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中 1954年生于青岛市。1990年初开始进行老青岛的拍摄,1995年进入系统拍摄。2002年,在青岛举办《老街留痕》摄影作品展览。2000年,在青岛举办《崂山大院:一道消失的风景》摄影作品展览。曾出版《时代映像》、《青岛表情》、《家住青岛》。
你会用哪三个形容词定位你的青岛?
小家碧玉,休闲,灵秀。
你对青岛的爱与恨如何?
爱:在这座胶东的海滨城市生活了近50年,对她的依恋和偏爱是天然的:崂山东望、碧海环陈、红瓦绿树、靓女如云。梁实秋先生曾夸赞青岛“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是全国“最干净的城市”(梁实秋《忆青岛》)。有了这样的心理,我自然也人云亦云地将身边的这座城市认定为天下名城了。
恨:自然环境使然,青岛人有一种浪漫的闲散,容易自我满足,做事欠缺韧性,很有灵气但不够大气,模仿力强但独创性稍缺,目前还没有把青岛自身的潜力全部发挥到应有的水平,只要能克服这些,可以期望更好。
城市为你的拍摄带来了哪些灵感与新的思考?
自己的拍摄没有因为城市而有所特别。做了一个普通市民和摄影师份内应该做的。会继续拍摄青岛的新城,青岛的新面貌。
你觉得城市里最有吸引力和最有价值的题材与场景是什么?
希莱尔·贝洛克在谈到老街时说,老街“堆积着人类各种各样的经历,它是一面活生生的镜子,反映着人类的成功与失败、辉煌与憧憬”。而青岛的这些老街、老屋、老院落和生活在这里的老人们,不正是青岛成长最直接的见证?今天,他们依然在用他们那昏花的老眼看着孙儿辈的少男少女们染着五颜六色的头发、穿着奇形怪状的衣服从日新月异的青岛街头昂然而过……
可是,随着都市现代化的进程,这里的老人,以及他们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街、老楼正在一天天地消失。面对它们,我有一种敝帚自珍样的痛惜感。我拍下它们,为的是让以后那些像我这样热爱青岛、想了解青岛的人能找到一些有关这座城市的形象线索,当然我还有个不大不小的奢望:几百年、几千年之后,我所拍摄的这些东西,也许也能沉淀成青岛厚重历史的“沧海一粟”,为这座城市作一丁点儿见证,也算是我献给她的一点挚情。
我镜头下的人们在一天天老去,他们留下的青岛却一天天年轻起来。人们在声声叹息中看着那些老街、老屋逐渐消失,却从不拒绝住进窗明几净的现代化高楼大厦。在这种剧烈的变迁和矛盾的心理中,我品味青岛、拍摄青岛。也许通过拍老青岛,我会真正地认识青岛,也进一步认识我、我们之于我们的生存环境的关系。
你拍摄城市时设定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观察视角?你如何看待你的拍摄视角里体现的城市变化?
对即将消逝的跟普通市民生活最相关的东西有一种留恋,所以用照片为曾经存在佐证。那种消逝是值得纪录的,青岛的底蕴青岛的历史就在其中。我更关心的还是我所面对的老青岛人的生活状态,正因为有了这些真实的人,才有了真正的青岛。这种变化是势不可挡的,正在创造一个新的青岛,旧的东西已经结晶成型了,现在可以把握它。新的东西正在酝酿中。青岛应该用合适的举措留存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你理想中的城市是什么样子?
简单的说,城市面积不大,建筑不多,楼高不超过5层,人口不多,但素质高,公用设施齐全。有历史文化底蕴。其实,青岛就不错,依山傍海,自然条件极好,如果再具备以上条件,那就是我理想中的城市。(采访/张秋娟)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