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超
龙头国企面向全球招聘高级管理人员,也许能带来职业经理人市场的连锁反应。
该需要职业选手了
甲A赛场上的“外援”已经司空见惯。但你能想像一个金发碧眼的家伙有一天会成为中国国有企业的“外援”吗?这至少已经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日前国资委发布消息,中国联通、中国铝业、中国通用技术公司、中外运、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节能投资公司等6家大型国有公司有7个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位面向全世界招聘。有关负责人指出,国资委目前正在组织招聘评审委员会,正式的招聘程序9月份就会启动。这些高级管理职位的薪酬要完全按照市场定价。7个职位侧重于企业资本运营方面。这位官员进一步强调,由国资委主管的大型企业的数目还将进一步减少,预计3年后将从目前的191家减少到100家左右。这100家企业一定要“做强做大”,具有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在维护国家的战略安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这些大型企业集团的“一号人物”仍然要由党和政府任命,但以总经理为首的执行层都要逐步引入职业管理者,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由党政干部管理企业的局面。
这无疑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积极变化。引入职业经理人,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这些企业公司治理水平的“试金石”。这些在市场上被证明具有高水平的“空降兵”会不会“水土不服”?他们能否很好地理解国有企业的战略地位和目标?是否能与现在的管理团队融合?能否获得和掌握充分的权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从目前看,招聘的职位主要负责与资本市场和资本运营相关的工作,应该比较恰当。一来像联通,铝业,中外运等都是海外上市公司,而在应对资本市场的复杂情况方面本地经理人从认识水平到经验都显得不足;二来这项工作相对超脱,进入角色相对比较容易。显然,这只是国有企业管理市场化的一个开始,后面的连锁反应显而易见:如果在一个公司的高级管理层中有人是按照市场定价的,有人不是,那么这个管理团队能够协调吗?从方向上看,当然应该全部实现市场定价。就像公务员的工资是社会工资水平的标杆一样,这些龙头企业引入职业化管理无疑有很强的标杆作用。这也将为国内经理人市场的进一步发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过去被认为是特殊行业的银行,市场化的步伐也在加快。前几天到招商银行,听说马蔚华行长还有一个头衔是“首席市场运营官”,说他每年必须要拜访100位大客户。开始还以为这是股份制银行的新做派,后来才得知各大银行的行长都有类似头衔。中国银行的一位分行行长说:“原来是想贷款的请我吃饭,现在是我围着客户转。”而市场化运营的下一步就是需要大量的职业选手。
联想到目前国内工商管理教育的火热(这种火热不仅在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还在于人才培养的更加专门化。比如,有金融方向的MBA之后,今年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清华又有了信息管理(CIO)方向的MBA)。看来,在职业经理人市场上呈现“供销两旺”的局面也许并不需要太多时间了。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