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环球华报》社长张雁发言中 | 搜狐传媒9月22日长沙消息:由中国新闻社、长沙市人民政府、湖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主办的第二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今天在此间开幕。来自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及中国港澳台地区一百四十五家华文媒体的一百七十余位主事人,以及近四十家中国内地主要新闻媒体的代表聚首长沙,共商世界华文传媒合作与发展大计。
此次论坛为期三天,与会代表秉承“联谊、交流、研讨、发展”的宗旨,以“沟通、合作、发展”为主题,探讨进入新世纪后华文传媒的生存与发展重大问题。搜狐网做为网络合作媒体,自即日起对本次论坛进行全程图文直播。[进入搜狐直播专题]
在论坛现场,加拿大《环球华报》社长张雁发言:
从《环球华报》的成长谈海外华文报刊的使命
按地域划分,华文报刊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中国大陆、港台及海外华文报刊。大陆和港台华文报刊是当地的主流媒体,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海外华文报刊,除新加坡外,在所在地均属非主流媒体,为少数族裔报刊。由于读者人数有限、市场空间狭小、竞争白热化和经济实力不足,海外华文报刊基本不具备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社会监督”职能,所肩负的使命,更多是文化的传承与信息的沟通。
同是海外华文报刊,各地情况又不尽相同。在加拿大,政府推行多元文化政策,中心城市的华裔居民比例高,华人的政治、经济地位也较高,这为华文报刊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然而,华人源流的多重性(香港、台湾、大陆、东南亚、土生)和政治诉求、文化背景的复杂性,又给华文报纸的定位造成难度。加拿大的三大华文日报——《明报》、《星岛日报》、《世界日报》属空降兵性质,藉助成形的办报经验及母公司的强大后援,早已占领市场先机;《环球华报》则是土生土长,依靠自身力量,自下而上不断发展壮大,既要在已被日报瓜分的市场中拓展空间,又要和其它周报同业竞争。
《环球华报》创刊于2000年11月3日,从最初温哥华、多伦多两地发行到目前温哥华、多伦多、卡尔加利、艾特蒙顿、维多利亚等地全国发行;从免费赠阅到零售发行;从一个板块到四个板块;从每期十多页到五十多页;从每周一刊到每周二刊。经过近三年来的努力,我们不断壮大发展,在社区和读者中树立了良好口碑。我们的经验是:优化管理,优化技术,以读者需求为依归,以“正视听、助社群、传文化、通主流”为使命,为报纸的发展选择稳定的立足点和正确的方向。
一、正视听——客观、公正、平实,尊重事实
(1)报道事实真相,澄清成见偏见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有意或无意地,西方人对发生在中国两岸三地事情的理解往往有所偏差。所以,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和评论经常出现与事实不符的现象。这些报道或评论往往误导主流社会,对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负面影响。所以,作为熟悉和了解中国国情和社会现实、与中国联系密切的海外华文报刊,首先有责任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中国进行不偏不倚的平实报道,澄清西方主流媒体的误导。
今年上半年,SARS肆虐全球。在疾病流行初期,中国政府某些部门领导人处理失当,不仅未运用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还采取了“捂”和“瞒”的手法,对SARS疫情的扩散负有责任。4月20日之后,中国政府最高领导人采取果断措施,全国上下同心协力,迅速控制疫情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加拿大某些主流媒体无视中国对控制SARS做出的贡献,一味将SARS的产生和蔓延归咎于中国人。《多伦多太阳报》于5月28日刊登了一幅侮辱性的漫画,以“为新产品开发新市场”为题,讥讽华人。画中一大群身穿西服、手提公文箱的骷髅,口戴印有“中国制造”的口罩,浩浩荡荡向前行进,暗喻华人把SARS引入加国。该报还配发了专栏评论,明指SARS是“中国人乘坐大型飞机,将病毒由香港及中国传到加拿大”。漫画和专栏刊登后,引起加拿大华人社区极大义愤,《环球华报》第一时间在头版对事件进行报道,并跟踪采访各侨团负责人对事件的反应,在加拿大联邦执政自由党党领竞选辩论大会上,《环球华报》记者更向角逐党魁的副总理曼里、多元文化部长科普斯及下届自由党党领和联邦总理热门人选马宝乐反映华人社区对此事的意见,提请政府对部份主流媒体伤害华人感情的行为加以关注。我们的这一举动引起在场采访的主流媒体的注意,纷纷向我们了解事件的经过和华人社区的反应。在舆论和社区的压力下,《太阳报》于6月6日在报上刊登道歉声明,向华人社区认错。我们及时在当天(6日)出版的《环球华报》头版头条进行报道,在华人社区中引起很大的反响。
另外,为澄清当地主流媒体的不实报道,让海外读者及时了解中国两岸三地抗击SARS的真实情况,《环球华报》以“中国抗炎专辑”的形式,连续跟踪报道两岸三地的疫情变化及为控制疫情所做出的努力。在每期头版头条位置,我们特别刊登专辑的提要和相关图片。其中《中国两大员被免职》、《“铁娘子”吴仪督战抗疫》、《白衣战士子夜在行动》、《北京小汤山“野战医院”直击》等专题报道在读者中大受好评,读者反映,这些报道使人们在无奈、恐惧甚至绝望的气氛中看到希望,感受到人间的真情,坚定人类战胜SARS的决心。
(2)消除主流社会对华人社区的误解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受少数行为不端的华裔影响,主流社会或其它族裔对华人社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解。站在维护各族裔和睦相处的角度,海外华文报刊有责任通过正面的宣传和自身的实际行动,消除主流社会对华人社区的误解。
今年上半年SARS的高峰期,多伦多疫情反复,两度被世卫组织列入疫区名单。个别白人种族主义者乘机挑起事端,攻击华人生活方式落后而不卫生,部份极端分子更叫嚣“将华人赶回中国去”。致使在一段时间内,唐人街生意一落千丈,中餐馆更是门可罗雀。针对主流社会对华人社区的恐惧,《环球华报》坚持正面报道,我们的记者在多伦多第一时间现场直击报道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专程到唐人街中餐馆用餐的情况,消除主流社会的疑虑和误解。
温哥华市区东端一直是“黄、赌、毒”聚集之地,也是加拿大最贫困的地区,由于靠近唐人街,所以在许多人眼中,唐人街就是犯罪与贫穷的象征。但是,唐人街才是真正的受害对象,由于毒贩子和瘾君子流连该地,已使唐人街的经济受到严重伤害。新上任的温哥华市政府还决定把为吸毒客提供免费针筒和注射场地的安全注射屋建在唐人街边缘,使得唐人街的前景更加堪虞。我们对唐人街的治安、营商环境及政府打击犯罪的举措一直予以密切关注和连续报道,让人们了解到,华人不是犯罪的根源,而是损失最大的受害者。
在去年10月至11月间,温哥华某华文报刊因不满温哥华市长颁令将11月3日定为“环球华报日”,串联温哥华、多伦多、蒙特利尔的6家华文媒体,要求市长在限期内撤销“环球华报日”的颁令,其后又假借市长之名,在报纸或网站的显著位置刊登“市长认错”的不实报道,引起了市政府对华人媒体的不满。经办的市长秘书更说,华人社区的事太复杂,他们弄不清楚,也不想去弄清楚。以后华人圈子内的事他们不会再过问。事件严重影响了主流社会对华人社区的看法,加深了他们 “华人喜欢窝里斗”的印象,华人社区对此事也极为关注,“美国之音”中文节目就事件进行了报道。当时,许多读者来信、来电要求《环球华报》予以反击;部份市议员认为市长办公室职员无权取消市长已经发出的颁令,要求我们向市长反映;而一些律师更建议我们起诉6家媒体。由于事件已经对华人社区的形象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我们为了顾全大局,决定淡化处理,以实际行动向市政府证明,并不是所有华人都喜欢“窝里斗”。事实证明,我们的举动不仅舒缓了市政府的压力、减轻了市政府对华人社区的误解,也令部分当初不明真相而盲目参与的报社改变态度,主动向我们道歉。
(3)宣传华裔贡献,向歧视与不平等说“不”
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各族裔之间和睦相处,以礼相待。但是,今天的平等,是以老一代华人的屈辱和磨难换来的,今天加拿大的繁荣,是与老华侨的艰苦奋斗分不开的。贯穿加国东西岸的太平洋铁路,由华工用血汗铺就;加拿大的枫叶国旗上,记载着二战中华裔士兵的骄傲。我们虽然是新移民,但对老一代移民的贡献一直感怀于心,同时,我们也不断地通过报道,让新一代移民了解老华侨的功绩和苦难,了解加拿大历史,了解华人的移民史。
今年年初,加拿大国会讨论一部C18法案,该法案规定联邦法官有权取消非本土出生的公民之公民权;公民暨移民部长一旦认为非本土出生之公民在取得公民资格的过程中有欺骗行为,亦有权将公民资格取消。此外,政府基于国家安全的理由,可以取消非本土出生之公民的公民资格。该法案直指非本土出生之加拿大公民,而且直接威胁到人的基本权利——公民权。
在加拿大的3100万人口中,有600万非本土出生的公民,其中包括大部分加籍华人,法案将这600万公民从3100万国民中分割开来,无疑伤害到宪法赋予国民的平等权利。本报对此事件做了详尽报道,让读者了解该法案对切身利益的伤害,同时,对反对法案的集会活动予以详实报道,让读者了解到,这种“恶法”,如同当年的“人头税”一样,是一种歧视性行为,华人只有团结起来,向不平等说“不”,才能为自己创造和平美好的生存空间。
一篇篇报道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人们认识到事件的严重性,用各种方式向政府表达意见和不满,阻止该法案的通过。在事件当中,我们也充分体会到华文传媒的责任和使命。
二、助社群——真心、热心、尽心,担当华人社区的“喉舌”
(1)反映华人心声,担当社区“喉舌”
虽然移居海外的中国新移民日益增加,不过,华人在当地始终是少数族裔,所占人口比例仍然很低,华人的声音往往会被主流社会所忽视。华文报刊担当华人社区“喉舌”的责任,义不容辞。
我们一直鼓励华人关心加国事务,勇于发表意见,表达心声,在不断扩充的评论版面上,让当地华人就政治、经济、社会等一系列问题畅所欲言,就与移民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问题展开讨论,同时我们还就重大事件发表社论。
今年初,卑诗省政府为削减开支,平衡财政预算,计划取消部分第二语文的省试,中文就包括在内。消息传出,引起华人社区的强烈反对。《环球华报》深入报道了调整省试的背景情况,并追踪社区反应。在社论中我们指出,“废考”中文,不利于华侨、华人在加国的生存和发展;削弱下一代在国际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与全球中文热的大势背道而驰;更有违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为了引起省府的足够重视,我们在读者中发起签名运动,收集市民意见,联名上书卑诗省长金宝尔,坚决反对省政府遗患后代的短视行为,要求省长重视民意,保留中文省试。活动得到华人社区的热烈响应,联名签署的人数达到几千人。结果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省府从善如流,不仅同意中文省试维持不变,同时还保留其它少数族裔的语文考试,教育厅长肯定华文报刊在事件中所起的作用。事实证明,只要以民意为基础,非主流媒体也可以对政策决策产生影响。
(2)担当生活向导,协助新移民融入当地社会
不管英语水平如何,两岸三地的新移民来到一片新的土地上,都会有陌生的感觉。抵埠伊始,他们最需要的是帮助,在新的环境下安居乐业,融入当地社会。作为新移民主办的海外华文报刊,我们最了解新移民的甜酸苦辣、喜怒哀乐,知道新移民的所需、所求,我们在报纸内容上尽可能贴近读者、贴近本地、贴近生活,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全方位信息服务。
《环球华报》的“移民版”为新移民介绍当地情况,包括申请社会保险卡、医疗保险卡、枫叶卡,银行开户,购买汽车、房子,寻找工作、学校;投资、理财,创业兴家以及海关、法庭和税务等知识。此外,我们还让新老移民共同分享生活的感受和互相介绍经验。“教育博览”版向读者介绍加拿大的教育体系、学校情况以及移民教育子女的心得。“流行时尚”版为读者提供当地的消闲娱乐和旅游餐饮等各种信息。除了在报章上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外,我们还针对新移民的需要,举办各种不同形式的讲座和咨询活动。如“环球华报日”大型咨询活动、新移民安居咨询活动、税务讲座、东西方教育思想研讨会等。今年五月,我们参与主办“新移民大型咨询服务日”活动,为超过1000位新移民提供政府服务、消费权益、投资理财、税务安排、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咨询服务。目前,《环球华报》已经成为新移民的生活向导和指南。
(3)积极支持和参与社区活动
没有华人社区的支持和帮助,海外华文报刊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样,华人社区也需要华文报刊的支持和帮助。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海外华文报刊只有回馈华人社区,协助社区发展壮大,自己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所以,华文报刊一定要重视与华人社区之间的关系,积极支持和参与社区活动。
《环球华报》一直十分重视与华人社区之间的互动。作为媒体,我们积极鼓励和支持华人关心当地事务,参政议政,在去年大温哥华地区市议会选举期间,我们藉两周年报庆之际,举行“环球华报日”活动,邀请所有参加选举的华裔候选人到场与广大读者见面,介绍各自的政纲,鼓励华人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与当地的政治和社会事务。活动深受加拿大三级政府、华人社区、读者和候选人的广泛好评,当天到场的市民达1200多人,国会议员梁陈明任专程从首都渥太华抱病赶来活动现场,并为《环球华报》颁发了嘉许奖。
我们还经常参与和赞助当地的慈善活动和社区活动,如今年6月,《环球华报》联合大温哥华地区十几个侨团共同主办“抗SARS献爱心”大型募捐活动,颂扬前线医护人员在抗SARS过程中的英雄事迹,为在抗SARS中殉职的中国大陆医护人员烈士家属募捐。该活动是海外最大型的为医护人员烈士家属的募捐活动,在海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三、传文化——努力、不懈,传承中华文化
(1)中华优秀文化的体现者
相对于大陆华文报刊“政府导向”和港台报刊“市场导向”的发展思路,我们认为,海外华文报刊应该走第三条路——“文化导向”,即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体现者、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首先,作为第二语言文字的报刊,海外华文报刊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体现者。问题是我们所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还是糟粕。由于条件和资金的限制,部份海外华文报刊粗制滥造、质量低劣,严重影响了华文报刊的形象。在海外,人们接触中华文化的最直接的途径是阅读华文报刊。所以,华文报刊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形象。
《环球华报》从创刊至今,一直坚持高质量、高品位的办报方针,力求将中华文化最灿烂、最优秀的一面呈现给读者,使西方主流了解真正的中华文化;第一代移民在海外寻找到文化归宿;第二、三代华裔为自己传统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们在报纸生产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追求高质量。海外许多华文报刊因经费不足,为节省开支和时间,都不大重视校对工作,致使报刊经常出现错字、别字、缺字、漏字,甚至整段文章掉失或文章重复使用的现象。《环球华报》则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重视校对工作,不仅有一校,还有二校和终审复核。虽然投入的人力、物力甚大,但却保证了报纸的质量,维护了报纸的公信力和严肃性。不少知名作家和行内人士认为这样的投入是值得的,正因为这种努力,《环球华报》为海外读者呈现了标准的现代汉语。
另外,为了提高效率和质量,我们引入西方主流报刊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实行科学化管理。我们还自行开发和设计了一套以数据管理为中心的“智能自动排版系统”。不仅将编辑人员从过去大量繁琐的拼版、转版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更多时间从事采编工作,加快工作效率;也使工作准确性大大提高,避免了以往抓错稿、拼错版的人为错误,使报社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海外华文报刊同时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这是其性质所决定的。只有不断传播中华文化,不断培养新一代的文化承继者,才能使中华文化在海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才能使华文报刊得以长久发展。
《环球华报》历来重视利用媒体为阵地传播中华文化,如我们特别开辟“中文教育”专版,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精心选取了易于为儿童理解和阅读的故事、诗歌和小品,这个专版深受家长们的欢迎,共同阅读这个专版成了许多华人家长和孩子们接受中华文化熏陶的必修课程;还有不少中文学校更将该版选为教材。为了提高华裔儿童学习中文的积极性,我们还经常举办征文比赛和绘画比赛。去年在加东加西举行的“加拿大少年儿童创意绘画比赛”以“我的两个家”为主题,激发孩子们对祖国的怀念之情,深受小朋友、家长、老师、学校、社区和艺术界欢迎和赞赏。比赛吸引了近千人参加,参赛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范围之广在当地是少有的。
(3)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加拿大推崇多元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新移民来到此处,东方的文化经常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尤其是东方教育背景的父母与接受西方教育的下一代之间的文化矛盾特别突出。我们希望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
《环球华报》特别开设“东西方”专版,探讨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和碰撞;以东方人的眼光去看西方文化;以西方人的眼光去看东方文化。深受读者的欢迎,成为我们的拳头产品。此外,我们还经常举办东西文化交流研讨会,邀请专家与读者一起探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对华人家长最为注意的东西方教育异同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连载了美国著名华裔作家王伯庆的名著《我家有个小鬼子》,以作家的亲历,描绘了作家女儿“小鬼子”王可怎样在西方社会中,通过东方父母亲的交互式教育,从牙牙学语开始,到踏上了哈佛大学的成功之路。今年3月,我们特别邀请王伯庆先生及其“小鬼子”从美国专程前来温哥华,与读者一起探讨新移民子女教育问题。当天有200多位家长和孩子,参加了这样一个东方子女怎样在西方成功接受教育的讨论会。
四、通主流——担当主流与华人沟通的桥梁
(1)将主流社会的信息带到华人社区
华人旅居海外,不仅需要了解中国发生的大事和华人社区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了解当地主流社会发生的大事,特别是与华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政府政策和规定。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不少新移民很难从主流媒体中获取所需的信息,而华文报刊成为他们了解主流社会的主要途径。
针对这个特点,《环球华报》不断加强采访力量,增加对当地消息的报道,我们不仅有“加国新闻”版,还设有“本地新闻”、“社区新闻”版。一些重大事件,我们都派记者到现场作第一时间采访。如卑诗省财政预算案、大温哥华市政府选举、国际奥委会考察温哥华、联邦自由党党领候选人辩论会、温哥华申奥庆祝活动等,我们的记者都到现场进行采访,第一时间采访新闻焦点人物。如自由党党领辩论会上,我们直接采访了加拿大下届总理的大热门——马宝乐;在温哥华市选期间,我们对市长热门候选人李建堡进行了专访;在温哥华申奥直播现场,我们的记者更是在国际奥委会宣布温哥华取得主办权的一刻,第一时间冲到台上,对联邦政府多元文化部长、申奥大使、奥运金牌运动员及省市议员进行访问。这些报道及时、独到,大受读者的欢迎和好评。另外,我们深入探讨当地社会问题的“社会聚焦”专版,也经常在华人社区引起轰动。如新移民生存状况调查、大麻非刑事化、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华人参政、冬奥对卑诗影响、政府财政预算案、中文省试、小留学生偷窃、新移民教育等专题报道,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以及华人社区的高度重视。
(2)将华人社区的声音带到主流社会
随着华人社区的壮大,华人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在“选举文化”主导的加国政坛,各派政治力量都希望拉拢华人选票。但碍于语言和文化上的隔阂,主流社会很难直接了解华人社区的想法。华文报刊便承担了将华人社区声音带到主流社会(尤其是三级政府)。
今年7月,《环球华报》接到读者来电反映,温哥华警方清理唐人街毒贩与瘾君子的“扫雷行动”使上百名吸毒者从唐人街东移,分散到温市的其它地区,给当地的市民带来极大的困扰。我们立即派记者追踪采访,发现受吸毒者困扰的小区市民多为华人,他们有的已在该区居住十多年,一直很安全,最近因警方的行动造成吸毒者流窜,使他们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我们及时将这一现象在头版头条报道,并配以整版的详尽深入报道,向政府反映其“扫雷行动”扫而不除,治标不治本,带来更多新的社会问题。报道引起了主流社会的高度重视,省议员和警方表示将跟进此事。
总而言之,《环球华报》之所以可以在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不断地自我发展,是因为我们认清了自己的使命,敢于承担这一重担,最终赢得了读者的支持和社会大众的认同。我们为报纸找到了一个扎实的立足点和正确的发展方向,我们将坚持不懈地朝这个方向走下去。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