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树 1954年生于北京。70年代末开始拍摄北京,至今20余年。1999年出版《摄影美学》、《象征摄影》。2000年6月出版《手感》。
你会用哪三个形容词定位你的北京?
发展的,嘈杂的,越来越雷同的。
你对北京的爱与恨如何?
爱:喜欢北京安详宁静的时刻,秋天空旷的广场,清脆的鸽哨,幽寂的胡同,从楼群之间射入的阳光。
恨:不喜欢拥挤喧闹的人流和车流,夜间浮华的霓虹等。不喜欢工业化带来的雷同,城市个性化的东西遭到损害,老北京的味道越来越淡。
城市为你的拍摄带来了哪些灵感与新的思考?
思考多于灵感。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消费的中心,是一种文明。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人口密度过大,嘈杂拥挤,公共设施相对缺乏,自然资源枯竭,犯罪瘟疫等,城市有限的承载力不堪重负。
你觉得城市里最有吸引力和最有价值的题材与场景是什么?
北京作为一个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她的历史文化遗迹最有价值,比如皇家园林,胡同民居,四合院,名人故居等。这些东西在迅速地消逝,工业化进程消灭了城市的个性差异,带来了雷同。北京人越来越成为北京历史文化被动的观光客。这种东西最值得纪录,但我关注的不是静态,而是以此为背景,老北京普通市民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是以人为主的。
你拍摄城市时设定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观察视角?你如何看待你的拍摄视角里体现的城市变化?
一种平民化的视角,反映底层老百姓的生活。近年来北京的变化巨大,这种城市化的进程是不可阻挡的,但从个人感情上来说,我一直是都市的异乡人,一直对老北京的宁静安详温厚淳朴保持一种留恋。
你理想中的城市是什么样子?
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一条穿越城市的河流,可以在散步时候激发深邃的思考和灵感。城市周围有天然的森林屏障,附近有天然的港湾,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浓厚的人文气息,有很大的包容性。(采访/张秋娟)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