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假新闻不仅在中国,不仅在今天才有。假新闻的历史是伴着新闻就产生了。
上个世纪80年代,老牌的资本主义报纸《华尔街日报》曾有个“道听途说”(heard on the street)的栏目,专门发布一些消息来源不明或者不能透露的小道消息。这个栏目很受欢迎,并且对市场的影响也很大。1987年,《华尔街日报》主持该栏目的记者与市场投机者相勾结,事先泄露即将发表的内容以牟取利益,后被揭发出来,成为当年一大新闻丑闻;同是80年代,德国第一周刊《明镜》周刊刊登独家购得的“希特勒日记”,一时声名大噪,后来却被证明该日记实属伪造;也是在那个年代,《华盛顿邮报》女记者珍尼特·库克以杜撰的八岁吸毒小女孩吉米的故事骗得普利策奖……
有人评论说,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以IT技术为核心的新传播革命的发展,世界进入了新闻的光辉岁月。的确,瞧瞧那些被手提电脑、数字照相机、卫星传输系统、互联网“武装到牙齿”的新闻战士们,我们无不感叹,历史上何曾有过如此风光无比的新闻报道方式!但我需要强调的是,这同时也是新闻业的阴暗岁月。随着商业主义对新闻业的强大入侵,新闻业正日益进入一个热衷于“制造新闻”、“制造廉价谈资”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传统的新闻理念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颠覆。 |
|
事实上,令人困惑的绝不仅仅于此。由于相当一个时期以来,新闻业愈益强调的商业化因素,已经在不断地动摇着新闻业原有的职业取向,已经使众多的新闻媒体在庸俗化和绝对满足受众的低级需要的路上走得过于遥远,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怀疑。
相关链接:当新闻成为丑闻:透视《纽约时报》造假
|
|
既然我们已经承认,在市场的环境下新闻无非是报纸电视生产的商品,那么这些商品要摆上市场,和同行竞争,靠的有是什么?
有人说“新闻是连文盲都要看的,当然不能过于阳春白雪”;“可读性的高低决定着新闻媒体的生死存亡,不能让大多数读者观众开心,就意味着新闻媒体要关门”;“读者观众劳累一天,新闻媒体就是为了休闲解闷的,不是为了跟着你思考的”……这些振振有词的说法常常让张口结舌自惭迂腐。追求新闻叙述的故事化,讲究文字的优美性,这已经成为“专业写作水平过硬、对新闻事件的捕捉能力较强”的基本要件。甚至连《华尔街日报》前主编罗伯特·巴特里都悲观的认为“崇尚客观性的新闻业正在死去”。
然而,恰恰是这些制造假新闻的人和悲观的人忽略了他们的上帝——读者。读者阅读社论和专栏,是为了获得一种高级脑力娱乐,或者为了从一个知名人士那里获得对自己的观点的肯定,没有人会为那些不负责任两千字以内的预言伤脑筋。从这个角度上看,新闻媒体仍然可以挂着自己“客观公正”的标牌,因为在一个健康的竞争环境中,“读者自有公断”。
新一轮的媒体竞争才刚刚开始,在这次竞争中,新闻的核心价值仍然是真实。那些喊”狼来了”的媒体,会吃下自己酿下的苦果。 |
《新闻记者》每年都评选当年的十大假新闻
2002年十大假新闻
|
·女记者与“狼”共穴61天
·诗人汪国真卖字求生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拟改名
·微波炉是恐怖杀手
·央视全面封杀米卢广告
·意韩赛主裁判惨死于乱枪
·地球生命只剩50年
·宋祖英要揭央视“老底”
·刘晓庆在狱中有空调有淋浴
·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怀孕 |
|
相比于2002年,今年的假新闻肯定更能另人瞠目。 |
|
|
|
|
《纽约时报》出个造假记者是“大新闻”,但“假新闻”在中国也不算少。但《纽约时报》的假新闻事件却让中国的新闻人找回了点面子,有人在媒体嚷嚷:你看,你看,《纽约时报》也出假新闻啦!作为一家拥有152年历史、在全世界新闻界享有盛誉的名牌报纸,竟出了一个新闻“造假王”,实在令人吃惊和失望。但事发后,《纽约时报》一系列的动作,却也让人钦佩和感慨。
《纽约时报》不但对被举报的事件认真调查,而且顺藤摸瓜,一下子查出了36篇假新闻,并把它们全部公之于众。试想,对于这样的“奇耻大辱”,在造假的记者已主动辞职的情况下,如果《纽约时报》“为了维护报社的声誉”,或拒不承认和调查别人的举报和指责,或仅仅调查被举报的几篇新闻,或不公布尚未败露的假新闻……不也可以应付过去吗?但它偏偏选择了“底朝天”的方式———《纽约时报》这种“自曝大丑”的勇气,值得中国媒体借鉴。
|
肖余恨: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杜绝失实新闻的出现,我认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培养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精神,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精神,另一方面需要加大社会对新闻媒体的监督力度,此外,更重要的方面则是从制度层面入手,制定一些奖惩机制……[详细] |
相关链接:羊城晚报新闻时评:看纽约时报处理假新闻
在美伊战争中捏造假新闻的英国记者死于家中
|
·“是不是院士很重要吗?”比假新闻更可怕的新闻观念 |
|
|
歹徒在大白天当众用砖砸死老科学家这件事,并不因为死者身份的确认而改变其恶劣性质。警方必须继续全力缉凶,以维持法治,告慰死者。但媒体记者假借警方之言,将遇难者言之凿凿地说成「中科院院士」,还为其加上「神五」功臣的头衔,这样做,新闻倒是够轰动了,客观上却将一起一般的凶杀案,抹上了一层「政府视院士和『神五』功臣的安全如无物,严重失职」的色彩。这样的新闻炒作,除了通过抹黑政府的手段去进行新闻竞争以外,其他也想不出有何实际意义了。
人生来平等,生命都是同样珍贵的,不论他有着什麽头衔。新闻将莫须有的头衔胡乱加到遇难者的身上,本身也表达了一种人为地为生命「标价」的封建观念。周鼎新虽然不是院士,但作为一个人,他的生命与其他人的生命一样,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他的遇害,同样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对歹徒的痛恨;他在遇到歹徒时,不顾自己年迈,毅然奋起搏斗,依然得到人们的崇敬。相信海南警方绝不会因为他不是院士,就放松缉凶的力度。倒是媒体应该在检讨报道失实的同时,思考一下制造耸人听闻效果的初衷,以求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忠於职业道德和操守的媒体,一个视事实为神圣的新闻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