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天现场:由左到右依次是:搜狐编辑、《中国国家地理》美编:介斌、《中国国家地理》编辑:刘晶 | 8月28日13:30,搜狐传媒“记者在线”第七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编辑部副主任刘晶,《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美编介斌做客搜狐,谈“三峡专题”的策划和制作
主持人:我听到许多读者都讲,大家是把《国家地理》当作一本书一样收藏的,可见国家地理的精美之处,你们现在图和文的比例大概有多大?
介斌:对半吧。
主持人:你选择图片的标准选择是什么?
介斌:首先图片要能够展现文章的内容,其次本身里面又有很丰富的内涵,同时图片的技术又是完整无缺的。
主持人:许多人都觉得《国家地理》的图片是非常精美的,你们这些图片是怎么来的?是自己的记者去拍摄的吗?
介斌:我们的图片来源主要是一些国内比较知名的顶端的摄影师拍摄的。有一部分是自己拍的,但是限于国家媒体的力量、规模、人力、物力都达不到那个要求,所以有些要求是通过组稿来进行的。
主持人:你们的文章是自己写的吗?
刘晶:我们现在稿件的来源是三七开,七成是从外面租,三成是自己写。但是我们的编辑都愿意自己写,这样反而更快一些,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杂志需要什么样的文章。
主持人:是不是每次写之前要走访很多专家呢?
刘晶:是的,我们要博览全书,要收集资料,历史的、现代的,直到最后一刻才能写出来,否则那篇文章一定是要修改的。所以如果每一篇文章都是我们自己写的话,肯定这个周期就转不过来了,我们每个月都有工作量的,所以每个编辑还是七成在外面租,三成有的选题实在是在外面组织太困难了,就自己来做。
主持人:每次写完文章以后肯定对自己有些地方要配一些图的,有些配地图、有些配结构说明图,有的配精美的图片,这些图片不是你完整的,你对这些图片有什么预期没有?包括介斌给你提供的工作你满意吗?
刘晶:我们是合作的,我们会提前沟通的,我把我的想法和他聊,比如说我想要这个效果,都有什么故事,前因后果,把这些表达出来,我说你有什么办法没有?他就从他的角度给我出主意,要用什么样的图片,设计成什么样子,做成什么样的。最后我问他能帮我找到那个图片吗?或者是能帮我作出这样的图片吗。
介斌: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美化这篇文章或者怎么样,设计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传达信息,其实在我的眼里,文字、图片它的位置是一样的,没有谁高谁低。所以在我的设计来说,比如说这篇文章里面需要地图,或者是插图,或者是图片,我会找这些元素把它组织起来,和文字在一起共同来讲这个故事。
主持人:也就是说你和摄影师,包括地图编辑的不同之处在于你是他们的小一个流程,就是这本杂志最终要展现给读者的是不是值得珍藏都你这边来把握的?
介斌:是的,我们要总体把握,其实出口是在我们这边的。
刘晶:我们这边是原材料。其实这本杂志有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就是生态篇有一张图。这张图是我们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或者说这是做的最好的。当然我在编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是图片。因为每个摄影师都是从每个角度拍三峡,几乎没有人从污染、生态,或者是从非常人文的角度去关怀这件事情,即使有的话都是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在最后一刻都找不出图片来,后来跟介斌商量能不能换一张,介斌电脑三D的图他也能画,但是他当时太忙了,说他的同学可以帮我画,我把我的想法说出来,最后介斌和他的朋友一起商量把这张图做出来了,我觉得挺满意的。它能够替代很多张图片,甚至还高于图片。
介斌:它把很多跨越空间或者是时间的东西结合在一张图上展现出来,以前通过摄影机拍摄的照片是没法达到的。
主持人:现在我们经常把现在的信息时代叫作读图时代,读者也更希望拿到一本杂志以后能够从更多图片上获得信息,最初给他一个印象,当看到图片的时候他已经很明白我们的编辑或者是记者想写什么东西了,然后再仔细去读文章,研读它的精神真谛。刘晶,我看你的简历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习,获得自然地理学学士学位,你以前就是学地理的吗?
刘晶:对啊。
主持人:你小时候就非常喜欢地理吗?
刘晶:我是理科出身,大学地理跟中学地理是两回事,因为我父母是搞地质的,从小受他们的影响,可能是跟这个有关系吧。
主持人:地理在我印象中是非常庞杂的学科,属于多边缘学科,和其他学科不一样。最早的时候我们采访了你们几个编辑,他们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进入地理行业的,有些人可能是从一开始就研究考古或者是历史问题,有些就是开始就研究城市问题,就是从经济角度看待历史,刘晶你更喜欢地理的哪一块呢?就是你进入地理编辑角色最初是站在一个什么立场上?
刘晶:这完全跟个人爱好有关系。从上学的时候就一直在做学生委的工作,慢慢的像习惯似的,比如说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在地理系的时候我还梦想过当记者,就是这样一种关系,结果现在如愿以偿,又干记者,又干地理了,所以我觉得是比较幸福的一件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一个自己爱做的事情。
主持人:《中国国家地理》有许多板块,你更多涉猎于哪些板块呢?
刘晶:跟地学有关的,因为我毕竟是地理系出身,还是得在这方面做一些事情。
主持人:三峡这块地区正好是从地学上来讲是非常丰富的,能从你的专业角度来讲一讲吗?
刘晶:这个太复杂,太难了。因为要说地学的话,地貌、地质还有环境等等,包括旅游都包括在内。
主持人:你是不是是一个十足的环保主义者呢?
刘晶:我不是一个十足的环保主义者,我相对来说是比较中立的,而且我喜欢这本杂志的原因之一有是它是一本丰富的杂志。为什么那么喜欢这本杂志?到底我对它的把握是什么,我觉得是一种观念,就是比较喜欢读西方的文章,觉得他们那种人文的东西特别有吸引力,觉得国内很多文章不好看。为什么不好看我也说不清楚,我觉得在这里提供了一个空白地带,让我可以从我开始,从现在还是来改造以前写文章的视角,让我去引入一种更人文化、更豁达的一种东西进去。虽然我还没有做到,但是我把我的思想一点一点地实现有这样一种感觉。
主持人:介斌你其实是这本杂志的参与者,也是最后的出口,我认为你还有一个杂志,就是你是这本杂志最初的读者,他们最初组成的稿子、写好的文章是放在你这里的,就是说你比任何人读的最多,你对这本书有什么感觉?观点鲜明吗?
介斌:我觉得很鲜明。刘晶对这本杂志评价的比较中肯。
主持人:包括对三峡专辑你认为观点是模糊的还是中立的?
介斌:不能说模糊,只能说是中立的,我们带给读者的就是最广泛的信息,我们并不作出评价。因为很多问题你很难作出评价,其实很多问题在历史上看,这个历史时期和那个历史时期的评价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很难作出这样的评价,只能是带给读者更多的信息,由读者自己来判定,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
主持人:只是带着某种情绪?
介斌:对,因为肯定地理杂志有它自己的情绪,有一定的倾向,但是不是很明显。
主持人:呈现给读者更多的是什么?
介斌:我们想带给读者的就是尽量介绍给读者不知道的,或者是你想见到的。
主持人:刘晶,你来《中国国家地理》时间很长了,98年已经彻底改版了,在改版之后,我最早和善总编谈的时候,他向我透露的信息是98年以前国家地理和98年以后完全是两个阶段,原先叫地理知识,有了很大的变革。刘晶你感觉98年之后这本杂志在编辑工作上有什么变化吗?
刘晶:在编辑的工作上变得离我们越来越接近了。
主持人:介斌能谈一下这本杂志会和98年以前有什么不一样吗?
介斌:98年以后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在设计语言还有设计的思维上,一个是不清晰,第二是一些形式上的东西比较落后,有点儿跟不上时代。我来了以后基本上跟另外一个同事他叫李程,我们两个给它增添了一些新的艺术形式,一些新的艺术手法来改变杂志的面貌。另外我们最近还请了国内比较著名的平面设计家,大是中国工艺美院的教授,也是我的老师,还是中国平面协会的会员,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来担任我们的艺术总监,这样可能会对我们以后的杂志形象上有更大的帮助。
主持人:有改版的可能性吗?
介斌:最近还是要稳定一段时间。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