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hoto.sohu.com/43/07/Img213510743.jpg) 日本东京大学社会情报研究所助教刘雪雁发言中 | 搜狐传媒9月22日长沙消息:由中国新闻社、长沙市人民政府、湖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主办的第二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今天在此间开幕。来自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及中国港澳台地区一百四十五家华文媒体的一百七十余位主事人,以及近四十家中国内地主要新闻媒体的代表聚首长沙,共商世界华文传媒合作与发展大计。
此次论坛为期三天,与会代表秉承“联谊、交流、研讨、发展”的宗旨,以“沟通、合作、发展”为主题,探讨进入新世纪后华文传媒的生存与发展重大问题。搜狐网做为网络合作媒体,自即日起对本次论坛进行全程图文直播。[进入搜狐直播专题]
在论坛现场,日本东京大学社会情报研究所助教刘雪雁发言:
我唯一是来自媒体之外的发言者,2000年到2003年我申请到日本政府教育部工作,我研究华人网络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
有关华人网络特别是海外华人网络的研究指出,跨越国家和地区的华人网主要由同族、地缘、同业和学员的关系连接而成。还外华人网络是根植于各地华人社区的一个个小范围的网络链接而成拓展而成。在各个社区里面有各种同乡会、工会、华语学校、教会等等各种组织,此外中文报刊、华语电台、电视台也起到编织网络结点的作用。以往由华人在中文报纸都是以华人社区为对象,进行地区性的媒体活动。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普及,华人网络出现新的动向,我今天介绍三个事例,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互联网与华人网络之间的关系。
第一,2001年在澳洲悉尼采访时候,位于悉尼市中心的唐人街上有90年代初期小规模的广告公司。1997年这家广告公司希望拓展自己的业务,需要有一个媒体来支持自己,于是他们就创办了一家唐人街传播公司,同时互联网当时起步,他们注册了一个小公司。2000年这家网络公司才建立起来,当时公司有七八个人。这家网站虽然依靠广告公司,但是并没有局限在商业公司的网站范围,而是逐渐发展立足于服务于唐人街的网站。它的新闻页面上大家可以获得大陆本土的一些新闻,与其它网站相比更重视本地华人社区以及悉尼唐人街上地域上的事情。他们通过与娱乐业的合作,网上购票,为华人社区的歌迷提供服务,同时可以检索到当地悉尼华人社区各种各样的餐厅、电话、地址、特点等等。同时在人物页面上有红人坊,到目前为止共有22位澳洲华人上榜,其中两位是梁朝伟和王菲到澳洲时进行的专访。上榜是各行各业获得成功的人士,但是并没有停留在对他们成功经历的记录上,而是通过素描的方法把他们对生活工作的态度展现在大家面前,拉近了这些人物与当地华人之间的距离。
悉尼市中心的唐人街充满熟悉的各种各样中文招牌和中文餐馆的招牌,各种各样的符号把唐人街周围的环境区格成相对独立的空间。这是充满各种人际关系交织的网络,同时这家网站是唐人街的组成部分之一,充分利用了唐人街的资源,在网上构筑了虚拟的华人社区,虚实得以交叉连动。
第二,星岛日报从60年代随着移居海外移民的增多,星岛开始向华人聚居的地方发展,开始形成华人报业网络。星岛日报需要迅速连动的网络发挥作用,率先使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80年代用传真互相送稿件,1995年香港星岛日报和新媒体投入五百万港币投办了第一份电子日报。原来销往较大的城市,经过几次改版,发展到现在的星岛网。同时链接海外版和香港电台的网站。2001年6月,纽约设立了星岛国际新闻中心,充分利用互联网这样先进的科学技术打造一个环球化的中文传媒集团,构筑一张全球的资讯网,这是今年八月一日步入第一个年头的星岛日报所追求的目标。星岛网利用互联网连接了在世界各地的总社和分社。
第三,14年历史的CND是从来没有过物理性的办公室,没有过可以面对面的编辑部,完全在虚拟的电脑空间诞生成长和存在的媒体。CND1989年由美国和加拿大相识的理工科留学生利用大学里面的电脑建立,1991年他们认为需要有一份中文,1994年创办了中文的《华夏文摘》。当时互联网发展刚刚起步,而且在当时也没有有关华文的资讯能够提供给留学欧美的大陆留学生。因此,《华夏文摘》在留学生当中迅速提高了影响。
目前正在互联网上开展的中文媒体的实践,因为出发点、背景的不同具有非常多元的性格,正因为如此,互联网给华文媒体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唐人街网站跨越了物理的边界,使得根植于小范围华人网络多了一个向外拓展的渠道。星岛日报日报虽然很早设立了海外版,但是只是从香港面向海外各地单向传播的形式,确切说只有骨架没有形成网络。为了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摆脱港味过重的形象,互联网成为打造全球化传媒集团的有利工具。互联网上诞生成长存在的CND游离于任何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不仅仅起到载体的工具,既在互联网上创造出一种共同体文化,同时在这种文化当中成长。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