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短信 | 邮件 | 商城 | 搜索 | 论坛 | 在线 | 企业
滚动 | 国内 | 国际 | 财经 | 科技 | 社会 | 健康 | 约会 | 军事 | 港澳台 | 企业 | ERP | Top100 | Sohu视线 | 专题 | 我来说两句
搜狐首页 > 传媒频道 >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 > 现场报道
香港商报总编陈锡添:新时空 新特色 新思维

MEDIA.SOHU.COM  2003年09月22日16:49  搜狐传媒

《香港商报》总编辑陈锡添发言中
 

  搜狐传媒9月22日长沙消息:由中国新闻社、长沙市人民政府、湖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主办的第二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今天在此间开幕。来自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及中国港澳台地区一百四十五家华文媒体的一百七十余位主事人,以及近四十家中国内地主要新闻媒体的代表聚首长沙,共商世界华文传媒合作与发展大计。

  此次论坛为期三天,与会代表秉承“联谊、交流、研讨、发展”的宗旨,以“沟通、合作、发展”为主题,探讨进入新世纪后华文传媒的生存与发展重大问题。搜狐网做为网络合作媒体,自即日起对本次论坛进行全程图文直播。[进入搜狐直播专题]

  在论坛现场,《香港商报》总编辑陈锡添发言:

  新时空,新特色,新思维

  ——《香港商报》“立足港字,突出商字,沟通两地”的探索

  很高兴来到美丽的湘江之滨,参加“第二届世界华文媒体论坛”。在此,我感谢大会对我的盛情相邀,也愿意把《香港商报》近年来的探索和体会与各位同行分享,并就教于大家。

  在群星灿烂的华文媒体之中,《香港商报》有两个突出的特色:第一,《香港商报》是香港为数不多的屹立于报林五十年不倒的资深本土报章,创刊迄今已经整整半个世纪,曾经在香港和海外、尤其是在东南亚华人世界具有一定影响;第二,《香港商报》是香港历史上第一份由内地报业集团入主管理并取得长足发展的香港报章。为把爱国爱港的报魂与市场经济的原则有机结合起来,《香港商报》三年多来做了诸多方面的大胆探索,特别是这一点,对海外华文传媒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直观和多角度的借鉴价值。

  三年来,《香港商报》以一报之力,恪尽言责,飞架沟通两地的桥梁,担当两地共创繁荣的纽带,反映工商界和市民大众的意见和呼声,为香港和内地发展建言献策。忧香港和内地之所忧,喜香港和内地之所喜,言香港和内地之所思,受到两地广泛的关注与肯定。目前,《香港商报》的市场发行量成倍翻番,经营上出现了扭亏为盈的历史新局面。让我们从三个视角审视和总结《香港商报》三年来的探索与实践:

  新时空:开创对港报参股改革的第一范例

  一九五二年十月十一日,《香港商报》正式创刊。纵观《香港商报》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从霜刃初试到名声鹊起,从濒临困境到峰回路转,一路走来起伏跌宕,但是,一条清晰的主线,一个不变的报魂,始终一以贯之,那就是:以报道见证时代,与香港风雨同舟。回眸《香港商报》的足迹,可概分为四个阶段:

  以一九五二年创刊为标志,至一九六七年为“发展时期”;以一九六七年香港反英抗暴事件为标志,至一九九零年为“低谷时期”,其间编辑方针曾受文革思潮影响,导致销量下滑,并构成财政困难的窘局;以一九九零年联合出版集团收购《香港商报》为标志,至一九九九年为“恢复时期”,《香港商报》改弦更张,在商言商,走出低谷,独树一帜;以一九九九年深圳报业集团参股为标志,《香港商报》进入了发展的“全新阶段”,走上了“立足香港沟通两地,打造权威财经报章”的办报新路。

  一九九九年九月,在中央有关部门和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济实力雄厚、富于改革精神的深圳特区报社(现为深圳报业集团)参股《香港商报》,由深圳特区报社社长、总编辑、总经理同时兼任《香港商报》社长、总编辑、总经理,并调集了20多名深圳特区报的精英骨干赴港工作。这一“跨越深圳河”的历史性举措,在香港传媒市场上前所未有,从而开创了内地报业对香港爱国报章进行参股改革的第一个范例。

  三年多来,香港商报大胆拓展思路,不断调整版面,使报纸在采编和经营两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报纸风格逐步形成并日趋鲜明,在香港和内地的地位和影响力日见提高。

  现在,《香港商报》日出36-42版,每天出报三叠,第一叠头版为“商报经济评论”、“经济要闻”或“专题性深度报道”,第二叠为商报聚焦,第三叠为证券、马经、文化,使《香港商报》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目前,《香港商报》已经形成一批有独家特色的专栏和版面,如“经济评论”、“经济专题”、“中资世界”、“港粤之窗”、“法制视点”、“商报聚焦”、“来自京华”等等。

  自深圳报业集团接手《香港商报》以来,《香港商报》史无前例地连续三年分获香港最佳新闻奖两个冠军一个优异奖,这标志着《香港商报》的报道质量开始在传媒圈与受众圈中得到了高度肯定。2002年3月,在香港报业公会主办的香港报坛“2001年香港最佳新闻奖”评比中,“珠三角长三角世纪大比并系列”报道,夺得最佳经济新闻组报道组别的冠军。此前,系列报道《台湾行脚》获得1999年度新闻特写组冠军,而2000年度经济新闻类优异奖,也花落《香港商报》。

  2000年5月,中央批准同意《香港商报》在深圳和珠三角自办发行,使其在内地的影响逐日扩大,发行量与广告额也逐年上升。2003年,《香港商报》广告收入比去年同期翻一番,出现了扭亏为盈的历史性新局面。《香港商报》今后的目标是:以客观持平的报道、敢言不讳的作风、爱国爱港的情怀,贴近读者,贴近时代,办出一份立足香港沟通两地的权威性财经报章。

  新特色:大打“商”、“港”、“通”、“帮”四张牌

  定位是报纸的主线,特色是报纸的灵魂。

  三年来,《香港商报》坚持正确的办报思想,一以贯之,从不动摇。具体而言,《香港商报》的办报思想就是把握正确的导向,传达中央的声音,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同时,在探索和试验思路上,要借助香港特别行政区这个特殊条件,进行报业改革的大胆探索,使《香港商报》的发展走出一条喉舌性质不变、又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新路子。

  在这样的办报思想指导下,《香港商报》明确了“立足香港,沟通粤港和海外”的基本定位,着力加强经济评论和经济专题报道的工作,通过不断的改版和调整,香港商报“在商言商”的崭新面貌初现轮廓,一条清晰的报纸发展主线和一个鲜明的报魂正在形成。

  《香港商报》新定位下的新特色,大而论之,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商”、“港”、“通”、“帮”。

  第一,突出“商”字。

  《香港商报》是一份以财经报道为特色的综合类日报。由于经济活动也受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因此,重要的国内外及区域政治、文化、社会新闻,也在报道视野之内。但是,《香港商报》的报道角度和新闻价值的选择,以服务于社会经济活动为首要考量,以免丧失商报特色,陷入与其他报纸的同质竞争。有鉴于此,《香港商报》在版面安排上,一直致力突出“商味”。

  “在商言商”为《香港商报》立报之本,在本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开辟有《经济评论》专栏。它的特色是请中国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和省市领导、企业家直接撰写,解析内地及港台地区的重要经济政策,评论现实生活中新出现的经济问题。以2002年为例,《经济评论》先后发表了37篇文章,其中有《现在应轮到东北大开发》、《国企改革要有新思路》、《剥夺三农:中国经济的桎梏》、《根治通缩须消除体制弊端》、《内地金融市场面临大变革》、《内地货币扩张效果有限》、《中国应选择独立货币政策》、《失业问题非洪水猛兽》、《中国须妥处3098亿财赤》等。这些文章充满真知灼见,从理论高度提出的新思路、新措施,很受读者、特别是那些想了解国内政经形势和政策走向的香港及海外工商界人士的欢迎。

  第二,突出“港”字。

  《香港商报》由国内新闻机构主导经营,但是,《香港商报》的领导层一直很明确地向报社所有员工强调,这首先是一张办给香港人看的报纸,因此,必须立足香港,为香港人服务,要体现香港文化,适应香港文化,尊重港人的主流价值观,努力办成香港的主流报纸。因此,《香港商报》一直较为注重“港味”。

  突出“港味”的内涵,就是千方百计为香港社会服务。社团活动是香港社会一大特色,为此本报专门成立社团部,辟出社团专版,有效地推动和报道香港多个重大社团活动,采访了戴德丰、陈有庆、陈智思、蒋丽云、唐英年、李东海、李国章等知名人士和商会会长。在一系列重大事件上,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成功申办奥运、第九届全国运动会在广东举行,2002年2月支持董建华连任行政长官,全港抗击非典型肺炎等,《香港商报》都以社团版为重要阵地,及时报道各个社团的活动和心声。

  “港味”的另一个重要含义,就是要用港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作为版面语言,如“香港游”专版在SARS肆虐期间,先后推出了“港旅游界强势抗疫扩散”、“太平清醮为港祈福”、“天后诞为港祈福”、“佛诞为港祈福-离岛现象惹关注”等专题报道,紧贴当地文化热点,行文也充满香江韵味,赢得了各界好评。

  第三,突出“通”字。

  沟通两地,特别是促进“大珠三角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这是时代和地缘特征赋予《香港商报》的一个重要使命。香港与及广东地区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密切的地缘经济关系,两地正在形成“大珠三角经济圈”,这将对港粤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三年来,《香港商报》致力于寻找和满足粤港两地的共同需求,高屋建瓴为港粤合作鼓与呼,为两地的经济合作与交流穿针引线,铺路搭桥。现在,《香港商报》正日益成为立足香港,覆盖珠三角的区域性报纸。

  《香港商报》对港粤合作为主题的报道在全港传媒独树一帜,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在第一版以整版篇幅的专题报道就多达一百多篇,涉及“港粤如何形成区域经济核心”、“港与珠三角如何建立超级都市区”、“港粤如何推进高增值服务”、“港深应当建立跨境高新技术产业带”、“港深空港海港加强合作”、“通关难窒息两地合作”等重大问题,引起两地政府的重视,推进了有关工作的协调解决。

  名牌栏目“商报聚焦”也时常关注粤港互动,仅整版专题报道就多达近百篇。其中“粤港界河需要综合治理”、“港人大举北上置业与消费”等连续报道,以及有关“港人二奶村悄然转型”等独家报道,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反响。

  第四,突出“帮”字。

  坚持正确导向,传达中央政府的声音,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支持特区政府的重大施政措施,这是香港爱国报章的天然责任与光荣使命。说形象点,就是报纸要“使正劲,帮好忙”,不能“温吞水”,甚至“帮倒忙”。在这方面,《香港商报》的主要做法是,把“帮”字突出体现在报纸言论上,集中力量抓好报纸的言论版,高度重视社评,使“商报言论和商报社评”成为香港社会的一个重要声音。

  言论是报纸的旗帜。在香港特区第二届行政长官选举中,商报言论为“挺董”发挥了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早在当年11月,商报高层就对如何“挺董”做出部署,总编辑亲自参与策划指挥,提出从董建华施政、驳斥反董言论、约请名人专访、重点报道董竞选活动4个方面“挺董”。12月13日,董建华宣布参选连任。商报在14日用3个整版的篇幅对千人“支持董建华连任”大会进行了报道。从17日起,商报率先在本港各大报中推出“挺董”专栏。其中,头版“挺董”专栏为《九七以来》,该栏采取综述的形式,重点从经济角度,回顾总结董施政4年来的政绩,连续推出8期,引起很大反响。同时,在二版开设《驳斥反董言论》专栏,该栏以署名文章的形式,对近期各种反董言论逐一批驳。这组文章角度站得高看得远,笔调轻松,通过种种事实阐明董建华连任的必要性和反董的荒谬性,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香港商报》的社评总是站在舆论斗争的第一线,配合时局发展,坚持准确执行“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反对社会种种奇谈怪论,与反华倒董势力展开有理有利有力的斗争。以落实“基本法”二十三条为例,商报社评既以事理说明立法之必要,又驳斥种种误导的谬论,并率先提出要“理性讨论”,坚持平实讲理,传播效果良好,赢得了读者的认可,发挥很好的正面影响。

  商报社评在对台事务上还扮演着积极角色,呼吁加强两岸交流,痛击“台独”,揭露“台独”,多篇论述台湾问题的社论都广为传媒转载,形成一定反响,受到有关部门赞赏。

  由于商报社评立论独到中肯,激浊扬清,坚持以理服人,逐渐建立了良好形象。现在,《香港商报》社评平均每周都有二至三篇为不同通讯社转发,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通讯社、台湾中央社等经常引用或转发商报社评;各大网站摘录的就更不计其数;每天还分别被香港无线电视、亚洲电视、有线电视、香港电台、商台、新城电台以及凤凰卫视等电子传媒摘要播出,摘用播出率达到七成以上。

  新思维:提高公信力是海外华文传媒扩大影响的必由之路

  办好一张立足香港沟通两地的报纸,是一个中国新闻史上没有先例可循的大胆探索,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是,三年多的实践和摸索已经给了我们经验、信心和方向。结合《香港商报》三年来的工作,我们有这样的深切体会,那就是,关心民生,贴近民意,才能提高报纸公信力,才能从边缘走向主流。

  以香港传媒市场为例。香港约定俗成地把传媒分成电子媒介,精英报纸,大众化报纸,亲中报章。这是一个竞争剧烈、高度复杂的市场,其中报刊市场尤甚。区区弹丸之地、不足七百万人口,却有十余家报纸“贴身肉搏”,还有《亚洲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等西方传媒在此大行其道。尽管港英政府已作古多年,但香港的标签政治仍风行不颓,人们高唱“自由,民主,人权”的同时,刻意把《文汇报》、《大公报》、《香港商报》等报刊贴上“亲中”的标签,坊间更谓之“左报”。据香港大学民意调查机构和中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先后调查,市民对香港传媒的可信度总体上给予较低的评分,但是其中《明报》、《信报》、《南华早报》一般得分较高,在上一次民意调查(2001年8月)中,这三家报纸可信度分居前三位,而文、大、商排名则在第十名上下,与《东方》、《苹果》毗邻。

  这种现状给我们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思考。我们认为,香港爱国传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政治使命,但概括起来不外有三:第一,阐释中央政策,第二,支持特区政府,第三,维系爱港阵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完成好这三大任务,必须更新观念,从代表香港更广大市民的利益和愿望入手,提高香港爱国传媒的社会公信力。

  推而论之,对整个海外华文传媒而言,已不能满足于传递来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比如对《香港商报》而言,曾经以“沟通两地”为主要内容之一,现在内地报章多已上网,香港各界查询方便,仅仅当“二传手”地位已经不稳——所以,要在竞争日趋复杂剧烈的传媒市场上站稳脚跟发挥影响,就必须提高传媒的公信力,而提高公信力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更多、更广泛、更准确地反映五千万海外华人华侨的所思所想,贴近他们的生活,,反应他们的心声,维护他们的利益。唯有如此,海外华文媒体才能进入市场,进入家庭,争取更多的华人华侨受众,从边缘走向主流。

  一旦海外华文传媒真正成为五千万华人华侨与祖国之间的“绿色通道”,中华文化这片肥沃的春泥就能滋养出海外华文传媒的奇葩,海外华文传媒的春天也就随之到来了。

  

转自搜狐

我来说两句发短信息
相关连接

  • 加拿大新时代传媒集团陈国雄:华语电视发展(09/22 16:44)
  • 图文:国际日报熊德龙:谈海外华文传媒(09/22 14:49)
  • 图文:北京新浪联席董事长姜丰年发言(09/22 14:38)
  • 现场图片: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开幕式会场全景(09/22 14:23)
  •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陈玉杰致辞(09/22 13:15)
  • 日本株式会社大富董事长张丽玲发言(09/22 12:55)
  • 现场图片: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开幕式会场(09/22 11:39)
  • 《星岛日报》总编潘永强:在欧洲做传媒很难(09/22 11:35)
  • 法国《欧洲时报》社长杨咏桔演讲(09/22 11:31)



  • 新闻自写短信
    赶快把这条新闻浓缩成一条短信,发给你想发的人吧!
    短信内容:
    对方手机: [最多2个] (半角逗号分隔;0.20元/条)
    署  名:
    手  机: 密  码: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  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  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新闻搜索
    关键字:


    搜狐短信推荐
    · 美少女帅哥哥激情互动
    · 体验新时代的绝对摇滚
    · 迪士尼卡通炫暴你手机
    · 桃花岛烛光红酒惹人醉

    分类广告
    ·4万元入读多伦多大学
    ·留学英国特快
    · 澳洲留学成功再收费
    ·荷兰西班牙留学热招
    ·出国留学新方向泰国
    ·◆留学移民信息库◆
    ·专业加拿大投资移民
    ·热点推荐免费上学
    ·英国留学精品首选
    ·热点留学天堂加拿大
    ·颈总动脉注射治癫痫
    ·治愈牛皮癣白癜风
    ·征服人间顽疾糖尿病

    搜狐商城
    ·央视热播大染坊
    ·韩剧美丽的日子
    ·83版<射雕>3折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繁体版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搜狐新闻中心24小时值班电话:010-65102160 转6288;客户服务热线:87710088
    Copyright © 2003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