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不需要假想敌,这只是一种巧合。”《京华时报》的罗总经理告诉笔者,“在《京华时报》沉寂了一年之后,用促销手段回馈读者、重新引起大家的注意,可以让本报以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
昨日早晨,全国首例得到国家主管部门正式批准而创办的跨地区报纸悄然登陆北京报摊。据介绍,《新京报》由《南方都市报》和《光明日报》共同创办,而《南方都市报》的市场化运作已经成功进行了十几年,拥有丰富的经营都市报的经验和较高水平人才。
同样是昨天早晨,《京华时报》推出了大规模的“冬日送”活动:在50多个城铁、地铁站以及100多个地面零售设点促销,随每份报纸派送一支圆珠笔;从今天开始,报社给每位销售时报的零售摊主赠送生日礼物,等等。
尽管罗总经理否认《京华时报》此举针对的是《新京报》,但业界人士更倾向于认为,对于这个北上抢自己饭碗的不速之客,《京华时报》又开始故伎重施,企图用创刊时随报纸送小礼品的做法“温暖”读者。
下午4点,笔者在东直门城铁站的报摊看到了《新京报》。该报在一堆报纸中色彩与图片都不显眼,旁边也没有任何宣传材料或者张贴。在这个零售点,《新京报》的销量不太理想,50份有近一半还没有卖出。在地铁外的零售点,这种情况并没有太大差异。“宣传不够,再说也太贵了。”一位市民说。
北京市地铁运营总公司第三产业办公室的段经理介绍,今天早晨,一共2000份《新京报》摆上了地铁报摊。截至中午,复兴门地铁站共售出100份。“反应并不是非常热烈,但这个结果比我们预料的要好。”段经理表示,“作为一份新报纸,《新京报》发行前对普通市民的宣传推介工作做得不够,所以普通市民很难一下子注意到这份报纸。发行中当然还是传统的都市报遥遥领先,尤其是今天进行促销活动的《京华时报》,中午的销量就达到了1.5万份,而在平时销量也能稳定于八九千份。”《新京报》上市前就宣称,自己是“北京人的新选择、负责报道一切、规模大、定价高、覆盖广”。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则认为,“完全照搬《南方都市报》的经验在北京实施,希望达到绝对胜算是不可能的,因为北京的政治、文化心理和南方有很大区别。”喻国明还预测:“他们的赢利周期会拉长,不会像他们报社某些领导所预测的那样在一年内达到零售量最大,一年后见到赢利。”
喻国明认为,《新京报》的加入,“受到冲击最大的可能会是《北京晨报》,晨报很多想法比较超前,但是操作稍显滞后。其次是《京华时报》,它现在的冲劲差了,今年以来没有明显的动作,还没有《信报》在市场上表现得那么活跃”。
而面对现在真正来到眼前的《新京报》,除了《京华时报》今天有些举动,京城其他同行多持谨慎的观望态度。
《北京娱乐信报》发行部表示:“《新京报》的进入肯定会对我们的市场造成影响,但是影响不会来得那么快那么明显,我们会密切关注,根据情况随时采取应对措施。”《北京晨报》的投递中心相关人员认为,《新京报》对他们的冲击并不会太大。“首先读者有一个缓慢认知的过程;其次《新京报》与《京华时报》、《信报》才属于同类报纸,都是小晚报,而《晨报》是大晚报,所以今年暂时不会有太大影响,只是零售会受一定损失”。(作者:毛颖颖 何珊珊)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