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言人不是人,而是一种制度。”———这是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所有学员都必须熟悉的一个概念。从11月3日开始,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第二期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在北京开课。来自全国省一级政府的77名发言人或新闻官员,接受为期一周的培训。这是继9月22日到27日为中央各部委新闻发言人举办培训班后,国务院新闻办加大新闻发言人制度推广力度的又一举措。随着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中国的对外信息发布也越来越频繁和受到关注。普通百姓可以通过媒体,看到国内外新闻发言人在前台解释政策、回答各种问题。孔泉、章启月等人的名字在百姓中也越来越耳熟能详。不过他们站在新闻发布台前,发表的并不是他们个人的思想,而是代表政府的立场。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发言人更多体现的是政府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 新闻发言人制度在西方十分普遍 在西方发达国家,新闻发言人制度十分普遍,这项制度是推动政务公开和透明,增进执政部门与普通老百姓之间联系的重要手段。 以美国为例,新闻发言人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总统新闻发言人。美国纸质媒体开始发展之时,记者们四处采访新闻,美国政府面对这一需求,开始设立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会制度。一般认为,19世纪30年代担任美国总统的安德鲁·杰克逊最早聘用新闻发言人。不过早期的新闻发言人都作为总统的私人助理出现,不占用政府编制,不领政府的薪水。正式的总统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确立,则是20世纪初伍德罗·威尔逊总统任内的事。 1966年和1976年,美国还先后制定了两部涉及知情权的重要法律《信息自由法》和《阳光下的政府法》,明确规定政府信息要公开,公众有了解和取得政府文件的权利等。 据美国全国政府传播者协会估计,如今的美国,各级政府大约有4万名新闻发言人。稍有规模的企业都会设立专职的新闻发言人,即使是十来个人的小企业,也会有兼职的新闻发言人。 美国的新闻发言人至少需要遵守五大守则 新闻发言人是美国许多大学中大众传媒专业研究的课题之一。记者没有见识过专门的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但从白宫发言人多年的“表现”来看,除了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等基本素质之外,美国的新闻发言人至少要遵守五大守则:其一是政治立场要站稳。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华盛顿邮报》曾批评美军新闻发言人布鲁克斯对战争之初美军遇到的失利和损失,对伊拉克平民的伤亡人数绝口不提。有记者抱怨说,每天等在这个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新闻中心里毫无价值。其实,布鲁克斯心里很清楚,如果光替伊拉克人说话,那他岂不成了萨达姆的新闻发言人了。在站稳政治立场这一点上,作为军人的他是绝不含糊的。 其二是绝对替主人保密。在这方面,布什总统的第二任新闻发言人麦克莱伦绝对是楷模。在就任后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先后有数名记者就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发问,麦克莱伦的回答只有一句:“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有人数了数,他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竟然把这句话说了9次。 其三是对该了解的事情要倒背如流。白宫前任新闻发言人弗莱舍为了干好这份差事,两年多来没好好休息过一天。每天早晨5时,他就得起床,睁开眼睛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当天的报纸和其他媒体的报道,并设想记者们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为了正确把握白宫的动态,他每天都要参加一堆会议,听取并消化总统的讲话,还要查找资料思考表态口径。 其四是讲话滴水不漏,不给反对派抓到把柄。按说这是基本要求,不难达到,但事实上还是会发生某些纰漏。就拿巧舌如簧的弗莱舍来说,“9·11”事件后,弗莱舍有一次回答白宫记者提问时说:“你们以后说话得小心一些,在开腔前先回头看看背后有没有美籍阿拉伯人。”话一出口,立即引起白宫记者的不满,弗莱舍不得不为此正式道歉。 其五是永远保持微笑,不能得罪“无冕之王”。 中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应运而生 中国1983年开始确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当时主要是出于外交需要,对外国记者进行定期的信息发布,外交部因而成为最先实施这一制度、也最为成功的部门。不过,除了外交部、国家统计局及外经贸系统外,我们还很少见到其他新闻发言人的身影。地方政府设立新闻发言人的就更少了。在中国日益成为传媒焦点的今天,公众对于政府工作、突发事件、灾难事件的了解欲望越来越强烈,因此推动新闻发言人制度,进而使我们国家政府工作能够公开、透明,便显得日益紧迫。 在这种背景下,国务院新闻办在今年举办了两期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新闻办主任赵启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新闻发布是使国家情况为外界了解的最好途径。做好新闻发布,就需要高素质的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要经过培训。” 赵启正于11月4日亲自为学员讲课。在他看来,中国的对外宣传,常常存在一个“不会发行”的问题,我们往往有着很好的内容可以介绍,但不知道如何进入正常和畅通的渠道。实践证明,对外宣传自己的工作和形象,开新闻发布会要比简单发布消息效果更好;发言时间越短,回答记者提问越多,效果越好。遇到突发事件,不主动发布新闻,而采取沉默态度,这是不可取的。赵启正比喻说:“就像大家在一起开会,别人都发言了,而我们自己什么也不说,那就等于默认了别人的说法。” 近来,外国记者对中国新闻发布的改进感到满意,反映的主要问题则是发布次数不多。与此相比,美国政府的新闻发布是天天进行,发布会时间并不长。赵启正做了一项统计,平均每个问题的回答时间是38秒。 在谈到中国对新闻发言人的培养与西方的不同点时,赵启正说,我们的新闻培训要求新闻发言人为受众服务,使我们的实情况为外部所知。各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不一样,我想我们保持自己的特色就可以。他还特别指出,技巧不是这次培训的主要内容,主要的还是思想性,应该让新闻发言人明白新闻发布对社会、对舆论、对国家利益的影响。他说:“技巧确实需要,但我们不过分强调技巧。我们不是靠辞令获得影响力,而是靠正确性获得影响力。”他心目中的新闻发言人,应该在政治上思想成熟、立场正确、敢于负责;知识上内知国情、外知世界;表达上逻辑通顺、有理有节,特别要善待记者。 新闻发言人制度在逐步完善 我国的北京、上海、南京等媒体发达、行政受到更多关注的城市已于今年开始,率先设立了发言人。今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对此也起到了一定催生作用,使中国的防疫系统和信息通报系统都得以完善。政府通过新闻发布,把非典情况告诉老百姓,这不仅仅是通报,而且也是预防工作的一部分。 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需要不断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不能形同虚设。突发事件发生了,政府新闻发言人应在第一时间传递政府声音,目的是尊重和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否则这种“发言”就失去了权威性,让老百姓缺乏信任感。 推动政务公开,增加政府行政透明度,并不是短时期内通过简单的推广新闻发言人制度就能完成的。赵启正说,中国要正形成成熟完善的新闻发言人制度,需要多长的时间,现在还很难估计。但他认为,随着北京、上海等地的开展,这个进程无疑会比以往加快许多。(记者 宋念申 梁燕)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