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10:00,搜狐传媒“记者在线”第五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 从左至右依次为:地图编辑陈俊华,图片编辑陈云,搜狐主持人,图片编辑关海彤。 |
地图编辑陈俊华谈自己对地图的体会 |
8月27日10:00,搜狐传媒“记者在线”第五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地图编辑陈俊华,图片编辑陈云,图片编辑关海彤做客搜狐聊天,谈“图片和地图的制作”。
图片在地理杂志中的地位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请到中国国家地理摄影陈俊华、关海彤和陈云,给我们聊一聊国家地理图片的制作。下面请三位嘉宾分别跟网友打一下招呼。
关海彤: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国家地理的图片摄影关海彤,有机会和大家聊天非常高兴。
陈云:我是国家地理的地图编辑陈云。我在杂志社工作快两年了。
陈俊华:大家好,这次能和网友再一次交谈也是我非常高兴的,我作为绘图将近有十年的时间,从开始不喜欢地图,经过性格的磨炼,到现在喜欢地图。
主持人:《中国国家地理》是图片份量很重的杂志,涉及到地理的内容,图片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们今天请到的三位嘉宾是《中国国家地理》图片方面的骨干编辑,我们每期看到很大量的图片都是出自他们之手。首先请陈俊华谈一下她对地图怎么样由不感兴趣到痴迷的。
陈俊华:我毕业之前最希望当一个护士,因为穿白大褂感觉很干净。后来到了地理所以后,地理所举办绘图班,我也参加了绘图班,学习了一段时间。从学习到工作这一段时间,刚开始地图对我来讲是非常枯燥的事情,等到我开始画了一张特别满意图的时候,觉得像艺术品一样非常精美,从线条到内容非常好。慢慢开始磨炼了性格,开始细心、耐心,一步步这样过来。
主持人:《中国国家地理》被很多人当做能珍藏的一本书,可见《中国国家地理》在读者当中的价值。一本杂志的精美程度往往取决于图片,像《中国国家地理》的图片很有自己的特色,上面有许多地图,这是和其它杂志不一样的。现在国家地理的图片在整个篇幅中占到什么样的比例?
关海彤:我们设计要求是一半对一半的图片,基本每一期会给图片很大的篇幅,我们会做很多拉页,每篇文章都会配合内容给一些精彩地图。
主持人:你们怎么理解图片在整个杂志中占有的地位?
关海彤:图片起到形象传播的作用,作为《中国国家地理》的主旨是介绍各地的风土人情,传播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图片在信息传达领域有非常强的力量,很容易把以前陌生的东西带给读者,让读者形象化的了解。
主持人:《中国国家地理》当中经常夹杂一些赠阅的大地图,不像以前的拉页而是单页,非常受欢迎。
陈俊华:这是我们有能力之后做的事情。我们第一张地图是货币的,第二张地图是台湾专辑推出了地图。
主持人:我印象当中能看到台湾地图很不容易。
陈俊华:它不仅仅表现了台湾行政区划的标识和一些地方标志,还主要反映了历史和旅游的特色。我们每期赠送的大地图都是反映一些主题,跟以前中国地理杂志相比是一个飞跃。最早我们没有送给特别大的地图,通过送过一两期大家非常喜欢,这就逐渐成为我们杂志的传统。
地图主要反映我们杂志的理念,认识和掌握了地图,从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而且对野外科考、探险来说起到导航员的作用,这是大家离不开的。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地图能给你最大的帮助。
主持人:图片在杂志的历史中不断改进:开始有一些插画,随着技术进步有了摄影,可以放原封不动的照片,在一些其它杂志当中如果用一些图形处理软件对图片进行加工,现在这些地图是不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形式不断变革?现在《中国国家地理》中能看到的地图形式是什么样的?
陈云:现在地图形式有很多种,我们杂志中最常出现的就是一些交通图、城区图、卫星遥感图等,这些可以把地形地势反映出来。
主持人:反映重点是否不一样?
陈云:它很明显一目了然,地图比文字要直观很多,让人一目了然能明白。
主持人:地图来源是什么?有些可能是历史流传下来的,比如郑和下西洋。地图是国家的秘密,可能对国家的军事安全造成影响。
陈俊华:主要从地理所还有地理信息室、地理信息中心,还有地图出版社的资料,通过原图数据库的大量提供资料,我们再添加一些主要内容,展示给读者。
地理图片的采编过程
主持人:现在这个社会是一个读图时代,信息量非常大,大家拿到杂志更多希望浏览图片。《中国国家地理》读者比较关心的是:一些图片非常精美,它的来源是怎么来的?是自己的摄影师是去拍的吗?
陈俊华:有一部分是根据主题自己采编,有一些是和当地的摄影记者来约。
关海彤:长城专辑如果派我们自己的摄影师很困难,表现长城主题需要适当的季节、适当的时间,我们自己拍片不会有恰好的时机,这样就联系在长城方面比较有成就的摄影师,他们长年累月拍这个主题,在他们那里会找到非常精美的图片。
主持人:你们的稿源非常多,是不是会遇到这么一种情况:一个主题同时会接到十张或者几十张、几百张图片,会不会面临一个选择的问题?
关海彤:我们选择作者的时候已经考虑到这方面的内容,我们比较熟悉每个摄影师的特点,我们在创意的时候已经把这方面的资源分配了一下,一般有的放矢去找一些摄影师。
主持人:《中国国家地理》在选择图片整个流程是怎么样的?
关海彤:和文字编辑同步进行的,我们有选题会,大家设计一下内容、主题,文字编辑和图片有时候分开来准备,有时候找一些联系的作者。整个文章可能会进行两三个月。
主持人:《中国国家地理》在对图片的加工上比较出色。
关海彤:时尚类的杂志对图片进行处理,我们一般不太处理,都是大自然的,如果觉得这个颜色不好就把颜色改掉,这样不能带给读者真实的东西。
主持人:如果图片是更能给人带来感官色彩的编辑内容,那么地图更是《中国国家地理》所特有的,而且偏重于理性的一种图片。请陈俊华谈一下,对我们一般的读者而言,在他的心目中地图是什么,也许大家往往会想到中国或者某个国家。《中国国家地理》当中有大量的地图,有可能是一些历史的老地图,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目前接触的地图种类以及它的作用。
陈俊华:地图的作用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处处能够体现出来,从最早发行的第一张图就把地图应用起来,最早是战国时期的中山王墓的赵云图和关子地图,最早论述了地图对军事上的作用。地图对人既是陌生的又是很熟悉的,它在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用过程中,远比我们认识到的起更多的作用。从地图可以看出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最早用简单的一些符号、线条来反映当时社会变化,经济发展和文化变化,这些方面能够从图上反映出来。举例说,大家比较熟知解放初期的北京城是一个什么样的,现在发展到现在的北京城是什么样的,发展的过程大家能够看到,最早是紫禁城,解放后二环持续了一段时间,再发展就由三环到现在的四环、五环、六环,能够看出来北京从解放初期到现在的发展过程,从人口、文化、经济都能从图上体现出来。
主持人:关先生是摄影爱好者吗?
关海彤:我本身就是摄影师。
主持人:《中国国家地理》和其它杂志不一样,摄影师越来越分化,有的做时尚类,有的做科普性的。杂志社对《中国国家地理》的摄影师是什么要求?和其它杂志有什么不一样?
关海彤:《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可以归类为人文摄影,关注社会发展人本身的一些问题。
主持人:您平常面临最多的工作是什么?
关海彤:我们会有一些外出的采访,会到不同地域接触不同的人,这是我对这个工作比较感兴趣的一点,能接触新鲜的东西。
主持人:在别人的感觉当中,地图编辑比较神秘,摄影师往往是让大家羡慕。
关海彤:在野外独自完成任务会面临很多问题,有一次我在越南采访,语言不通只能通过英语交流,因为英语讲得不好被留在那里审问了一番。
主持人:我们看到了新出的四川专辑,这次您去四川了吗?
关海彤:我负责绵阳、自贡和宜宾部分的内容,前后十多天的时间,这几个城市有各自的特点,绵阳是国家重点建设城市,宜宾作为酒业比较发达的长江第一城,自贡有两个鲜明特点:盐业很发达,现在还有恐龙博物馆,在那里发现很多恐龙化石。
主持人:你怎么寻找你的拍摄重点?
关海彤:介绍城市比较多,采用极致的观念,最有特点的东西我们着重采访。
主持人:这三个城市什么是最吸引你的?你认为的极致是什么东西?
关海彤:城市景观来说和内地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形成自己的特色。自贡我们抓住盐业,采访盐业博物馆、恐龙博物馆,到发掘面去采访。发掘面保护得比较好,给读者带来直观的感觉,好像一万年前的恐龙在那里睡着了一样。
主持人:现在绘制一张地图一般的流程是什么?
陈云:比以前纯手工拿笔在纸上绘制地图要方便得多,因为有了计算机跟扫描仪,我们可以把所有搜集到的资料用扫描仪输入到计算机中。我们在所有资料上面选取有用信息,我们再通过加工做出来新的地图。
主持人:地图每年在不断更新,古代画地图可能涉及到技术的进步,而现在技术非常先进了,古代不断探索到底这张地图是不是正确的,比如北京三环是不是就这么长,或者中国到底西安在洛阳的哪个方位,可能通过不断走路摸索,这张地图修改得越来越正确,中国海岸线到底是什么样的。现在这些东西已经定形了,在我们一般生活中,读者更关心地图的原因可能是出于生活中的实际需要,他更关心这条道路未来规划在哪儿。五环路通过两次规划,最早的规划是更靠近南四环,现在往南移了许多,离大兴区政府非常近,这就给普通市民一个概念。公交车每年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一个信息。这是地图的进步。
图片经历了许多进步,我发现现在的报纸在编辑上越来越简易化,我相信拿到一百年前的报纸大家会非常奇怪,那时候的人怎么有那么大精力,那时候没有计算机,但是边角做得非常好,很多插图非常漂亮。以前是爱画画的人是编辑的主要力量,现在是摄影师是编辑的主要力量。
关海彤:当时照相机没有发明,只有画家可以描绘新闻发生的现场。美国法院不允许摄像,我们看画家当时画的罪犯怎么样,包括当时的法庭。摄影术的发明是对媒体很大一个革命,照相是对客观事情的真实记录,这个过程没有经过人为改动。画家可能有自己的风格,对主题会有一些取舍,可能反映他心中的世界。而照片完全是客观的反映,很长一段时间内读者对照片非常相信,现在经过进一步发展,比如电脑的发达会对图片做很多手脚,这也是出现的一个新问题。
主持人:许多人对地理的理解是不是足够专业的?对地图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问陈俊华一个问题,我接触过许多女孩说自己是地理盲,大部分人只是指自己的方位感。你认为自己的方位感如何?
陈俊华:我的方位感也很差,不能说很好。比如我来这儿,我最初问到联系人员:长安大戏院在哪儿,我不知道长安大戏院在哪儿,她告诉我在什么什么方位,一说建国门我心里有一个大概的位置。小孩画的路、家乡是什么样的,这是地图的表现形式,这是最简单的。而且我来到这儿问她在马路的哪一边,我问好了以后按照路线就到了。实际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方方面面都是能涉及到的,只不过大家没有意识到这种事情。
主持人:地图的编辑过程对读者来说,比图片更神秘一些。
陈云:我们必须了解编辑的要求和内容,还要考虑到哪些内容是可以在图上表现出来的,进一步再去找相关资料,把这些资料合成一张或者几张地图在我们杂志中表现出来。
主持人:这当中遇到什么困难?
陈云:来源问题是一个困难,几张或者三张、四张上十张的资料图合成一张图,可能会有很大的问题出现。
陈俊华:所提供的原稿非常不清晰,非常不规范,也许反映的内容不是在同一张地图上,这样我们通过绘制的技术手段转为一张地图所反映出来的东西。这是非常困难的。
主持人:现在地图大部分是为了配合文字。
陈俊华:反映杂志的主题,跟着文字主题走。
主持人:读者关心的地图会不会展现?美国轰炸南联盟使用的地图对军事行动很重要,咱们这边能不能提供这种地图资料?
陈俊华:我们也做过伊拉克的地图,2003年第三期。
关海彤:我们还做过朝鲜专辑,到时候会有朝鲜半岛地图。图片方面我们通过朝中友协,朝鲜大使馆联系,我们还派记者去采访。
陈云:从地图的军事角度来说,美国卫星遥感图分辨率可以达到0.3米,要是这样也没有什么秘密可讲了。
主持人:北京地图的画法比较独特,深圳、上海的地图接近于卫星上看到的效果。
陈俊华:不同类型的图用处肯定不同。卫星影像下来的图片比较直观,但是清晰度不够。老的地图画法,到哪儿它的线路非常清晰,有些用处是不一样的。比如卫星气象图给人们预报天气,卫星探测,这也是一种气候图。地质图主要反映地质地貌,地图应用方面非常广泛,不仅是民用、军用、航天都能够涉及到,它的领域非常广泛。
网友:我看不懂地图怎么办?
陈云:可以从交通旅游图看起。
陈俊华:一些图例符号要读懂,一般图会给你一个大的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如果变了的话,会告诉你哪个方向是北,哪个方向是南。
主持人:我们会不会编辑地图更易于读者看懂?有没有后期加工?
陈俊华:后期加工是一大块,看文章所反映的什么内容,中国矿藏的分布图,比如说金矿、铁矿、铜矿,可以在图上反映出来。比如底图有一些我们不需要的,等于是地图制作的一块,我们要进行加工筛选。地图编辑前期做这些,我们基本在杂志当中让读者一目了然而且非常清晰读懂这个图。我们做过地图专辑——《地图克隆中国》。地图的历史发展、地图的编制、绘制成图是怎么样一个过程。从最早期的编制,第一个编制的地图主要是来源于用传统的测量手段制成的地图,后期加工从编绘开始,编辑根据本文章所反映的一些内容,进行地图要素内容的筛选,使地图表现得更为清晰明了。下一步就到了绘制,需要绘制员特别耐心细心,能够特别标出哪个标点。绘图人员应该基本知道的一些国界问题,绘制完了之后。地图的展示方面第一个是颜色色彩的搭配,给人视觉的效果和艺术效果,美工还要配合版式风格。再下来是三次的审校过程,做专辑的时候,比如这次做四川专辑,上千个地名都得一个一个去加上,去校对,这是一个耐心细心的工作。最后印刷成图。地图制作是这样一个流程。我们主要跟版式设计这一块有关系。
我们在做专题之前要开编辑会,交接、交叉、互相沟通。地图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面独立出来,跟文字互相交融。它既能独立,又能够交融于其它的文字。
主持人:请陈俊华谈谈这期杂志。以前你们作为配角,这次等于是给了你们一个做主角的机会,当时给你们这个机会的时候,你能谈一下你们的想法吗?当时心中想做成什么样。
陈俊华:做第一张专辑的时候,一说开会做这个专题,我马上想到:我要把所有国家世界不同样式的货币展现给大家,能够看到各式各样的货币,因为版面的限制,刚开始我们的图比较小,也展示特别多。后来李老师联系了一个编辑搞世界地理的,对世界货币特别清楚,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一定要展示给读者,从那时候起慢慢开始做。
主持人:涉及到科普性比较重要的包括中药、生物进化这种图片,一般归在哪类?不像我们平常理解的地图是平面的,而是一个时代性的,这也属于你们编辑的范围吗?
陈俊华:地图所包含的就是时空宽泛的概念,是一个立体的空间。
关海彤:我们会分成很多部分来做,一张图有很多组成部分,这一部分是讲时间,另一部分讲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关系。处理这方面是美术编辑和文字编辑高度协作。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