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林 1942年10月生。90年代以来开始拍摄昆明。1989年,在台北、高雄举办《云南行脚》影展。1993年,出版摄影集《云南山里人》。1996年在休斯顿,1997年在纽约、赫尔腾举办《云南山里人》影展。
你会用哪三个形容词定位你的昆明?
温情的(昔日春城),陌生的(现代都市),越来越没有地域特点的。
你对昆明的爱与恨如何?
爱:记得我第一次从故乡滇东北昭通古城来昆明时,是1960年。在大观河坐船途经大观楼直通滇池。摇桨人是身穿浅蓝布衣、头顶蓝帕的昆明方言极重的渔妇。沿河两岸垂柳掩影,河水清澈透明,小木船在垂柳、水草、游鱼间穿行。这是一条原生态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大观河。
恨:到了80年代,大观河成了臭水河。昔日的大观河(滇池)只能成为老昆明人梦中的美好回忆。代表昆明传统历史文化及独特人文景观的老街从1995年开始拆迁,到1998年全部在昆明消失。数以万计的居民纷纷被安置在昆明城外周边的郊区或城郊结合部的“洋房”里。从1999年起,拆毁的老街区忽然之间高楼大厦林立。昔日的温情昆明一去不复返了,老昆明人传统古朴的民风扭转永远消失了,在这里生活30多年的我,现在突然有找不到回家的感觉。咋一看,这儿仿佛是美国的某个城市,也仿佛是中国许许多多没有地域特点的现代都市。
城市为你的拍摄带来了哪些灵感与新的思考?
昆明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常常让我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发现。历史与现实,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等形态,经常不断地在现实生活中自然出现。我从不干预拍摄对象,在他们流动变幻的生活场景中,将有意味的发现凝固在取景框内。这就是我拍照的过程。这些发现中,常常出现怪异的、非理性的、甚至梦幻般的场景,触发我的拍摄灵感。我将这类场景称为超现实场景。这是我目前最感兴趣、最具兴奋点的拍摄发现。所以,这组照片命题为“现实与超现实的昆明”。
另外,城市里普通人日常的生活状态,往往具有时代最真实、最本质的特征。用照相机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他们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能真实地折射出这个城市社会发展的人文面貌,为社会、为历史留下宝贵的影像。
你觉得城市里最有吸引力和最有价值的题材与场景是什么?
是这个城市里芸芸众生的工作、生活、居住、生存状态及人文状态。有人文状态的场景我最感兴趣。对于没有人但有艺术意味的人文风景我也十分喜欢。
你拍摄城市时设定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观察视角?你如何看待你的拍摄视角里体现的城市变化?
我不是一个纪录摄影师。我是以一个艺术家的个性眼光观察生活,有我强烈的主观个人色彩。除了尊重我发现的客观场景的真实外,我往往抓取极为特别的现实人和物的状态。因为我发现,艺术的表现往往越避开普遍性的东西,越能抓住本质,越能引发丰富的联想和思考,越能表达我对人生现实的看法。
我很少去对着城市的高楼大厦或古老的居民拍摄,这种简单机构的记录我没有兴趣。我始终对城市里的人的各种状态(哪怕是非常态的东西)感兴趣,特别是形形色色的人与城市环境的某种关系。
你理想中的城市是什么样子?
一个有浓厚传统历史文化色彩、有个性、有根的现代化大都市。(采访/何树青)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