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1日聊天现场 左:搜狐编辑 右:《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编辑部副主任李雪梅
|
8月21日13:30,搜狐传媒“记者在线”第二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编辑部副主任李雪梅讲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与考古学。
·历史学博士李雪梅(4):地理杂志的市场运作 08/21 16:39 ·历史学博士李雪梅(3):地理杂志如何进行内容选择 08/21 16:28 ·历史学博士李雪梅(2):《中国国家地理》的办刊理念 08/21 16:22 ·历史学博士李雪梅(1):《中国国家地理》表达的地理概念 08/21 16:16
主持人:这次是我们搜狐记者在线第二期,搜狐记者在线上期说的是皇马专题,这次谈一个更加专业点的问题是关于地理。首先请李老师谈一下地理的概念,是否和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地理概念不太一样。
李雪梅:一般大家理解的地理都是比较局限,以为是中学课本里面跟历史或者其它学科并列的,但实际上我们讲的地理是大范围。本身地理里面分成历史地理、人文地理、旅游地理、经济地理,从分科可以看出,地理的范围上至天文下至考古方方面面内容广泛。
主持人:天文也算地理?
李雪梅:对。我们报道过考古、星相方面的内容。
主持人:请李老师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国家地理》这本杂志。
李雪梅:这本杂志有50年的历史,前身是《地理知识》。大概在1998年改版全彩印,2000年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到现在已经有51年的历史了。
主持人:50年来中国老百姓对科普特别对地理的认识有什么进步吗?
李雪梅:我们杂志的发行量每年以几万册的速度增长,尤其这两年,对公众影响比较大。通过我们这个杂志的发行量比较大,很多人能看到我们的杂志,可以看到我们杂志传播的一些关于地理的概念。
主持人:杂志在50多年的过程当中是否担负着给大家进行科普的教育作用?
李雪梅:对,给大家传播知识。
主持人:李博士正在负责中国国家地理基金的咨询和申请工作,是近期快批下来了吗?
李雪梅:从今年三月份开始起动,一直到六月份,等于四期杂志连续报道了中国国家地理资金启动。六至八月是中国国家地理受理阶段,八月底我们受理工作结束,现在已经收到了50多份基金申请表。如果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上我们的网站查询一下关于国家地理的消息。网址是www.cngeo.com.cn。
主持人:在50多份申请当中大概有些什么样的类型和项目?
李雪梅:野生珍惜动物考察占的比例比较多,相当一大部分是学术研究的,包括环保考察学术研究性的东西,更偏重于探险考察亲历的东西。学术研究稍微多一些,但我们本身的项目不是以学术研究为主,还是以科学考察向大家传播考察的理念为主。申请者对我们可能稍微有一点儿误解。
主持人:在西方国家可能因为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考古历史和地理长期以来是非常热门的行业,他们的一些运作模式上更多是以国家或者机构、私人的投资立项,有一些专业人士,考古学家或者有兴趣的爱好者去参与研究。在中国是什么样的情况?
李雪梅:中国考古由国家直接负责审批,任何个人和机关是没有资格从事考古挖掘,只有各个地方的考古研究所,国家正式成立的学术科研机构才有资格申请拿到考古挖掘证,中国限制非常严,而且跟文物保护法还有相关法规是配套的,不像国外自主性那么大。
主持人:除了考古以外,在国外有一些地理学家地理学者,他们申请到一笔钱,也许通过某一个私人富翁或者某一个非官方机构拿到钱之后去非洲或者去世界各地做项目的研究。在这方面中国一般不采取这种方式,更多是官方,李博士负责的中国国家地理基金是否可以说开创了这方面的尝试,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吗?
李雪梅:合作性的东西比较多,不会突破国家的一些限制。国家地理基金的内容是考古的方面基本没有,因为考古还是属于国家直接来控制的。关于自然探险方面,野生动物还有植物的保护,这些方面占有的比例稍微大一些。我们也希望国家地理基金能资助一些开创性的工作,还是以国家政策为准,不会突破政策限制。
主持人:您是学历史学的博士,您当初是怎么决定报考这个专业呢?
李雪梅:我本身一直对历史考古比较感兴趣,当时大学报考第一志愿我报的是考古学,家里面不同意,后来考古学没有学成。在大学毕业以后一直还是喜欢历史考古的东西,后来对收藏比较感兴趣,因为收藏跟古物打交道,跟考古相对近一些。后来一直希望能上考古方面的研究生、博士生,本科没有这方面的经历,所以这个愿望没有实现。现在很幸运在《国家地理》负责“考古新发现”这个栏目,有一些机会接触到一些考古学家,甚至到考古现场,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考古学者他没有去的地方,可能我有机会去,因为我们作为记者很多时候能亲临前线,没有考古专门研究某一个领域的限制,我们的自由性更大一些。我们的考古栏目在全国媒体当中是做得比较出色,全国很多考古研究所包括博物馆都有我们的杂志,他们也非常关注我们的考古新发现上面的报道。现在每年都要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我们每次报道的题目是十大考古发现在我们的栏目当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主持人:作为一个女性,从事像历史考古这样带有一些未知因素或者带有开创性的职业,您感触中有什么优势或者劣势?
李雪梅:跟性别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有兴趣,爱好这个专业都可以有所发挥或者取得应有的成绩。
主持人:很多年轻人对考古历史很有兴趣,您对他们有什么忠告吗?
李雪梅:考古、历史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学术视野或者思维视野,对自己从事其它的研究或者行业都会有一定的积累作用。
网友:什么叫博物学?
李雪梅:博物学可以说它是很多学科的前身,这可能是在欧洲最先兴起来的。当时像大而问就是一个博物学家,现在的知识分得越来越细,成为博物学家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在二三百年以前,当时很多著名学者本身是博物学家。后来考古学、地质学实际都是从博物学里面分支出来的。博物学应当说是无所不包的。博士这个词本身的含义像博物学家的理解,但现在博士成为一种学位的理解,跟博物学家没有关系。我们少年版取名叫《博物》就是要重新解释博物的概念,要使青少年像传统欧洲学者一样,对各方面的学科都很感兴趣。在明代的时候,博物的概念也是用得非常广。当时很著名的书叫《博物要览》、《博物志》也是汇集所能知道的植物、动物、稀奇古怪的东西全都包括在里面,按现在理解是一个咱家,但是又比较精深的一种人。
主持人:在西方这是一个很热的学科,很多人有很好的大学,有很好的研究人员,他们拿到项目资金比较雄厚。在中国为什么这个学科一直不是特别热门?
李雪梅:历史可能不会热起来,历史是坐冷板凳的一个学科。但是作为地理学,现在在学校里面的招生不一定很好,但是这可能是人们对它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我们杂志属于中科院地理所,地理所的研究人员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他们的课题经费比较充足,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国家的重视。
主持人:以前专家介绍过,在西方历史、地理学科是贵族学科,一年可能只出几篇或者很少的论文,但是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研究,成本也是很高的,到世界各地翻博览全书。在中国有没有可能当经济发展之后,或者科研体制慢慢有一些改进之后,我们的研究人员不再担心科研经费和生活问题。
李雪梅:这跟整个国力相匹配,只有国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这样的项目,搞研究的人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日本现在搞历史学、考古学研究的人,生活还是比较优越的,可以专心投入于自己的研究中。
主持人:有些专家提到,在中国研究人员几个月做一个项目没有明显进展的时候,可能不会像西方同行那样无忧。我们现阶段可能是一个商业社会,或者更关注于实力的社会心态,导致我们不太愿意把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这个领域,这个领域是很重要的。
李雪梅:属于基础性研究,其它东西不是在这个基础性研究之上做的。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