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零点1+1”这档“性节目”1993年在广州电台正式开播时,它当年所造成的冲击力不亚于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几吨重磅炸弹。当年,“性”和关于“性”的教育问题都是非常忌讳的话题。记者的好奇在于,为什么广州电台踩这个“雷区”,敢做第一只吃“螃蟹”的电台。如果说这是中国性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谁又是“变革者”?大众的性观念又得到怎样的“变革”?
记者还想知道,这个全国第一个以直播和热线电话的形式开播的性教育节目为什么能在八九年之后还有这么强有力的生命力?听众们到底想知道些什么?是些什么样的听众在打通热线电话?为什么全国各地的电台都竞相效仿,性节目对大众性观念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电台在另一个层面上讲,又要担负起一种社会责任。“性节目”现在在国内是遍地开花,真正有几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使得听众的性观念往正确的方向转变呢?
……>>
相关链接:性知识在夜空飘荡
性节目如何让性观念变革
|
广播电台:必须为了经济效益
|
|
近几年来,广播电台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重心已经或者正在从一度流行的"适应"听众转向"制造"听众、创建品牌和培育收听市场。各个电台为吸引听众,追求收听率,营造稳定的收听群,纷纷推陈出新,用尽心思。在广播节目的构思设置、设计制作上可谓五花八门、各出奇招。力求最大限度地把听众的注意力锁定在自己的频道,锁定在自己的节目。
性知识教育专题《零点1+1》节目从九三年开播至今,一直是广州地区收听率最高的节目之一,听众无数,是广州电台长盛不衰的名牌节目和品牌栏目,不但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因为它在公众中有着广泛的知名度,因而它的品牌效应以及由此创出的经济效益也相当的可观。
以为城市广播的热点,就是现在的人们普遍感到可以起到煽情作用的性,或是在需要用性,作为引诱来支撑现有的不景气广播局势,那就是使用这种方式来热炒,虽然这种做法有效,且提高了听众的收听率,但也因为这些性话题节目的大量存在,其实就已经让广播媒体的教化功能打了大大地折扣,而且在人们不能通过广播媒体得到健康和正常心态下的性爱生活的时候,性话题节目尽管迎合了一些人的兴趣,或是由此而带来了一定的广告效益,但是真正受到损害的依然是广播媒体本身。因为性话题节目往往格调低下,或是对你所热衷的有些所谓受欢迎的话题充满了低级趣味,甚至是有点属于性教唆的范围,那么再用什么收听率或是拥有再多的听众群来评价,其实也是一种负面的东西。
|
来自网络的竞争
|
|
相比于那个“性禁忌”的年代,现代媒体的开放和发展在经济、技术层面上首先就跨越了社会道德约束的栅栏,那种在深夜塞着耳机获取“知识”的广播优势已经逐步被书籍、杂志、网络、影牒等媒体形式蚕食。尤其是网络,它的信息量、画面传达效果、互动性、隐蔽性都超过广播,随着网络的普及,广播媒体中性话题--这个救星栏目,正在部分听众群(特别是青少年、大学生)中悄悄引退。即便我们还在为许多网络内容争论不休,但来自网络的竞争仍然是广播不可否认的,这可能是给正在红火的广播性话题的当头一棒,也是对广播媒体的落井下石。
另外,即便使广播性栏目固守住那些“非电脑”群体,但多年一成不变的节目内容也终究会因为乏味而被听众抛弃。
在多媒体竞争的时代,广播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寻找到自己的栏目定位是一个重新思考的问题。 |
 |
|
把握“情色”的底线
|
|
现在的都市广播,这样的性话题节目的已经不是一家,而是在一些省会城市几乎家家电台都有这样的夜间性话题的谈话节目,都在争夺听众。利益的驱逐和监管的乏力,很容易造成大有在露骨、色情的程度上正相出位的结果,就使得这种谈话节目已经不再是具有任何审美意义的功能,而是成为一种性行为的展示和解说了。这样的确是满足了所谓的满足听众要求,但是节目的品位却会因此而不具有健康向上的品位。性话题节目现在是已经炒到了发烫的地步,但审美的良知却有被渐渐淡忘或是丢弃的可能。
说实话,性话题在都市的夜晚是否需要?应该如何播出?或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看,性话题节目该以何种形式出现在广播媒体中?这些都不仅仅是广播媒体自身的事情,而是涉及到当代媒体在市场和资本时代应该如何为自己定位的问题,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用健康的作品鼓舞人,提升人们的精神品格和道德水平,以及对于目前泛滥成灾的情色话题该如何积极应对,或是如何办出既能适合都市夜间生活的节目,又能满足听众的需求并受到健康的教益,而不是用猎奇的方式来煽情和制造电子冲动显然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作为公共媒介的传播依然莎要有法度可循的。这对于我们的舆论思想界的更是提出了新的课题,而作为上层建筑的广播媒体是否就仅仅是因为商业性的运作,就一定让自己滑向低级趣味,或是成为对一些人的低级趣味心理的迎合。这些都反应了在当下娱乐时代媒体工作者的道德水准和文化品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