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庆辉 出生于1965年。1990年开始拍摄台北。1989年,于台北市爵士艺廊举办《影像札记》摄影展,并出版《影像札记》一书。1989年,参加《老台北人——台湾历史影像系列》联展。1995年,参加《台湾现代摄影家联展》。1997年出版《女人台北》。1999年出版《认真台北人》。
你会用哪三个形容词定位你的台北?
错乱,宁静,优雅。
一边在保存,一边在不断摧毁,新旧并存,非常对立的东西共生,错乱荒谬;一方面压力大,拥挤嘈杂,一方面还有城市公园等给人喘息,夜间或者春节时候非常宁静。
你对台北的爱与恨如何?
爱:工作在城市,爱它便捷的资讯、服务以及活力;喜欢过年时候, 城市人空,休闲宁静。
恨:恨其嘈杂拥挤、交通混乱和人们高度的精神紧张、人和人的冷漠。于是住在郊区,逃离城市以获得喘息。
城市为你的拍摄带来了哪些灵感与新的思考?
城市不能只注重追求物质的发展,不能只注重量的成长,还要适合人居,让人安宁,财富的堆积和城市环境的建设不同步。城市人不要劳碌打拼到不懂得生活。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教育不注重人格的培养。
你觉得城市里最有吸引力和最有价值的题材与场景是什么?
城市那种错杂失序的美感,一种奇特的丑,不协调,比如如同面条般密集的电线,橱窗看板,污浊的排水沟,如同监狱般的铁窗。人们可以借此审视自己的生活环境,唤起自己的责任。人和城市之间的互动,发生的种种有趣味的故事。人作为演员在城市的舞台上演出。
最熟悉的东西往往最被忽略,此前的拍摄与城市无涉,可能是下一个将要拍摄的题材,用彩色拍。
你拍摄城市时设定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观察视角?你如何看待你的拍摄视角里体现的城市变化?
随意的纪录,有感觉挑动了神经线的事物。没有刻意的角度和设定的主题。相当于一种摄影日记,街头摄影。自己生活范围内的发现和纪录,算是一种偷窥的视角,以后可以回想起来某些生活的痕迹。城市时刻在变化,如同植物不停地生长。没有人能真正完全地了解一个城市。台北近年变化最大的不是硬体,是软体,政治束缚解除后文化的解放。
你理想中的城市是什么样子?
有故事有传奇,有趣味,好玩,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傲人,有自己的独特的传统。找到自己的特点。创造出自己耀眼吸引力的神话。有自己的名片。(采访/张秋娟)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