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呈现“3+6”模式
文/本刊记者 顾冰
“大量的研究机构曾表示,入世后中国的汽车业会受到很大冲击,但现在看来这个预测是完全错误的,”上海汽车(600104)总经理赵凤高在“上市公司CEO论坛”上表示。
赵凤高完全有理由这么说,在加入世贸的第一年(2002年)上海汽车的营收成长28.6%,利润同比增长37.2%,而2003年上海汽车的成绩更为靓丽,光上半年的利润就已接近去年全年的利润。
赚得盆满钵满的并不止上汽一家,一汽、东风乃至广汽都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加入世贸后,外资非但没有对中国汽车业造成冲击,反而让汽车业驶上了风光无限的快车道。
同样在2002年,通用、大众及福特汽车的产销量非但没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见表1),在全球汽车业一片惨淡中,中国市场成了那片“沙漠中惟一的绿洲”。今年上半年,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在全球的汽车销量同比下降了4.2%,而中国的汽车销量竟突破200万辆,增长了31.99%,其中轿车市场的增长率达到惊人的82.44%(见下页表2),汽车企业纷纷为生产能力不足而扼腕叹息。
在这种情况下,外资纷纷加大了对中国的投资力度,通用汽车(中国)的CEO墨菲就曾表示:“中国已经成为通用最重要的海外市场,2002年通用在中国汽车销量增长325%。”专家估计,由于中国与全球市场的巨大反差,以及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让各大汽车巨头都在中国“孤注一掷”,谁放弃投资,就等于将中国市场让给对手。
“10年后,通用(中国)或将成为中国第一大汽车集团,大众(中国)是第二大汽车集团,第三个会是丰田(中国)。”一位业内人士曾这么向记者预测。而随着外资对中国汽车市场不断加大投入,并开始谋求对合资公司的控股权,外资已毫不掩饰他们的“野心”。
上海通用表示将增资20亿人民币,蓄谋在上海生产凯迪拉克等顶级车型:大众则宣布增资60亿欧元,将中国区产能扩大一倍;丰田“花落”广州,可能将在国内生产“佳美”车型;日产与东风合资成立中国汽车业规模最大的合作项目——“新东风”,170亿人民币创下中国汽车业合资金额之最;本田则和广汽、东风合资成立本田汽车(中国),成为汽车领域首家由外方控股的公司。
“3+X”格局和“6+3”模式
众所周知,目前国际汽车市场奉行的是“6+3”格局,“6”即指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丰田、大众、雷诺-日产等6家巨型跨国公司,“3”则指相对独立的本田、标致-雪铁龙和宝马3家公司,这9家公司的汽车年产销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约为92%。
而与国际“6+3”格局相对应的是中国“3+X”模式,“3”指的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一汽、上汽和东风集团,而“X”指广州本田、北京现代、长安福特、南京菲亚特、沈阳华晨,及东南汽车、安徽奇瑞、浙江吉利等“地方豪强”。
但若鸟瞰中国汽车市场,不难发现中国汽车业在与外资合作18年后,竞争布局已和国际“6+3”格局无异,“3+X”的背后正是“6+3”。在中国轿车生产领域,“6+3”系统企业在华的合资合作企业已控制了中国95%以上的轿车市场,目前仅有浙江吉利等个别企业没有“6+3”系统的背景。而若分析模仿的车型及主要部件,目前火爆的中国的汽车业在某种程度上还是“6+3”的“模仿秀”。
据最新公布的2003年1~7月轿车产销情况分析(下页图1),销量居前10位的车型,除了第10位价格略低的奇瑞汽车外,全部是中外合资公司的产物,而国际“六大”提供的车型更是占据了8项指标,此外国内“三大”汽车公司生产的车型在前10位中也创造了十居其九的佳绩。
所以不妨把中国的汽车特别是轿车业格局,重新归纳为“另类”的“3+6模式”,即中国三大汽车集团及国际六大汽车集团间的合资模式。1985年,以戴克和北汽集团合资成立的北京吉普为标志,拉开了我国汽车工业引进外资的序幕,而经过18年的演绎,“3+6模式”变得日益“乱花迷人眼”。
通用汽车选择了“3”中的上汽及“X”中的华晨作为合作方,并成立了上海通用及金杯通用两家合资公司;福特汽车则选了“X”中的长安及江铃汽车进行合作;戴克则将“X”中的北京吉普、亚星客车作为合作方;而“3”中的一汽目前是丰田的惟一合作伙伴;大众则将“3”中的上汽、一汽一举纳入麾下,并凭借桑塔纳、奥迪两款车型风靡中国;而雷诺-日产系则和“3”中的东风合作,并增持“X”中的郑州日产汽车公司的股份。
在这种格局中,中资固然以与国际“六大”汽车集团合资为荣;而外资也同样把中国“三大”汽车集团看成冲击中国市场的“得力助手”。所以,不妨把广汽“抢”到丰田的“绣球”,本田与东风间的全面合作,理解为广汽、本田向中国固有的“3+6”格局发出的挑战。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由于我国相关政策规定,一家外国汽车企业在中国最多只能拥有两个合作伙伴。在诸多外资汽车巨头中,德国大众率先用足了政策,先是与上汽合作生产桑塔纳、帕萨特,而后又将奥迪、宝来等车型给了一汽。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抛开中国现行汽车产业政策不谈,跨国公司在华寻找第二家合作伙伴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一方面,谁都知道“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另外跨国公司要想迅速扩充实力,扩建一个已有的地盘总赶不上抢占一个新地盘更快。
大众凭借和一汽、上汽间的合作,使桑塔纳、奥迪迅速风靡全国。在大众成功模式的感召下,通用、福特和丰田等诸多汽车巨头也相继“好女二嫁”。而在德国大众发明一手托两家,让中国人饱尝了“兄弟阋墙”的滋味后,上汽也终于“以其人之道”,建立了上海通用,使中国人在合资中的地位有所改观。而后一汽与东风又将这一经验发扬光大,“3+6”格局也由此变得空前错综复杂。
为了充分运用好这两个“筹码”,保障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和充分的话语权,对跨国公司来说,选择第二个合作伙伴的难度丝毫不亚于第一个合作伙伴,而合作伙伴的存在对跨国公司开拓市场也大有帮助。
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丰田也捡到了个“大钱包”。丰田原有的两家合作伙伴——天津汽车和四川旅行车制造厂相继被一汽集团收购,丰田的合作伙伴也由此变成了中国“三大”中的一汽。通过和一汽间的合作,丰田车在中国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大大提高。此外还凭空又多了张“准生证”,而丰田若要达到“夺取中国市场10%”的目标,多一张“准生证”是至关重要的。
在得到东风、广汽等诸多追求者的青睐后,这时的丰田就颇有些“稳坐钓鱼台”的感觉了。对丰田来说,合作伙伴并不难找,在众多追求者中,丰田有的是选择空间。目前来看,广汽在诸多追求者中只是跑在了最前面,但日前传出的一汽要求参股30%的消息,无疑是“广丰恋”最大的变数。
在中国汽车市场一片火热中,好女纷纷加快了“二嫁”的过程。目前本田把东风作为继广汽之后的第二个合作伙伴,而戴-克旗下的奔驰则看来是在一汽、北汽乃至东南汽车间的选择上“迷花了眼”。
中资汽车如何自处?
“在合资中,中国汽车决不能丢掉自己的控股权”,赵凤高表示上汽和外资的合作条件,就是中方一定要控股。赵凤高举例说,年内上汽将完成一项涉及到三国四方的汽车空调系统重组,上汽将是合资公司中的第一大股东。“虽然我们的外资伙伴名气比我们大得多,但我们仍是控股方。”赵凤高说这话的时候有着极大的自信。
的确,上汽集团经过18年的努力,实力已今非昔比,今年上半年上汽的利润就达82.31亿元,此外一汽、东风的利润也分别达到34.23亿元、33.02亿元,赢利能力不容低估。但从产业规模看,我们的“三大”汽车集团与国际巨头相比,仍有着巨大的差距,上汽去年的营收就只有通用汽车的1/12(见表3)。
众所周知,汽车工业是一个规模效益十分显著的产业。目前,国际上公认单个车型的最佳经济规模为60~100万辆,整家集团的经济规模为400~600万辆。而如今中国最大的汽车企业上汽集团的生产规模还远未达到100万辆,单个车型更是在20万辆以下,离国际标准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此外,在某种程度上,与外资的精诚合作固然成就了中国汽车业的辉煌,但在中国汽车业一片火热中,仍出现了一些隐忧。
巨大的技术差距曾是中国汽车业最为迫切的待解难题,为了获得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中国采取“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以中国诱人的汽车消费市场吸引外资进入,建立合资企业,当时为了保证控制权,规定外资只有50%股权的上限。如今在众多合资企业中,除了专事出口的本田汽车(中国)外,无不奉行了中外资各占50%股权的方式,虽然在股权上中方利益得到了保护,但资本上的控股权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吗?
最大的问题是品牌,在与外资的合作中,中方几乎失去了品牌的主导权。东风汽车的总经理苗圩曾再三强调,在合资过程中,中国的汽车决不能丢掉自己的品牌。但在东风与日产的合作中,轿车就以日产为品牌,东风今后只能在商用车这块“一亩三分地”上深耕自己的品牌了。
其实中方失去品牌的控制权也是不得已,企业在品牌的选择上很多时候只能屈从于市场。企业的目的是让产品得到市场认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在如今的汽车市场,洋品牌就是比“土品牌”有吸引力。别克的雄起,红旗的不振就不用说了,就连合资品牌如今也有陨落的趋势。日前有传闻说,一汽准备在“威姿”上把一汽的“蝴蝶标”换成丰田“牛头标”。其目的自然是为了增加威姿的销量。某汽车经销商就估计,若威姿采用丰田标,销售起码要比现在好三成。
去年,东风汽车也放弃了精心打造近3年的“风神”品牌,在新推出来的新蓝鸟和SUNNY轿车上,以及特约销售维修店内都换上了“NISSAN”(日产)标识。此外在雪铁龙、君威和凯越等新款车型上,本土品牌的标识都不声不响地被抹掉了。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认为,跨国公司下一步战略将是争取在华合资企业可以控股或独资,同时实施品牌战略,突出国外大品牌,统一品牌宣传,摘掉中国的副品牌。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