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短信 | 邮件 | 商城 | 搜索 | 论坛 | 在线 | 企业
滚动 | 国内 | 国际 | 财经 | 科技 | 社会 | 健康 | 约会 | 军事 | 港澳台 | 企业 | ERP | Top100 | Sohu视线 | 专题 | 我来说两句
搜狐首页 > 传媒频道 > 传媒书架 > 《我在伊拉克经历战火》 > 文章连载
《现代快报》摄影记者陆云:用镜头记录我第一次看到的战争

MEDIA.SOHU.COM  2003年10月15日16:13  搜狐传媒

  文/陆云

  3月20日 科威特

  我们成了战争时间预测得最为精确的媒体

  中国生产的防毒面具也卖到了科威特

  科威特当地时间凌晨5:30(北京时间上午10:30),我突然被CNN电视台传出的防空警报声惊醒。美国向伊拉克开战了!和我们原来预测的时间几乎相同。

  3月20日上午10:36美伊战争打响。而今天清晨南京《现代快报》的头版大标题就是“战争将于11点打响?”这一惊人准确的预测还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好奇。其实事情也是有些凑巧了。我和一位路透社的朋友一起赴边境采访。在零号检查站他们看到一些美军士兵笑呵呵地向他们打出“6”的手势,凭直觉我判断可能是战争将在科威特时间6点打响。赌就赌一把吧!我从科威特打电话给编辑部。……这时候是凌晨1点20分,编辑立即向值班总编汇报,头版的标题就被换成了“战争将于11点打响”,为了稳妥起见,又在标题后面添了个问号。没想到,这么一改,让南京《现代快报》成了战争时间预测得最为精确的媒体。

  昨晚确知今天要开战后,记者们都一分一秒地等着这一刻的来临。我和在科威特的一些同行都约定通宵看CNN——它会在第一时间告诉我们战争消息。但熬到拂晓时分,连日来的紧张还是把我们拉入了梦中。

  电视画面一直在播放巴格达的上空,战火燃烧在离科威特咫尺之遥的地方,然而我所居住的科威特城中心却一片宁静。让人心里生出一种莫名的感慨。窗外是一个大型的市民广场。拉开窗帘,我惊异地发现,虽然街上的人们还在照常行走,但昨天停在广场上的几辆架着冲锋枪的战斗吉普车已经被三四辆坦克代替。

  打电话给一个在科威特工作的姓徐的朋友,因为工作,他和30多位同事都没有离开科威特。他告诉我,其他倒不担心什么,最怕的就是碰到生化武器。这点我是深有体会的,现在科威特的防毒面具德国产的卖到了150美金,中国产的卖75美金,但质量差。昨天我找了好几家,才在一家电器商店买到一个中国产的防毒面具。

  昨晚12:00我曾光顾通向边境的80号公路,但驶到零号检查站,发现检查站已经封锁,禁止行人来往,拥在那儿的记者全部被打回。大家当时就预感到风雨欲来,没想到仅仅5个小时之后,战争便爆发了。

  听到战争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租车前往边境!这时候,我想大多数记者们都会往那个方向赶,希望能获得更多的一手新闻。虽然过段时间科威特新闻部也许会组织记者记者们召开一个情况说明会,但时间不等人。我整理了一下必备的摄影器材,带上昨晚刚买到的一个中国制造的防毒面具,立刻出发!

  凤凰卫视随军记者遭美军“驱逐”, 在科威特的记者其实心里都明白,

  如果条条按照这个规定来,大家根本不可能进行采访

  今天,在科威特的记者间还传出一条爆炸性的消息,凤凰卫视两名随军记者被逐出美军军营,并没收采访器械。这一消息引起了各国同行特别是中国记者的关注。

  据了解,情况大致是这样的。凤凰卫视两名记者和平常一样随军来到科威特北方多哈地带采访。白天,一切正常,美军的技术官员热情地帮他们修理出了问题的电脑。晚上时分,突然四五名美国宪兵闯到他们住处,要求他们立即离开。两记者十分震惊,询问原因,但宪兵们表示只是执行命令,不清楚原因。最后士兵不仅没收了他们的临时采访证、工作电脑、胶卷、录像带,而且连两人的生活用品都被细细地检查了一遍。

  凤凰卫视记者当即找到军中负责新闻的官员,结果被告知他们违反了军方新闻中心的50条规定——拍摄了边境铁丝网和美军军人的生活场景。

  美军方新闻中心对记者的采访限制得非常严格。在要求记者签署的采访条例上,要求不准拍美军办公室、警察局、油田、工作电脑屏幕、工事,拍摄美军生活场景需要征得允许,大部分采访要先取得新闻官的同意等等,十分苛刻。

  在科威特的记者其实心里都明白,如果条条按照这个规定来,大家根本不可能进行采访。其实,凤凰卫视的记者还算是很遵守采访条例的,虽然随军记者自由度较大,不需要经常与新闻官沟通采访内容,但他们一般采访之前总会先告诉新闻官。这次他们遭到驱逐,实在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3月21日 科威特

  伊拉克油井燃烧的浓烟飘到了科威特上空

  天亮后,我发现今天的科威特城与以往有些不同,天空既不像平常晴朗时的一片澄清,又不似沙尘暴来临后的漫天黄尘,而是笼罩着一层淡黑色的云雾。其中城北部更为明显,像中国北方一些空气重度污染的工业城市。

  这一奇怪现象马上引起了我们的关注。经多方了解,有关人士说他们在伊拉克的上空探测到了油井燃烧的气体。后来CNN的电视报道证实了这一消息,有30余口油井已经被伊拉克军队点燃,燃烧引起的浓重的烟雾现在飘到了科威特上空。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队在撤离科威特时曾点燃了700多口油井,由此造成大约8亿桶原油的损失,并给科威特和周边地区带来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虽然这次大部分油井着火点在伊拉克,但同样也将给将给科威特的环境带来很难修复的伤害。

  科威特和美军有关官员都穿上防化服,

  战争就在我的身边!

  中午12:33,科威特全城突然响起了防空警报。长长的啸叫声盘旋在城市上空,直扎人的耳朵,震撼着人的心灵。一阵惊恐之后,没有听到什么爆炸声,整个城市显得格外的宁静。

  过了1个小时,警报声再次响起,而且很快就听到了两声巨大的爆炸声。我们赶紧到处打听是怎么回事,很快官方发布消息说,科威特遭到伊拉克的导弹袭击。

  稍稍安静了一会,警报声三度响起。据介绍,伊拉克先后已向科威特发射了7枚导弹,所幸的是导弹落下的位置多在科威特北部的沙漠地区,而且有两枚导弹被科威特的爱国者导弹系统拦截,虽然有一枚落在了驻科美军军营附近,但科威特城安然无恙。

  科威特遭导弹袭击后,科威特和美军有关官员都穿上防化服,立即奔赴落弹点进行检查,结果发现导弹并未携带任何生化武器。为了保险起见,我和许多记者一样,走到哪里都随身带着防毒面具。科威特居民也按照美国军方的要求呆在家里不出门,大街冷冷清清,人烟稀少,与前几天的景象判若两地。之前生意火爆的出租车司机现在大部分也都歇工在家,毕竟是生命攸关。

  虽然没有造成什么人员和财产损失,但一再响起的警报声,还是让每一个人都感到了紧张,几乎家家都在收看电视里的最新报道。科威特24小时转播CNN的电视节目,这次CNN派到科威特的记者有60多名,还不包括那些随军采访记者,所以播放的都是最新的内容。

  撕心裂肺的防空警报,大街上穿着防化服值勤的美英军人,每时每刻都在提醒着我:战争就在我的身边!虽谈不上恐惧,但作为一个在和平环境中的年轻人,那一刻,我还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和平的可贵。

  冒险去导弹射程之内的边境采访,

  仅仅40分钟的车程,司机就收了150美金

  在伊拉克袭击科威特的导弹中,有一枚导弹距我常去的零号检查站离只有7英里。虽然它处在导弹射程之内,也许随时都可能遭到袭击,但我始终觉得只有经历危险地带,才能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新闻。

  我准备再次探访它,并争取想办法越过这个关口继续北上。听说我的这一想法后,报社老总狠狠地把我痛斥了一顿,要我一定要以安全为重。思虑再三,我仍不愿放弃,干脆来了个先斩后奏,到检查站去看一看。

  出门拦出租车,绝大多数司机一听说我是要去边境上的零号检查站,马上就一口回绝。好不容易终于拦下了一辆,但租车费要得奇高。从市中心开到边境采访,仅仅40分钟的车程,司机就收了150美金。而一般来说,租一天也才200美金。在科威特开车的有很多是印度人,这个机会让他们好好的发了一笔。

  到科伊边境一看,早有大批的记者围聚在此了,据说美国ABC电视台记者昨天晚上在这里守了整整一晚,用多台设备进行现场转播。

  检查站戒备森严,昨天还有的一些科威特士兵全部换成了英国和美国的宪兵,而且数量大大增加,他们对来往的每一辆车都要进行严格的武装检查。昨天记者还在这里采访了几位美军士兵,但今天,记者试图再一次采访时却遭到了拒绝。

  我不愿就这么打道回府,继续在附近逗留。等了一会,便看到约有30多辆军全副武装的美军军车浩浩荡荡地向伊拉克边境驶去。车上的美军士兵都穿着防化服,和在科威特城里平常百姓穿的防化服相比,美国的装备显得高级许多。

  六邻国向伊拉克难民打开大门

  战争爆发后,科威特对伊拉克难民开放了边境。

  在约旦时,曾听到官方表示一旦战争爆发,约旦将关闭约伊边境,以阻止难民潮涌入安曼。但昨天一个仍留在约旦的朋友告诉我,事情发生了转变。就在美国当天凌晨对伊拉克发动空袭后,约伊边境就临时搭建起了难民营。目前这个难民营地已经搭起了50多顶帐篷,一些约旦红新月会志愿者正义务安置过境的难民。

  据联合国难民署称,伊拉克所有6个邻国伊朗、约旦、科威特、沙特、叙利亚和土耳其都已经开放了边境,此前惟一一个关闭边境的国家叙利亚已经同意让伊拉克难民进入。但到目前位置,尚未爆发大规模难民潮。难民署预计,今后一段时间里,陆续可能会有60万伊拉克难民涌入周边国家。

  科威特全面进入战时状态

  关键时刻,海事卫星电话发挥了作用

  中国驻科威特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些记者,科威特城已经全面进入战时状态,守卫科城的士兵也已接到命令,发现可疑行为,可以随时开枪。

  昨天还挤满滞留旅客的科威特机场,今天已经取消所有的航班,很多没办法离境的旅客焦急万分,只得再回到原来的住所,或者重新寻找酒店,大家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航班会开通。

  科威特的港口虽然比较多,但很多都被美军征用作为军港,运输美军的装备和士兵,不允许科威特的民用船只进出。科威特政府昨天也已经发布命令,关闭全国的水域,下令所有的小型船只都禁止出海。在科威特国家通讯社援引内政部的声明说,采取这样的措施是鉴于本地区局势升级,考虑到民用船只和驾船者的安全。科内政部强调,任何违反上述规定的人,将面临法律制裁。

  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一再叮嘱我在采访中要注意安全,拍照时务必得征得被采访者的同意,不然轻则可能被没收临时记者证(目前美军方新闻中心已经停止发放记者证),重则说不定会被一枪打死。

  因为这两天伊拉克导弹接连射向科威特北部沙漠,预先划出来的北部军事区目前已经全部封闭起来,且设了很多道关卡,即使有记者证也很难进去。

  自从昨天战争开始后,我的手机就越来越难打,即使是我另一只装有科威特当地SIM卡的手机打当地电话都非常困难。据说这是军方的电话管理在起作用。所幸,在登上所住酒店开阔的楼顶后,我用海事卫星电话与报社取得了联系。因为费用太高,这是我第一次使用海事卫星通话。关键时刻,它还是发挥了作用。

  3月22日 科威特

  科威特人的两难心态

  当地媒体对这场战争基本上都抱反对的态度

  昨晚开始,美国对伊拉克发动了更为猛烈的攻势,从电视直播上,可以看到巴格达城一片火光,爆炸声震耳欲聋。

  科威特很多居民昨夜都在家中看到了巴格达上空的轰炸,但他们对美军和伊拉克人的态度似乎很令人费解。拿美国来说,他们一方面相信对方,但另一方面又明显表示出不喜欢美国。对伊拉克的情绪他们则更为复杂,虽然同为阿拉伯兄弟,但多年来国家之间的恩怨纠葛让科威特人也一言难尽。

  从当地的电视和报纸上我们可以看到,海湾国家的一些媒体对这场战争基本上都报以反对的态度,毕竟,伊拉克是他们的阿拉伯兄弟。阿联酋《海湾报》说,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并不出乎意料,其目的是想“在阿拉伯世界的核心位置建立一个殖民地”。卡塔尔《旗帜报》对美国所谓“解放伊拉克人民”的言论发出质疑:“难道能够通过杀害无数无辜者、引发人道主义灾难来解放伊拉克人?”而《东方报》则认为,这场战争将给国际社会带来“可怕”的后果,同时也给联合国安理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阿曼官方报纸《每日观察家报》说:“现在战争已经爆发,唯一理性的行动就是尽快结束战争,并将伤亡减到最少。”

  数千人聚集沙特大使馆要签证

  不允许拍任何照片,除非有一张特别通行证

  水均益来了,凤凰卫视的记者却遭遇了车祸

  上午10点左右,我从电视上看到沙特阿拉伯驻科威特大使馆门口聚集了数千人,要求使馆发给赴沙特的签证。原来,自从前天科威特机场全面停飞后,许多滞留的国外旅客和想离开科威特避难的当地居民都没能及时离开,许多人只能寄希望通过签证从陆路到沙特,然而在那儿转乘飞机到达自己的目的地。由于现在沙特的签证发放量非常少,这样一来,便导致沙特使馆门口出现了这样一个场面。

  看到这个消息,我立即出发,直奔沙特大使馆。不过等我们赶到时,广场上的人群已经全部散去,只看到几个科威特警察正在巡逻,路上还设了一些路障。

  对于许多还留在科威特的外籍人士来说,处在战争前沿,大家归心似箭的心情也可以理解。据说今天也有一些中国工人到中国大使馆要求帮助回国。

  为了探寻新的消息,上午,我又租车去了一趟零号检查站,一到那儿,我就被检查的科威特士兵拦住,告诉我这边不允许拍任何照片,任我百般解释也没用。在我的一再请求下,最后这位士兵告诉我:可以去科威特新闻部办一张特别通行证,凭此证就可以出入边境采访。

  听到这个消息,我和记者同行们大喜,急忙赶往设在市内喜来登大酒店的科威特新闻部,孰料新闻部工作人员竟然告诉我对这事毫不知情,让我们再去美军方的新闻中心看看。

  快出门时,我们在新闻部竟然巧遇了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他和水均益等一行五人昨晚从约旦来到科威特,现在正忙着申请科威特的多次往返签证。

  随着央视的加入,留在科威特的中国记者队伍看来要更加庞大了。也许是身处战时,也许是大家都来自中国,相互之间都非常关照,我和21世纪报系、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一些记者也结下了很深的友谊。上午的时候,还听到他们说,凤凰卫视的记者在边境遭遇了车祸,一名摄像颈部受伤。

  白天平安无事,晚上警报声又起

  战争,还远没有结束

  今天整个白天,警报声都没有响起,也没有声震云霄的爆炸声,连日来被尖叫声折磨的耳朵终于得以好好休息一下了,而街上活动的居民也逐渐多了起来。

  在通往城市的各条道路上,不时有警车和荷枪实弹的科威特士兵组成的临时“检查站”。士兵会要求过往的行人出示证件,科威特本地居民可以出示身份证,记者则出示在当地的临时采访证。据说这主要是为了防止有人恶意进入科威特城搞破坏。

  谁知到了晚上6:30,警报声又再次响起,让人刚放下去的心又一次紧了起来,街上的人们立刻四散而去。警报声又一次把我们带进了残酷的现实中:战争,还远没有结束。

  对于这场战争,科威特人有着一种极为复杂的心情,但和我们一样,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让战争早点结束。

  3月23日 科威特

  美国王牌师遭遇“恐怖袭击”,

  结果竟然是自己人暗算自己人

  凌晨1点半,手榴弹的爆炸声把驻守在科威特沙漠里的美国王牌军队101空中突击师的官兵们吓醒了。据称,有两颗手榴弹被人突然扔在了帐篷上,一下子炸伤了里面的13人,6人伤势严重。

  大家的第一反应是遭到了恐怖袭击。当时在军营里的美国记者也立刻发出报道,说恐怖分子潜入101空军突击师的军营发动了袭击,有两个人往指挥部的帐篷扔了两颗手溜弹,然后“迅速消失在黑暗中”。该指挥部负责全天候接收和策划101师对伊作战的各种指令,也是该师指挥官和工作人员商讨行动的主要场所。有一个美国陆军少校还称亲眼看到手榴弹从他眼前飞过去。

  事发后,美军迅速包围了出事的帐篷,掀开被炸烂的篷布,里面全是血。直升机迅速飞过来接走了受伤的军人,送到科威特城以南阿里富坚军营的野战医院。后来的消息说,有1名受伤军人已经死亡。

  在天亮前,美军迅速拘留了当时在营地工作的两个阿拉伯人。但过了没多久,又有一名美国军人被拘捕。101师的一位发言人出面说,他们怀疑是这名军人为泄私愤干出了这件事。据介绍,这名士兵近来行动一直反常,美联社发出的消息则称“该士兵行动古怪……似乎神经错乱”。

  比较可信的消息是,被捕美军士兵已经承认是自己实施了此次手榴弹袭击事件,他于22日夜携带不明数量的手榴弹潜入重兵把守的指挥部区域,并在凌晨时分向营帐内投掷了两枚手榴弹。但到我给单位传稿子时,美军方面还对这名士兵的身份和姓名严格保密,只肯说出他是“参与工程项目的一名技术人员”。

  出事的军营曾向媒体开放,

  美英两军差不多每天都自己人的“事故”

  出事的军营是101空中突击师的第一旅的野战营地,名叫“宾夕法尼亚兵营”,靠近伊拉克边界。这个军营在开战前还向媒体开放过。

  这个军营与别的美军营地一样,警戒十分森严。军营共有三层围墙,里外各有一层土墙,中间夹着铁丝网。大门口有块牌子,上面写着:“欢迎来宾夕法尼亚兵营”,不过欢迎的方式却是十分严格的搜查。在营地的入口,记者被严格禁止照相或摄像,其他美军进入营地时都要清除弹夹,把弹夹统一放到埋在土墙里的一个铁桶里,一块大牌子上写清了清除弹夹的过程。围墙里面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岗楼,大门口的土墙上还趴着端着机关枪的士兵。

  早餐时,我与其他记者讨论这一事件,大家都感到非常奇怪:如此严的防备,袭击者是怎么混进去的呢?当时怎么也没想到,袭击者竟是美军自己人。

  这一自己人暗算自己人的消息传出,遍布科威特的美国军营顿时笼罩在一片紧张中。第101师驻扎在“宾夕法尼亚营地”附近的“纽约营地”随即加强警戒。“纽约营地”的霍尔登少校说,他已经在营地周围加强了巡逻,他还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表示:“要是在营地内部有人谋划向军帐内投掷手榴弹,我们几乎无计可施。”霍尔登少校对“营内出现内奸”表示十分担忧。

  开战以来,美英两军差不多每天都出事,而且都被说成了与战斗无关的、自己人出的“事故”:一美军士兵因为“精神问题”自杀;美军的直升机失事,死了14人;英军的两架飞机撞在一起,死了7个人;美军又将英国飞机击落……战争打下去,不知这样的意外事件还会有多少。

  3月24日 科威特

  在梦中毫无知觉地经历了一场最高级别警报的空袭

  战争已经打到了第5天,连日来的高度紧张,不断地奔波采访,加上每天只能睡上三四个小时的觉,使我感到极度的疲劳,有一种心力憔悴的感觉。

  昨天,科威特度过了开战后最平静的一天,我那始终绷紧的神经也稍稍放松了一些,晚上11点钟便开始睡觉。连日的劳累立即把我拖入了梦中,半夜,我似乎听到外面传来什么声响,但眼皮重得像地石头怎么也睁不开,只是潜意识拉了一下被子,我又睡了过去。

  今天早晨打开电视才知道,昨夜凌晨1点多,科威特拉响了开战以来最高级别的一次警报,这也是第一次在半夜拉响防空警报。科威特政府要求每次警报响起时,人们都要尽量戴上防毒面具、进入防空洞,想到自己在梦中竟然毫无知觉地经历了这场空袭,既有些后怕,也有些侥幸。

  整个白天,警报一再响起,除第一次被证实有导弹飞来外,其他都被证明是虚惊一场。

  接连不断的“虚惊”让科威特人高度紧张的神经也有些木然。在科威特街头,我们看到人们开始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男人继续上班,战争期间休息在家的妇女和儿童则会上街购物。

  为了安全起见,美军士兵一旦发现有可疑人士,

  无需确认,便可以随时把对方击毙

  然而对驻守在科威特边境的美军士兵来说,这两天的日子却是越来越难熬,特别是在遭到自己人暗算以后。

  昨天驻科美军王牌师遭自己人暗算的消息今天仍然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今天,美国军方向记者透露,这名美军士兵有“态度问题”,很可能是出于怨恨才这样做的。据介绍,这名士兵叫阿桑·阿克巴尔,是一名中士,最近刚刚皈依伊斯兰,曾有过纪律问题。阿克巴尔目前仍被拘留在科威特,正在接受美军调查,还未受到军方正式指控。

  不过在战争状态下,一个士兵居然向自己的最高指挥机构开枪掷炸弹,这在战争史上都堪称罕见,因此对美军总体士气和形象造成的打击可想而知。美第101空降师驻地发言人希思说:“这样的袭击事件在美国陆军,尤其是第101空降师历史上绝属罕见。不管怎么说,死亡都是一件令人悲伤的事,但如果死亡是由于自己的战友造成的,那么对士气会是致命的一击,我们真希望美军部队里再也不会发生类似的事件。”

  这一事件使得美军士兵中弥漫起一种极度紧张的情绪,据美军在科威特军方新闻中心的一些工作人员讲,为了安全起见,美军士兵一旦发现有可疑人士,无需确认,便可以随时把对方击毙。但这条消息和最近爆出的各种传闻一样,没有得到军方人士正式确认,新闻中心的官员对于记者的提问也是一问三不知。

  记者的生命安全也变得越来越没有保证,

  美军要让80名随军战地记者撤离伊拉克

  战争正在变得越来越残酷,记者的生命安全也变得越来越没有保证。战地记者失踪和身亡的消息不断传来,英国著名电视记者劳埃德22日遭英军炮火袭击后身亡的消息昨天得到证实。到今天,已有2名记者死亡,另有2名记者受伤,2名记者失踪。大家在为这些同行表示哀悼的同时,心里面多少也有些阴影。

  随着战争的升级和记者死亡事件的发生,要想拿到伊拉克签证已经越来越艰难,在科威特的采访也越来越不容易。香港有线电视台、无线电视台的记者已经准备星期三撤离科威特,打道回港。据说是他们的公司觉得从安全角度看,现在进入伊拉克时机已经不合适了,记者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所以让他们回港调整。但我和几个朋友都不愿放弃,仍在继续等待能出入科伊边境的特别通行证。

  而且还传出一个消息说,美军有可能让80名随军战地记者撤离伊拉克。大家一时议论纷纷。

  有人说这可能是从记者们的安全角度考虑。也有人认为,这可能是美军对伊拉克放开手脚大打出手的前兆。原来美军批准大量记者随军采访,主要是考虑通过媒体的报道,让这场战争透明化,以此来争取人们对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的支持。所以一开始,美军进攻伊拉克表现得还比较“绅士”,只是轰炸一些定点目标,对民用设施手下留情。然而随着伊军的执着反击,战争进行得越来越艰难,美英自己的伤亡逐渐增多。美军战俘的形象在伊拉克电视台播出后,布什感爱了很大的压力。有些记者说,为了尽早缩短战争时间,美军很可能是把记者们“请”回后方,以便自己放开手脚全力攻克巴格达。毕竟胜利之后什么都好说。

  马里奥特万豪酒店发现汽车炸弹?

  自称《人民日报》雇员的阿拉伯人觉得不对劲

  晚上10点钟,经历了一天的劳累后,我在酒店里与几名香港同行聊天。这时,一个电话打断了我们的聊天:“赶紧下楼,对面马里奥特万豪酒店出事情了,可能是汽车炸弹。”听到这一消息,我几乎是从沙发上蹦了起来。我冲回房间,拿着像机,向楼下飞奔而去。

  刚出酒店门,我就看见马里奥特万豪酒店所在的FAHAD AL-SALAM大街已被多辆警车封锁。这是一条晚上都车水马龙的街道,战争期间已经冷清了许多,而现在更是笼罩着一种空前的紧张气氛。

  我一路跑过去,身后香港有线的阿东不断地提醒我“小心呀”。还没有等我走到酒店的门口,我就被警察挡在路障与警车的外面,在我身旁的CNN、BCC、ABC等记者一边在向警察抱怨,一边试图找各种空隙往前进。

  这时我看见了打电话给我的小宋,他正在拍照片。我问他是怎么知道这一消息,他笑着指指身旁的一位阿拉伯人说:“我的雇员告诉我的。”

  这位在新闻中心里到处对人说他是中国《人民日报》雇员的阿拉伯人告诉我,9点多钟的时候,他突然发现8辆科威特内务部的警车急驶入位于科威特城市中心的FAHAD AL-SALAM街,停在五星级的万豪大酒店门前,随即该路段就被全部封锁。一打听,原来是楼下的酒店服务生发现有两名阿拉伯青年刚刚开车在这里转了很长时间后,把车停在这里的停车场,自己换了另一辆车走了。他觉得不对劲,立即报了警。很快,一名科威特警察带着一条警犬来到现场。这条警犬在搜寻了停车场内的所有车辆后,惟独就在这辆黑色的越野车旁趴下了。真的有炸弹?

  “What’s happen”(什么事)成了现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

  两声爆炸声后,无辜的车被拖车拖走

  由于马里奥特万豪酒店也是科威特新闻部的一个新闻中心,住满了记者,此事一出,科威特内务部大为紧张。大批军警察迅速赶来,进行紧急处理。

  与此同时,众多的新闻记者也蜂拥而至。我赶到的时候还没有几个记者,没过多久,我就发现自己已被包围了起来。很多人都是相互间被电话召唤来的,并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事情,因此“What’s happen”(什么事)成了现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

  这几天科威特城里显得异常的平静,新闻也越来越难抓,有不少记者已经准备回国。这个事情,当然算是天大的新闻了。由于大家都被挡在了百米之外,尽管看不到那辆“炸弹”车,但摄像机与照相机都往停车场的位置拍去。

  晚上11点05分,警察开始把记者往外赶,一时间,记者的抱怨、警察的呵斥声交织在一起。就在这时,“嘣”的一声巨响,让记者们再也不顾警察们的阻挡,努力往前探个究竟。一名警察对记者说,那不是炸弹,只是一个实验而已。难怪刚刚只听见了响,也没有看见火光。记者们又回到了各自的位置,静静地等待。

  11点25分,又是“嘣”的一声,这次的声音小而沉闷,但立即又在记者中引起了一番骚动。

  11点44分,警察撤除了路障。记者们如同得到大赦,一起往停车场冲去,对着那辆丰田越野车一阵狂拍。只见这丰田越野车的后玻璃已给炸坏,车内一片混乱,防毒面具、手提包,还有车主的很多物品已被炸坏。

  一位警察告诉我们,刚才的两声爆炸声是警方使用的炸药,他们原来想以此把车内的炸药引爆,没想到这车内没有任何危险品。很快,警察把记者赶走,用拖车将这辆无辜的车拖走。

  望着这辆慢慢被拖离的丰田车,我和新华社科威特分社的洪蔓边走边说,这车主真倒霉,好好一车,就给这样炸了,不过谁让他们在这时候有这样引人怀疑的举动呢?

  3月25日 科威特

  战争引起了全球反战浪潮

  涉嫌炸战友的阿桑·阿克巴尔的母亲接受美联社采访

  昨天,美英驻外领馆、基地频遭炸弹袭扰。美英发动的这场伊拉克战争,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反战浪潮。而昨天晚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汽车炸弹事件,虽然最终被证明是虚惊一场,但却反映了一个共同的心声,那就是这场战争不得人心。

    今天凌晨,一枚小型炸弹又在英国驻黎巴嫩使馆爆炸。警方说,这枚炸弹重400克,被放置在使馆一座建筑的墙壁上,爆炸只造成轻微损伤。面对接二连三的袭击事件,此间有关人士说,随着战争的拖延,类似事件恐怕还会再次发生。

  今天最有意思的事情是,涉嫌炸战友的美军士兵阿桑·阿克巴尔远在美国的母亲告诉美联社的记者,她担心儿子可能会因为是穆斯林而被起诉。她说第一次海湾战争时她的儿子就因为宗教背景而未被允许参加。她的儿子曾说:“当我到达那里时我感觉他们会因为我的穆斯林名字而逮捕我。”

  美军发言人称,阿克巴尔一直有“态度问题”。有士兵称他们曾听到阿克巴尔说:“你们这些家伙来到我的国家,想要蹂躏我们的妇女,屠杀我们的儿童。”

  袭击事件发生之后,美国阿克巴尔的家的一位邻居说:“当得知我们的邻居出了这样的事我感到非常震惊。”他把阿克巴尔一家人描述成“有一些正常问题的良好市民”。

  联邦调查局已经着手调查此事。阿克巴尔1998年考入加利福尼亚大学,在校期间,主攻航空工程学和机械工程学两门课程,因为屡次休学,9年后才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3月26日 科威特

  到达海湾地区已经20多天,今天,跟随国际人道主义车队,我终于跨过零号检查站,走进了伊拉克,站在了这片正在遭受战争创伤的国土上。

  满目望去,战争,已使这个曾经美丽的国度变得满目疮痍,使那些曾经富裕的民众濒临死亡的边缘。

  无法想象,战争持续下去,等待这个国家,这些民众的将会是什么?

  去伊拉克乌姆盖斯尔地区风险实在是太大,

  但机会太难得了,说什么也得冒险一趟

  今天,科威特遭遇到强烈的沙尘暴袭击,城市整个被浸泡在一片黄沙中。

  中午12:00,我到设在希尔顿大酒店的美英新闻中心采访,想看看有没有什么新闻。突然,我发现酒店的公告栏里好像贴着什么东西,上前一看,真是飞来喜讯:科威特红十字会将在今天中午去伊拉克港口城市乌姆盖斯尔地区运送人道主义救援物品,想随同前行的记者可直接到科威特设在喜来登的新闻部报名登车。当日返回,发车时间为12:40分。

  前几天,美英联军与伊拉克在乌姆盖斯尔地区展开激战。今天早上看电视得知,美英联军声称已经控制住了这一地区,但仍有零星的战斗。这时去这个地方,风险实在是太大。但这个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说什么也值得冒险一趟。

  时间所剩所几,从希尔顿赶到喜来登一般要30分钟的车程。事不宜迟,我和几个熟识的记者立即打车前往。一路上,大家都赶不上趟,一边催促司机,一边在心里祈祷。

  20分钟后,我们已飞一般的速度赶到了新闻部。那儿的一排中型巴士已经准备出发,车上坐满了各种肤色的记者,大约有一百名。我看到车里有央视、新华社、《华商报》以及台湾的等近20名中国记者。新闻部官员上车前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标有DMZ的标志,每辆车上也标有DMZ。一问才知道,这表明车队是联合国非军事区的标志。

  又见到了凤凰卫视的隗静

  终于第一次跨过了零号检查站

  车队因为各种事由,最后到下午2:00才正式出发。二十几辆车,浩浩荡荡从80号公路驶向科伊边境。

  这条高速公路,对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这条公路,对伊拉克人来说,曾经是一条死亡之路。1991年海湾战争时,许多伊拉克士兵在沿这条公路从科威特撤回伊拉克时,被美国轰炸机炸死。到科威特后,我在这条公路上已不知跑了多少个来回。但今天的心情却和以前完全不同,因为,这次我终于可以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到尽头,踏进伊拉克了。

  我们的车队包括科威特红十字会5辆运食品的加长卡车,每辆车上都装了总重22吨的食品、饮用水等,此外还有两辆救护车、三辆美军的悍马军车,是沿途护送整个车队,以防万一的。另有两辆科威特警车护送我们到零号检查站后就返回了,其余便全是坐满了记者的车。

  科威特的沙尘暴实在厉害,最严重的时候,我根本看不见前面的车辆。密集的沙粒砸在窗玻璃上哗哗作响,整个车队行进的速度非常慢。所幸的是,这种状况并没持续多久。

  高速公路上,时常可以看到美英军车来往,先是有美军的20余辆卡车从伊拉克方向返回,同我们逆向驶过,接着又看到长长的英军运油车超过了我们。

  下午2:55分,车队在零号检查站停了下来,等待检查。

  没想到一些没赶上新闻部统一中巴的记者租车这时也追了上来,经过多方交涉,他们中的少数人被请上“大巴”统一行动,我看到这其中有凤凰卫视的隗静。

  路上听到一个消息,车队可能去的不是乌姆盖斯尔港口,而是伊拉克边境地区的一个叫萨弗尔的小镇(Safawan)。

  15分钟后,车队穿过零号检查站,继续北上!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眼神,

  眼神里,充满了饥饿,也充满了仇恨

  过了零号检查站,最醒目的是公路两边美军营地,墨绿色帐篷一个挨一个,帐篷边,停满了油料车和悍马军车,当然,还有随风飘扬的星条旗。

  下午5点钟,车队到达了科伊边境。这里是科伊边境非军事区的联合国第9号观察所,但如今联合国观察员已是人去楼空,现在呆在这里的全是科威特和美英士兵。

  为了一块面包,难民间甚至大打起出手来。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刚拿到一个面包,两上比他大的孩子冲上前来,把他一把推倒在地,抢了面包就跑。当记者走过他们身边的时候,他们就开口向记者要吃的,要钱。

  哄抢也带来了食物的浪费。科威特红十字会的官员感慨地说,今后科威特每天都会组织车队到伊拉克运送救援物资,但在发放食品时要尽力避免产生这样混乱。驻守当地的美国军警称,这是战争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救援车队来到萨弗尔。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眼神。这些难民看到食物的眼睛整个都是红的,眼神里,充满了饥饿,也充满了仇恨。

  拿到食品后,他们发出了阵阵欢呼,我仔细一听,他们喊的是“萨达姆”。一个伊拉克人告诉我,不要以为你们给了我们食品,我们就会听你的,我们支持萨达姆!

  居民越涌越多,场面难以控制了。百来名记者被人群冲挤着,大家只顾得端起手里的摄像、摄影机拍下这个场景。

  我也只顾得抓紧时间拍照。拍了一会,我突然感觉腰里一轻,手机不见了!不知道是被挤掉的还是被人偷走的。临走得匆忙,没来得带上海事卫星,这是我目前身边惟一的通讯工具!看来遭此厄运的还不止我一人,凤凰卫视的魏隗也差点被人家抢了。

  报社正在等我的电话,我只能先向同行借了一个手机打电话。

  把一只手握成杯状,放在嘴边做出喝水的样子,

  向每一个身穿军装的人和过往的美英军车要水

  面对伊拉克人民面临的生活困境,科威特人抛开了两国之间的恩怨。科威特第一批人道主义救援车队装着为伊拉克百姓准备的食品、饮用水、药品等救援物资进入了伊拉克这个刚刚经历过战火并被盟军控制的港口城市小城:乌姆盖斯尔。

  自战争爆发以来,伊拉克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恶化。伊拉克南部港口城镇乌姆盖斯尔被联军攻占后水电供应就已全部中断。当地居民说,他们储备的食物正在越来越少,而市场上却空空荡荡,什么也买不到。

  从井里汲取脏水解渴,到医院寻医找药疗伤,为了“免费的午餐”,不惜假扮伊军士兵向美英盟军投降……这就是伊拉克平民在炮火硝烟中的生活剪影。

  在乌姆盖斯尔,一群伊拉克人聚集在一起,把一只手握成杯状,放在嘴边做出喝水的样子,向每一个身穿军装的人和过往的美英军车要水。当地居民说,自来水厂在联军的地面进攻中遭到了破坏。但美军方面否认了这一说法。他们说,该厂的水来自北边的巴士拉市,是伊拉克政府下令切断了水源。

  科威特人道主义救援中心主席、科威特前总参谋长穆明说,恶劣的天气导致这批物资的启程时间推迟,而且使原定的30车物资被迫减少为7车。他透露,这批援伊物资主要是饮用水、食品和药品。穆明说,科威特的救援物资将每天源源不断地运往伊拉克,但这还要看战局的发展,伊境内由盟军控制的公路越安全,送到伊拉克人民手中的救援物资就越快越多。

  科威特一名人道主义组织的官员说:“我们希望第一个进入伊拉克,向伊拉克人民证明我们没有恶意。”确实,同为阿拉伯兄弟,虽然12年前萨达姆曾经侵略过他们的国家,但科威特人对伊拉克人民还是有着一种兄弟之情,他们都希望这场战争早日结束,让伊拉克普通百姓摆脱战争的灾难,过上和平的日子。

  3月27日 科威特

  在科威特要习惯两样东西,一是沙暴,二是警报

  导弹就落在他们住的地方,震得房子直摇

  早上一睁眼,发现从窗外进来的光线是黄黄的,不用看,肯定是沙尘暴,今天出去又要灰头土脸了。如今在科威特要习惯两样东西,一是沙暴,二是警报。不过这几天警报已不像前几天那样拉得频繁了。

  10点多,我走到希尔顿酒店门口,就看到那里停了许多车,一问,又是新闻部组织记者随红十字会去伊拉克。我赶紧上了车队里的一辆车。11:40,就在大家说笑等候的时候,刺耳的防空警报拉响了。也许是习惯了这样的场面,很多记者都没有下车,不少西方记者也不像以前那样听到警报就戴防毒面具。突然两声巨响,让在场的所有记者都吃了一惊。战争打响以来,在科威特城还是第一次听到如此巨大的爆炸声。

  “导弹真的打来了?”大家急忙戴上防毒面罩,跑进喜来登。就在这时,新华社记者洪漫的电话响了,中国驻科威特医疗队的小石打来电话,说有枚导弹落在他们住的地方,震得房子直摇。

  这时,科威特新闻部的官员也通知大家,这次活动由于安全原因被取消了。我们几名中国记者立即决定去咱们医疗队的驻地看看,看能不能找到导弹的落点。

  我们迅速赶到了位于科威特城西部的医疗队所在地萨巴医院。在医院楼下,我们见到了医疗队负责人小石,他说,刚才一声巨响后,震得医疗队的门、窗都直晃,他们当时都吓了一跳。所幸的是,今天是阿拉伯人的休息日,他们医疗队14人都在宿舍休息,导弹没有给他们造成任何安全问题。但从响声来看,这枚导弹估计落在附近的多哈军营位置。

  随后,我们又驱车驶往多哈军营,但快到军营时,我们发现道路被封闭了。看来,导弹的落点肯定是在前面。

  很快,我们得到消息,刚才,一枚美军爱国者导弹击落了一枚从伊拉克南部发射的导弹,导弹残骸没有落在科威特城居民区。自美伊开战以来,科威特已经遭受了伊拉克15枚导弹的袭击,所幸的是都没有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昨天,科威特才给伊拉克送去人道主义救援物资,今天,科威特就再次遭到伊拉克导弹的袭击。回想起昨天我看到的那些伊拉克难民眼中流露出来的眼神,不能不让人慨叹:战争,已经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扭曲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

  3月29日 科威特城

  被击中的商场就是我前几日去过的地方,

  从导弹残片上的阿拉伯文字可以证实,

  这是一枚伊拉克短程导弹

  凌晨1时45分(北京时间29日上午6时45分)左右,一声震天巨响惊醒了仍在睡梦中的人们。由于连日在伊拉克和科威特之间奔波,疲劳竟使我没有听到丝毫声音。直到2点时分,不断的电话声才把我从梦中吵醒,电话的另一端,传来CCTV陶冶的声音:“科威特被导弹打中了,快起来看CNN。”我说:“我没有听见防空警报呀,而且导弹又不是第一次打到科威特了。”他说:“这次导弹击中了科威特城,距离我们非常近。”

  原来,刚刚陶冶正在喜来登楼顶与北京做连线,就听见身后一声巨响。大家才意识到城里出事了。我立即起来,打开电视,CNN正对事发地点进行直播,屏幕显示白色烟雾正升上天空。我仔细辨认下,发现被击中的商场就是我前几日去过的“东方商业中心”。

  该商业中心是科威特最大的商场。里面有超市、专卖店、小吃街,外面还有一个休闲广场,这个商场里有世界独一无二的水钟。该商场的周围是科威特外交部、议会大厦、科威特最大的清真寺、艾米尔王宫和科威特国家元首的官邸,位置非常重要。

  我立即坐车赶往现场。在现场我看到,面向大海与商业中心商业大厦紧紧相连的电影院被导弹由北向南击穿。电影院一楼天花板多处掉落,距电影院约40多米的商业中心大门的玻璃被震碎,商场里的部分设施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事发现场的地面上到处都是碎玻璃和导弹溅落的残片,商场朝向大海一面的一座栈桥也受到轻度破坏。

  科威特警察、内政部特种部队、捷克防生化部队、防爆专家和消防队事发后立即赶赴现场,疏导人群,清理地上的导弹残片,检测弹头是否携带生化物质,扑灭爆炸引起的轻度火灾。由于导弹袭击发生在凌晨时分,电影院里没有观众,商场已经关门,袭击没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只有一名科威特人和另一名埃及人受了轻伤,他们已被送往附近的医院治疗。

  科威特副首相兼内政大臣哈立德和科威特新闻大臣兼代理石油大臣法赫德均赶赴现场视察。法赫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导弹残片上的阿拉伯文字可以证实,这是一枚伊拉克短程导弹,由于目前科威特的防空系统无法探测到这类导弹,防空和民防部队在导弹袭来时没有拉响警报。他说,科威特将通过阿拉伯国家联盟和海湾合作委员会等国际组织来表达自己的立场。不过科威特不会因此参战,只会采取措施保卫国家。

  现场的一名官员介绍,这枚导弹名为FAW,共有射程70公里、150公里、200公里3种规格。并且该导弹的弹头上并没有化学武器。据报道,自美英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以来,伊拉克已向科威特发射了近20枚各种型号的导弹,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重大人员伤亡的记录。

  3月31日 约旦

  在约旦的伊拉克人争相回国

  由于美军暂停北上计划,科威特城稍稍平静。加之中国援助伊拉克的国际人道主义物资将在4月2日到达约旦,并通过约旦进入伊拉克,我决定离开科威特飞赴约旦。

  从科威特到约旦其实很近,但由于战争,我乘坐的卡塔尔航空公司的班机不得不转道回飞多哈,再调头飞越沙特领空沿红海到达约旦。终于经过5个小时的飞行,我在3月30日约旦当地时间下午4点20分到达约旦安曼国际机场。

  约旦新闻部碰上闾丘露薇

  一下飞机我就坐车赶往位于安曼东南的约旦洲际饭店,约旦新闻部就在这家酒店里。新闻部的告示栏里一般每天都会登出新的动态,如各种记者招待会、公众集会等等,是记者们很最要的一个信息源。

  记得在3月初离开这里的时候,各国记者还并没有很多,新闻官员告诉我在约记者共有300来人,我的记者证的编号是365。没有到半个月后返回这儿,记者数量已经迅速膨胀,据说已经有2、3千人聚集于安曼这个弹丸之地。现在这儿每天都有不少的反战集会,和联合国的一些会议。

  巧的是在这儿我竟然碰到了刚刚撤出伊拉克,从叙利亚转道回到安曼的凤凰卫视著名的“战地玫瑰”闾丘露薇,她说现在他们正在安曼等待科威特的签证,很快就会飞赴科进行采访,而她的同事隗静则将继续随军采访。物价又涨了上回到约旦,就感到这儿的物价很高,这次回来,体会更深。因为这场战争,伊拉克停止了约旦的石油供给,但因为还有其他国家向约出口石油,所以石油的价格上涨的幅度不算太高,但具体的数据,约旦当地的媒体并未报导。

  安曼酒店住宿费也奇高。到的当天,因为时间很仓猝,我匆匆找到一家一天100约旦第那尔(约合150美金)的酒店暂时住下。身上仅剩下2000美金,还要采访租车,都是一笔不菲的支出,为了节省开销第二天我就搬到一个70第那儿一天的酒店。

  在约伊拉克人争相回国

  今天一大早,我和几个记者朋友来到安曼的一个老城区采访,据说许多在约旦的伊拉克人都在这儿通过旅行社或其他途径从陆路返回祖国支援。

  在城郊一个名为MZT的长途汽车站旁,我看到路边停了20多辆小车,一问才知道他们都是从巴格达开出来的,现在在这儿专门载客到伊拉克的生意。因为冒的风险大,所以租一辆小车去伊拉克费用相当高,一趟大约要500美金。还有一种大型的出租车则是按座位出售,我问了一下,一个座位售8个第那儿(相当于12美金)。

  这笔费用对许多伊拉克人来说实在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停在路边的一位出租车司机却告诉我,开战后,大概已有近8千名在约的伊拉克人通过这儿去伊拉克。这场战争出乎意料地把阿拉伯人的心拧成了一股绳子,许多约旦当地人都觉得这已经不仅仅是伊拉克一个国家的事情,而关系到每个阿拉伯人,所以还有不少巴勒斯坦人也不顾危险赴伊参战。

  倾听约旦大学生叔父的哭诉

  在老城区采访时,我们周围围了很多当地人。突然一名近60岁老者出到我们身边,用阿拉伯语激动地向我们述说。通过翻译,我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或许大家还记得,3月22日,四名伊拉克摩斯尔大学的约旦学生乘车紧急离开伊拉克,然而就在他们去叙利亚的途中,美军的一枚导弹让他们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生命结束在风华正茂。事发后,约旦小国王沉痛地派了专机到叙利亚将这四名大学生的遗体运回。这位老者,就是其中一名大学生的叔父,我没曾料到在这次采访中竟然会遇见他。

  他说他想通过记者告诉全世界,我们需要和平,我们想念萨达姆,英美这场战争中是失败的。他激动地告诉我们:现在这场战争已经不仅是针对伊拉克的,而是整个阿拉伯人的战争,如果可能,他愿意到巴格达参战。

  4月1日 约旦

  相隔半月后又光顾旧地,少了第一次的好奇

  台湾的慈善机构为难民小孩提供了一些糖果

  今天一大早,我和几个记者朋友就租车前往边境,车子取道10号公路。

  这条高速公路建成于1985年,从约旦安曼直通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从安曼出发,经过泰尔比勒鲁拜-拉马迪,法鲁加,抵达巴格达,全程930公里,其中在伊境内550公里,在约境内380公里。10号公路还被称为“千里生命线”,海湾战争期间,它是外国人逃离巴格达的惟一通道。当时,在这条生命线上,每天都拥塞着十几万从科威特逃出来的难民。逃难的车队一个跟一个拥向海关,人们头顶烈日,冒着枪林弹雨乘车近20个小时从科威特经巴格达再到达约旦和伊拉克边境的海关。一路道不尽的辛苦。

  上次在约旦赴边境采访我走的也是这条路,相隔半月后又光顾旧地,少了第一次的好奇,也少了当时不断被盘查时的紧张。

  透过车窗,我看到这条公路异常地荒凉,几乎很少有车出现在我们的视眼内。连以前随处可见来往运油的油罐车这次一辆都没见着,开战后伊拉克不再向约旦提供石油,油罐车也没有光顾此路的必要了。

  虽然来往车辆很少,但沿途的安全警戒明显比以前加强了,现在一路过来我们已经经过了7个检查站,警察盘查得十分仔细。但看到我们出示昨天刚从约旦新闻部办到的特别许可证后,他们并未多作阻挠,立即就放行了。

  大约开了4个小时,我们车子来到边境海关时,我们才被警方拦下,再过去就属于伊拉克了。当我们问起是否最近有很多伊拉克人从这儿回到祖国时,工作人员显出不置可否的态度。我们继续追问对这件事的看法,工作人员说:这很正常,在伊拉克有他们的土地和亲人,他们回去保护家啊。

  因为只有持伊拉克签证或护照的人才能通过这儿,我们只能先去采访难民营。

  继续行了大约有60公里,在80号公路旁边,我们看到了约旦两个难民营其中的一个。

  土黄和白色构成了1000多顶帐篷的主色调,在这儿现在住了大约200余名从伊拉克出来的难民,大多数是苏丹、索马里等第三国家的国民,但没有一个是伊拉克人。随着一些难民的离开和新难民的进入,这儿已经陆续接待了总共700余名难民。而在约旦另一处专为伊拉克人设置的难民营里,据说至今仍空无一人。

  一位人道主义官员告诉我,难民营里有1/5的人是孩子,现在虽然一般的食品并不缺乏,但矿泉水和专门为孩子准备的食物还是很缺乏。据说台湾的一些慈善机构已经提供了一些小孩吃的糖果。为了给难民生活增添一点乐趣,一些机构还将在此安装一些滑梯,让这些只能围着足球追逐的特殊儿童能在难民营里过得快乐些。据说,中国援助伊拉克的物资也正在运往约旦的途中。

  除了水,这儿药品也很缺乏,我参观了营里的手术室,篷里全是沙尘,根本无法使用,所以一旦病人病情较重,这儿都会用救护车送往最近的一个医院救治。

  难民们不太喜欢接受采访,对我们的境头也拒绝了。由于难民营下午仅开放一个小时,我拍了几张图片后就只能匆匆离去。

  离开时,我看到帐篷外停了很多大巴,一问才知是定期运送志愿者的车队。这里每天有100名约旦及其他国家的志愿者提供各种服务,志愿者每4天轮换一次,愿意充当志愿者的人们非常多。

  4月2日 约旦

  既不想为萨达姆送死,

  但也不想看到自己的土地、家人在战争中失去

  战争已经进入第13天了,无论是科威特还是约旦,战争成为了海湾阿拉伯国家每一个阿拉伯人关心的话题。

  在约旦很多商店,酒店、公众聚集的地方,电视播放的不是半岛电视台,便是CNN。电视重点播放的或报纸的头版头条多是关于伊拉克一户平民家庭6个孩子在美军轰炸中身亡的事件,看到这悲惨的场面,约旦人也一片唏嘘。

  也许是由于约旦与伊拉克兄弟般的关系,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有200万伊拉克人进入约旦。我们和其他媒体还注意到一个现象:自开战以来,没有一名伊拉克人为躲避战乱来到约旦,相反,不少在约旦生活的伊拉克人却义无返顾地踏上返乡之路。其势头越来越猛,官方数字显示已有近7000人回国,而据长途公司工作人员透露,实际数字可能达到16000人,有些媒体把这种出乎人们意料的现象称为“反向移民”。

  很多在约旦的伊拉克人通过旅行社回国。在约旦哈西姆广场旁的老城内有十余家旅行社,这些大都由伊拉克人开的旅行社生意越来越好。一位在旅行社工作的,来自巴士拉的穆特纳告诉记者:他来约旦已经四年了,每月至少有100多美元的收入,算是比较稳定了。他的兄弟姐妹随后也相继来到这里生活。他打算3号与兄弟们一起回国看望亲人。从战争开始,他就关注家乡的状况,因为的他的母亲与一些家人还在巴士拉。

  他还告诉记者,他所工作的巴格达旅行社平均每趟车载40人,每天3至4趟,十几天下来光这家旅行社就已经送走1000多名伊拉克同胞了。穆特纳说,像他们这样的旅行社在安曼有好几家,近几天都是客满为患。这些返乡的人固然有一些是像媒体炒作的那样决心保家卫国,但是初衷还是因为渴望回家再见亲人一面。

  穆特纳还告诉我,在安曼的伊拉克人大都不喜欢萨达姆,同样也不喜欢入侵者,伊拉克人不怕死,他们既不想为萨达姆送死,但也不想看到自己的土地、家人在战争中失去,所以他们要回去保卫自己的家园和家人。

  在采访完穆特纳后,我们向一位老者询问如何去长途汽车站,他很热心的告诉了我们,巧的是,他也是伊拉克人,他头发全白,但从眼神里能看出他的坚毅性格。他曾经是一名预备军人,参加过两伊战争。他认为萨达姆是个不错的领导人,“很清廉”;他说伊拉克军队非常强大,而且现在比以往更强大。在约旦的伊拉克人中,与他拥有同样经历的人也许不多,与他持相同观点的人也许更少,但是跟他生活状况相似的人却不占少数。

  你知道,伊拉克人打了多少年仗吗?

  20年,现在这一次又算什么呢?

  虽然这些伊拉克人逐渐融入约旦社会,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他们中不乏艺术家,工程师,和成功的商人,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事的是比较简单的体力劳动。他们大都聚居在首都安曼市城区,这里的居民通常是低收入人群。

  在长途汽车站,记者看见有众多来自巴格达的出租车停在那里。司机们一看见外国人,都会问你,是否去巴格达,一个司机告诉我,去一趟巴格达要500美元。在这些出租车旁还停着几辆大巴车,每个座位5到8个约旦第那尔。

  当我问一名伊拉克司机是否怕在旅途中被美军袭击,毕竟美英联军已多次对来往与伊拉克边境公路上的车辆进行了袭击。他却说,不怕,如果不是为了养活家里人,他要要拿起武器与同胞们一起战斗,他还反问我,你知道,伊拉克人打了多少年战吗?20年,现在这一次又算什么呢?

  在大巴车旁,我还遇见一位约旦小伙子,他在巴格达大学上学,上星期才从巴格达出来,当问到,为什么要再回去,不怕吗?他说,没有什么好怕,约旦与伊拉克是兄弟,作为约旦人,在伊拉克兄弟困难的时候,他也不能不管,也要出份力。他还告诉我,现在学校并没有停课。

  4月3日约旦

  中国援伊物资到达约旦

  晚上,中国救助伊拉克难民的首批人道主义物资顺利到达约旦首都安曼。

   作为伊拉克战争爆发后最早宣布提供人道主义救援物资的国家之一,这次中国政府提供的紧急人道主义救援物资是500顶帐篷。首批100顶帐篷3月31日从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启运,其余400顶将分批于4月初陆续运抵安曼。

  这些物资将由约旦哈希姆王国慈善组织负责接收,并由该组织分发到难民手中,用于安置在约旦境内的伊拉克难民。中国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政府将密切关注战争局势的发展,并根据形势需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续向有关国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4月4日 约旦

  各国记者纷纷撤离约旦前线

  原来忙极一时的新闻中心接待人员居然有空聊聊天了

  文字、图片、影像……从伊拉克战争开始,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们便通过一切可能的形式,向遥远的身处和平的人们传递关于这场战争的种种信息。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见证灾难,也让人们看到战争的残酷。然而,无情的战火并未对这群特殊的工作者网开一面,当纷争和冲突表现为武力,我们看到,人的肉体被摧毁得那么轻易。

  昨天,世界保护记者协会(CPJ)从BBC证实,本周三伊朗记者Kaveh Golestan在为BBC工作的时候,在伊拉克北部地区因踩地雷而身亡。他的三名同事也在这次事故中受伤,但随后被美军医疗部队救起。Golestan是一位著名的摄影记者,他是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因公牺牲的第三名外国记者。CPJ一位重要官员谈到此事时,沉痛地说:“我们深深地为失去Golestan而感到悲伤,并向他的家人、朋友和同事致以最恳切的哀悼!”

  由于伊拉克外围的情况日趋平淡,今天有大批各国记者正在陆续撤离约旦和科威特。原来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云集的热闹场面已经不见了。

  打电话给仍在科威特的CCTV记者陶治时,他刚做完连线。他告诉我,这几天科威特城都没有拉响警报,科威特新闻中心的记者也越来越少,原来忙极一时的新闻中心接待人员现在居然有空可以聊聊天了。

  4月6日 约旦

  战争会在夏天前结束

  约旦不会参与战后伊拉克新政权的建立

  “战争会在夏天前结束!”今天中午约旦外交事务国务大臣巴克先生在约旦外交部接受了中国记者的集体采访。这是伊拉克战争开始以来约旦政府首次接受中国记者采访。

  约旦作为伊拉克的邻国,又互为阿拉伯兄弟,这次战争对约旦的影响成为了中国记者首要关心的问题。巴克先生说:“作为伊拉克人的好兄弟,我们希望战争立即结束,如果能今天结束,那就不要拖到明天。这场战争无论是对我们国家还是对中东都是场灾难。对我们的政治、经济、安全都有很严重的影响,并且我认为战争时间越长,伊拉克人民的生活状况就越差。我们国民的反映也是很大的。时间拖的越久,那就意味着战争更加血腥和残酷。”

  他又说“我们会给我们的兄弟国家以人道主义的帮助。”当有记者提到,前天六辆约旦红十字会的人道主义物资被伊拉克方面拒绝了,他说“也许伊拉克方面有他们的想法,但我们还会继续对伊拉克做人道主义援助。

  谈到战争的结束时间,巴克很肯定的说:“我想战争会在夏天前结束,就是五月前。不过小的冲突还是会有的。”

  有传言约旦王室会参与战后伊拉克新政权的建立,巴克先生说:“我也听到了这种说法,但我在这里向大家申明,约旦不会这样做。我们相信伊拉克人民自己的决定,伊拉克新的政府会在联合国框架下,由伊拉克人民自己选择产生,而不是哪一个国家说了算。伊拉克人有自己的文化,具有强烈民族感,他们不会愿意外国来干涉他们自己的事情。”

  又有记者问,也许在战后出现两个政权,约旦承认哪一个政府。巴克先生认真的说:“对以后的政府,我想我们只会承认事实上的政府,并且这个政府是在联合国的框架内,由伊拉克人民自己选择的。”

  对于战争带来的损失和援助的问题,巴克说:“战争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在石油、运输业。战争导致了大量的失业,现在失业率每天都在增加。我们已经花了很长时间建立了经济改革方案,但由于战争造成的损失很大,我们今后还需要重新打算。我们很感谢许多国家这么长时间以来给我们支持和援助,尤其是在这个时候。”

  4月8日 约旦

  我只想引用法国在开战前给美国的话,

  “你们不了解中东人的想法”

  第一次踏上海湾这片陌生、神秘的土地,我感觉这是一个与自己生活方式、意识形态、民族观念完全不同的世界。

  作为一名记者,我不可以去评论谁对谁错,只能真实、客观地报道我的所见所闻。但从个人而言,我又对这场战争是否正义很感兴趣。在这段时间里,我尝试着问了英美士兵、 科威特人、约旦人、巴勒斯坦人、伊拉克人等等,询问他们对战争的看法。我得到了各种各样的答案,但有一种声音很响亮,那就是“这个世界需要和平”。

  我采访的大部分人都是老百姓,他们认为自己的国家与伊拉克是兄弟关系。我记得一个阿拉伯老人说,12年前,伊拉克犯了大错,但这也是阿拉伯大家庭里的事情。但现在,我不知道为什么美国人要再次来到这里,去改变人们现在的生活吗?在科威特的印度司机苏塔告诉我,他不喜欢萨达姆,也不喜欢布什,更不喜欢战争。他的观点代表了众多在海湾的第三国家的人的想法。

  而作为我,我只想引用法国在开战前给美国的话“你们不了解中东人的想法”。

  战争是残酷的。一开始所有人,包括我,都认为这场战争会很快结束,毕竟是一个武器大国对一个长年受制裁的小国发动的战争。但当有一天,半岛电视台播放了美军战俘的画面时,我很清晰的记得,我周围的西方人都惊呆了,原本热闹的新闻中心一下子安静了许多。

  半岛的客观着实让美英联军、记者以及很多关注战争的人震惊了,“战争真的能快结束吗?”这个话题成了一个谁都关心的话题。

  随后的日子里,交战双方更多的战俘出现,死伤人数的增加,战争再次波及到平民的生命,伊拉克的多个城市久攻不下,甚至出现了记者的死伤、失踪。我们越来越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我住的房间的窗户正对着科威特城无数个警报发声器之一,频繁的警报让我变的紧张。我记得开战时听到的首次警报,我一边发着稿,一边在箱子找防毒面具,我紧张了,但又有些犹豫,我要离开我呆的房间,到防空室吗?结果当我透过窗户发现楼下的人在刺耳的警报声下仍悠闲的做着各自的事情。我有些吃惊,但我能理解。他们告诉我,已经习惯了。

  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去巴士拉,去巴格达

  这段日子里,我听到了无数次的警报声,我经历了汽车“炸弹”、两次进入伊拉克看到伊拉克人疯抢人道主义物资等等,但我经常对朋友们抱怨我仍然真正体会不到战争。终于有一天伊拉克的导弹打了过来,并且打到离我五分钟路的科威特最大的商业中心里,CCTV的陶冶给我打电话:“兄弟,导弹打过来了。”那时我竟然对他说:“没事的,导弹天天打。你是新来的呀?”。战争时间越长,就越让人变的麻木与习惯。

  战争还在继续,我要离开这里了。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去巴士拉,去巴格达。当我们知道中国同行中一位女性记者在战争时进入巴格达,让我们这些男性记者们感到“无地自容”。曾经我们这些在科威特的记者为了要进入巴士拉、巴格达策划了多个方案,其中不乏一些冒险、甚至会……的方案。直到一些客观条件的决定出现,我们不得不望伊兴叹,不得不转道约旦,没有真正的走在战争的前沿。

  我想我还会回来,走进战后的伊拉克。

  4月9日 南京

  “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就是你离前线不够近。”

  4月9日晚8点10分,我乘坐东航MU5020航班平安降落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我回到了离别一个多月的南京。当我从空中看着窗外夜色中的南京时,身边该次航班的王机长对我说“欢迎回家!”。王传宝机长是我在东航许多好朋友之一。我对他说:“感觉很好!还是家里安全。”可是我的思绪仍然停留在科威特、安曼、伊拉克。

  走出廊桥,办理完入境手续,我推着行李走出到达大厅。尽管我早已知道我的家人、同事会在大厅外接我,但我没有想到的是,我一出大厅就被鲜花、闪光灯包围住,原本冷清得的机场此时变的很是热闹。我看见了家人与同事们的笑容,就连我的两个小外甥都一个劲说“舅舅,欢迎回来。”这样的阵势,我见过,但都是我去采访别人。这样的场面让我很激动、很感动。

  当妈妈得知我要去海湾采访,她就很紧张,有很多次我从她的话语里能听的出,她非常不愿意我去。但最后她还是同意了。爸妈,还有很多亲戚为我准备着行李,在我出去的这段日子里,他们成为了伊拉克新闻最忠实的读者,爷爷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买报纸。我的几次在外面“意外”失去联系,让他们着实紧张了一番。我对妈妈开玩笑说,当初我真的不应该告诉你们我去了那里,我应该学央视的人,对你们说,我要去新疆这样的地方。

  我其实不是什么战地记者,我也不敢以此自居。我没有进入巴士拉,没有进入巴格达,没有与美军进入伊拉克,也没有在伊拉克与战争共存亡。我记得著名战地记者卡帕说:“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就是你离前线不够近。”我只站在战争的边缘做了我该做的,如果要给自己打分的话,60分都没有。

  就在我上飞机时,巴格达的巴勒斯坦饭店受到美军袭击,我感到震惊,众所周知那是各国记者工作生活的地方,并且交战双方都曾暗示不攻击那里,但鲜血终于浸染在15楼的房间里——也许那里有我在科威特认识的朋友。

  (本文由现代快报副主编杨溟先生协助整理)

  

转自搜狐

我来说两句发短信息
相关连接

  • 上海电视台记者黄铮:在美军中央司令部抢新闻(10/15 16:06)
  • 央视记者冀惠彦:我和水均益在巴格达的故事(10/15 15:59)
  • 《我在伊拉克经历战火》后记:中国战地记者的属性(09/24 17:36)
  • 我两次在巴格达经历战火一个华人女记者的前线日记(6)(09/17 14:25)
  • 我两次在巴格达经历战火一个华人女记者的前线日记(5)(09/17 14:23)
  • 我两次在巴格达经历战火一个华人女记者的前线日记(4)(09/17 14:22)
  • 我两次在巴格达经历战火一个华人女记者的前线日记(3)(09/17 14:20)
  • 我两次在巴格达经历战火一个华人女记者的前线日记(2)(09/17 14:18)
  • 我两次在巴格达经历战火一个华人女记者的前线日记(1)(09/17 14:15)



  • 新闻自写短信
    赶快把这条新闻浓缩成一条短信,发给你想发的人吧!
    短信内容:
    对方手机: [最多2个] (半角逗号分隔;0.20元/条)
    署  名:
    手  机: 密  码: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  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  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新闻搜索
    关键字:


    搜狐短信推荐
    · 美少女帅哥哥激情互动
    · 体验新时代的绝对摇滚
    · 迪士尼卡通炫暴你手机
    · 桃花岛烛光红酒惹人醉

    分类广告
    ·4万元入读多伦多大学
    ·留学英国特快
    · 澳洲留学成功再收费
    ·荷兰西班牙留学热招
    ·出国留学新方向泰国
    ·◆留学移民信息库◆
    ·专业加拿大投资移民
    ·热点推荐免费上学
    ·英国留学精品首选
    ·热点留学天堂加拿大
    ·颈总动脉注射治癫痫
    ·治愈牛皮癣白癜风
    ·征服人间顽疾糖尿病

    搜狐商城
    ·央视热播大染坊
    ·韩剧美丽的日子
    ·83版<射雕>3折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繁体版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搜狐新闻中心24小时值班电话:010-65102160 转6288;客户服务热线:87710088
    Copyright © 2003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