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投资额开始暴涨,显然,又一批雄心勃勃“体现新时代气息”的“首长政绩工程”、“地方时代工程”上马了。如果说40多年前刮的那一次浮夸风还带着某种幼稚的热情的话,那么目前的这次浮夸风则要脏得多
前些年,开发区在中国大热。我们并不反对开发区,在天津、苏州,都有相当成功的开发区,但我们反对各种名目的开发区泛滥成灾,国土资源部的统计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开发区3837家,规划面积达3.6万平方公里,超过了全国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但它们中的绝大部分或者杂草丛生,或者高科技开发用地上长出的是高档住宅区。
同样的,如今,“大都市区”、“某某经济区”、“某某跨区一体化”又成了地方政府和报纸上的宠儿。几乎每个大城市都声称,自己已经或将要发展出一个大都市区。随便举个最近的例子,9月14日的《楚天都市报》就说,按照新的《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武汉周边100公里、襄樊和宜昌周边各50公里,将建成“众星拱月”式的三大都市圈,并描绘了一幅美景:六成的湖北人住在城里,交通四通八达,生态环境和谐……
要真能如此,当然是百姓之福,地方之幸。但是且慢,我们看到过太多美丽的图景成了一纸空文,我们也看到过太多打着所谓“促进经济发展”、“为民办实事”、“事关全局、发展后劲和城市形象”等旗号的宏伟工程,耗费了大量税收和金钱后,最后变成了一堆豆腐渣。
我们真的能建成这么些个“大都市区”、“大经济区”吗?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中国确实形成了几个大都市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区,以广州、香港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区,或许还能勉强算上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大都市区。这些都市区的形成,也确实有助于带动和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但有效的区域战略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拍脑门崩出来的朝夕可为之事。大都市区化是工业化向纵深推进并与城市化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深化的趋势,美国是从19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后开始大都市区化的,到1990年,发展起了268个大都市区。但今日之中国,城市化只有30%多,且发展十分不均衡,东西差别、城乡差别不是在缓解,而是在扩大,却已有100多个大都市区跃然纸上。
事实上,跃然纸上的往往只是一个幌子。在纸下面,我们看到的是发展经济上的盲目性和跟风性。我们的记者发现,每到换届年,各地的投资额都暴涨。显然,这是又一批雄心勃勃“体现新时代气息”的“首长政绩工程”、“地方时代工程”上马了,报纸上往往激情澎湃地报道说,这个工程如何现代化,许诺将引来多少新的投资,将拉动当地GDP增长多少个百分点,最后还不忘形容这个工程的艰巨,比如拆除了多少没有发挥经济效益的旧项目。而如果再往前找5年前的报纸,那些个被拆除的旧项目又往往恰是当年大书特书过的“首长政绩工程”、“地方时代工程”、“赶超工程”。另一些同样耗费巨资的三拍工程(拍脑袋,拍胸脯,拍屁股)的项目,则早就成了废墟中的摆设。
国家总理温家宝近期就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发出警告:经济建设混乱、过热、失控状况,必须坚决有力果断地刹住、纠正,他指责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功利主义膨胀,把精力、资金竞相投入到各种名目、不切实际、不符国情、有违经济发展规律的赶超蓝图上。
就像各地开发区的资金近90%用在建筑、室内设施、购买轿车、兴建宾馆上,近75%的高科技开发区仅是一片建筑物一样,有资料显示,当前全国省市两级在兴建的展览中心、国际贸易中心有122个之多,被冠以“亚洲之最”、“世界之最”的场馆、大厦45个,预算资金高达2500亿元。还有汽车基地,目前绝大部分省市都把汽车当做支柱产业,去年投资957亿,今年头7个月已投资1070亿。然而在23个省市的125家整车厂中,产量在5万辆以上的仅25家。都说中国有成本优势,但在汽车这样一个领导们非常重视的产业里,同级数轿车生产成本,“村村点火”的中国比日本、韩国高28%—33%。
在振兴东北成为新的目标之后,东北各省相继出台了一揽子振兴规划和方案,无一例外地都把上项目摆在了首位,不少城市一下子就列出几十乃至上百个大项目,大干快上之势,咄咄逼人。除了要求国家不计成本投资外,一位官员还预计,在未来十年,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将带动境内外约5万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流入。
如果说40多年前刮的那一次浮夸风还带着某种幼稚的热情的话,那么目前的这次浮夸风则要脏得多。“为了政绩”这个原因已经算是比较干净的了,政府插手项目十分容易导致腐败,而且是系统腐败,前车之鉴,多得数不胜数。可为什么那些政府官员,明知问题存在,明知问题的严重性,却不以为然,还要继续浮夸、或默许这种浮夸发展下去呢?
一个由贤人组成的威权政府,或许可以保证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显然,对这种方式抱持久的信心是不明智的。(文 高昱)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