿到手中。一个外地人来北京,首先可能是买一张北京的城市图,从前的人是没有这个可能的。
陈俊华:一些诗人、游客走的路比较多,比较深比较长,通过长时间积累绘制出来地图,因为他要记载他所走的地方。
主持人:从事这项职业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陈俊华:确实有了很大的帮助,从知识面来讲,自己的眼界开始宽泛了。
主持人:是不是地图引起许多人的联想?
陈俊华:应该是。比如要从一件事物来讲,在什么地方发生的事,老师讲发生的事情、地点、人物、经过,首先是地点,这就是地理的概念。比如我在班里发生了什么事,我在哪个街区发生了某某事情,这都是跟地理位置有关系的。
主持人:现在你作为《中国国家地理》专业的地图编辑人员,你希望你的工作能给读者在他的生活当中或者在阅读这本杂志的时候提供什么帮助?
陈俊华:地图在我们杂志起的地位和作用,起的是主要的部分,包含的信息量不亚于文字和图片,甚至比图片和文字的信息量要多得多。这是区别于其它杂志的亮点,杂志是唱主角内容,图片唱的是最佳配角内容,很多读者喜欢我们的地图,有一些地图爱好者或者是对外的一些探险人员。
图片编辑需要什么样的专业背景
主持人:画画和摄影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一般摄影师特别是专业摄影师是不是要求有很好的美术功底?
关海彤:的确是这样,摄影从去年开始,对美感训练,对构图的把握,其实和美术息息相关。摄影构图也讲究黄金分割,讲究色调,毕竟取景框是一个框框,你取在哪儿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许多人理解相机技术很好学,现在有数码相机和非常好的傻瓜相机,按一下就可以了。其实对人员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您从前学过美术吗?
关海彤:我以前学平面设计,企业形象策划、包装设计。
主持人:从前画过板报,画过插图吗?
关海彤:画过。画插图对绘画要求比较高,没有一定时间的训练是很难顺利完成任务的。等于说根据要求再创造的过程,对你把握造型的能力、分配场面的能力是很高的要求,因为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的。而摄影虽然方法比较简单,但是也是比较有难度的。你必须出现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而你工作可能很短的一个周期,经常是一个留下遗憾的过程。
主持人:许多人现在有一个感觉,现在报纸、杂志的摄影太多了,用笔画的东西太少了。许多别的形式,比如漫画,可能表达一个事物更深刻一些。你有这种感觉吗?
关海彤:不应该说表达得更深刻,可能是读者阅读中调剂的作用。尤其很多对事件的描述,插图或者一些卡通的方式能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你要买车肯定不希望看车的设计图,因为非常技术化。你喜欢看一些设计出来的效果图。
主持人:摄影没必要专门去学,现在摄影师是不是有很多自学成才的?
关海彤:是这样的。
主持人:《中国国家地理》中除了摄影之外,有没有一些手绘的东西?
关海彤:占相当一部分。我做新疆专题的时候有一些插图是手绘的,新疆有13个少数民族。在一张图表现13个民族整合起来的形象,不可能完全一样。
主持人:更有想象力的东西用插图,插图和图片的加工有什么不一样?现在很多人不喜欢画东西,把许多图片合在一起,拿专门的图片处理工具合在一起。有人还是喜欢画出来,你喜欢哪种方式?
关海彤:还是画出来。
主持人:国家地理处理图片很少。
关海彤:这是我们的一个原则,加工的痕迹改动的痕迹更多,会被别人看出来。你是传播知识的媒体,不能对客观的东西,把改动后的东西介绍给读者,这对读者是不负责任的。
网友:你们现在使什么相机?
关海彤:佳能相机,底片相机和数码相机都有。数码相机存在一些技术缺陷,关键在色彩还原上不能尽如人意。我们正式稿件还是会用胶片相机来拍,数码相机在一些活动的拍摄中会采用。
主持人:从前相机有滤镜,现在相机要求是不是越真实越好?
关海彤:滤镜的问题会更改一个色调,有时候阴天可以加一个滤镜。现在在数码相机上调一下色调就可以了。
主持人:《中国国家地理》图片和其它图片有什么不一样?报纸和财经类的杂志更注重照片的时效性,可能抓拍某一瞬间,或者一些体育记者抓拍运动的场面。你们平常涉及都是比较静的东西。
关海彤:这个更有难度。我们做过新疆、山东、四川的专辑,专辑里面要把这个地方人们生活最精彩的部分展现出来,要靠相当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完成。每个都是精彩瞬间。
主持人:国外美国国家地理或者其它的纸媒体往往有专门提供图片的人,其中有个人也有公司或者图片社,国内因为盗版问题,图片来源不是很成问题?
关海彤:情况慢慢在变好,大家意识到版权问题,媒体运作当中也会非常注意这方面的问题。现在也有很多图片摄影的网站,他们专门征集一些摄影师的作品,对图片编辑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主持人:《中国国家地理》在图片版权上采取什么做法?
关海彤:我们这方面把关非常严,每次来的稿件都进行资料登记、编号,给它一个妥善的保管方式。每张照片都会署名,版权作者做得非常完善。
主持人:有没有可能《中国国家地理》有一天也成为图片社?把非常不容易拍到的照片卖出去?
陈俊华:这是《中国国家地理》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应该建立我们自己的图片库、档案资料库,做我们自己的图片社。
主持人:《中国国家地理》给我的感觉,在图片的前期运作上怎么获得图片、怎么创作图片已经非常有经验,只是图片还有一些价值没有开发出来。
陈俊华:我们也努力在做。
主持人:《中国国家地理》给人视觉冲击,它拍的许多视频产品,比如鸟类的迁徙过程,中间拍得非常细致,可能配的讲解并不是很多。
陈俊华:现在已经是读图时代,图片给人展示的冲击力非常强,要比文字强得多。
主持人:关先生怎么理解现在所谓的读图时代?
陈俊华:读图时代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们国家在媒体方面可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主持人:我们技术上具备了读图时代,从前耳听不如眼见,从前理解一件事情要听别人转述,用文字表达,最早用语言,比如北京申奥成功这件事,会有人通过语言,如果没有电话,在很早以前需要有人在现场看到这件事了,告诉另外一个人,再告诉另外一个人。后来有照片我们可以看到,或者有了文字之后,有人把现场描绘下来,形成一篇文字稿,在国内发表。现在更方便的是除了照片之外,我们能够现场直播,用视频方式让消费者看到,给你看到的就是还原现场的产品。《中国国家地理》是不是有时候也这样操作?比如长城,我印象当中小学课本历史书中用照片的地方不是很多,当时都是一些笔绘的,我们理解的长城就是一些画家给我们画的,当时很壮观,现在《中国国家地理》这本杂志在手里完全是另外一种感觉,更壮美一些,更有冲击力,是拍出来的。
主持人:《中国国家地理》内部摄影师是不是有兼职有专职的?
关海彤:现在没有兼职。有一些联系比较密切的摄影师,我们也知道他们的专长,有适合他们的题目会联系他们拍摄。
主持人:如果您个人选择的话,你更愿意做地理摄影师还是愿意做其它行业摄影师?
关海彤:当然是地理摄影师。我走过全国很多地方,比如新疆、四川,可以四处旅游,到处可以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旅游总是对人非常大的诱惑。
主持人:我怎样也能成为地理学摄影师?需要现在做什么准备?和其他摄影师有什么不一样的要求?
关海彤:普遍的美学观念来说是相通的,而且在特殊的地方应该具备自己对生活的敏感程度,你能发现生活中细微的差别,能发现这群人和那群人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打动人的地方,你得具备这个能力,通过摄影把这个记录下来,这是非常关键的。背后你需要深厚的一些素养,你自己本身的文学素养、美术素养,还有你的一些基础知识。
主持人:刚才我们谈了图片在未来的经营,还有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地图日后会不会存在运营的问题?以后版权会不会出现问题?
陈俊华:我们抽的地图都是经过送审的,所以没有什么投诉的。
主持人:现在有没有图片库?
陈俊华:也积累了不少。
主持人:有没有建立国家图片库?
陈云:很有可能。
陈俊华:这也是一个发展的方向。
主持人:是不是从现在就得开始逐步构建?
陈俊华:对。应该是。我们现在慢慢逐步在积累自己的一些图,以后会发展得更好。跟图片积累是差不多一样的,以后我们有自己的能力。
陈云:现在搜集别人的资料,以后搜集我们自己的资料,我们自己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的东西也可以变成资料。
主持人: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看到有品牌的地图册,这个品牌就是《中国国家地理》世界地图册。
陈俊华:这是极有可能的事情。
主持人:非常感谢《中国国家地理》的三位编辑:陈俊华、关海彤、陈云参加我们的节目,希望他们有时间能够再次来到搜狐和网友聊天,请嘉宾用一句话总结你们的感受。
陈云:作为地图编辑来说,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就是把最精确、最准确、最具有科学性及最精美的地图呈现给我们的读者,并且向读者有效传递《中国国家地理》所表现的丰富内容和思想。
关海彤:欢迎读者继续关注《中国国家地理》,它不会让你们失望。
陈俊华:希望更多的读者和喜欢我们杂志的人来关注我们的地图,给我们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使我们的杂志发展得更快。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