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光明日报》和《南方都市报》联合创办的一份报纸最早叫《北京时报》后来叫《京报》马上就要跻身京城报业的消息在业界已经成了公开的新闻,但最近又有消息说因为和京报集团的名字雷同,所以名字还没有最后定。(为行文起见,本文暂用《京报》这一名称,并不代表认可),而原定的出报时间,也由10 月20 日向后推,可能要到11月中旬。尽管如此,这份报纸走上报摊恐怕是早晚的事。据业内人士介绍,现在《京报》的编辑、记者已经开始在怀柔军训了。这份报纸的中高层领导是由《南方都市报》的精英们组成的,而《南方都市报》是市场化运作得比较好,经验也相对丰富的报纸。这些人北上来打造《京报》势必会带来和《南方都市报》相近的市场化管理理念。而《京报》的现行刊号就是以前《光明日报》所办的《生活时报》的,《生活时报》虽然经营得不是很理想,但是有国家大报的地位,再加上《南方都市报》一群办报精英,这份报纸的出现势必犹如蛟龙出水。还没有在报摊上出现,就已经在北京的报业市场上掀起了阵阵波澜。为此,本网先后采访了北京几家报纸的负责人和一些报业研究专家,请他们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京华时报》谭军波:这是好事。这给了《京华时报》一个自我提升的机会,因为之前的胜利来得太容易了,现在对手来了,对我们是个促进。
自称是“职业经理人”的谭军波现在是《京华时报》的副总经理,在《京华时报》创办之初,他曾经创造了一个发行奇迹,使得《京华时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在北京城乡迅速铺开。而他当初就是从《南方都市报》里走出来的。对于原来的同事要来北京创业,谭军波脱口而出:“这是好事。这给了《京华时报》一个自我提升的机会,因为《京华时报》之前的胜利来得太容易了,现在对手来了,对我们是个促进。”对于都是中央级大报下属的都市报这样类似的背景,《京华时报》是不是《京报》的第一个“假想敌。”谭军波认为“可能是《北京青年报》,因为《京报》的定价也是一元钱。”紧接着他又补充说,“这对于北京所有的报纸都是一个提升,因为北京的市场够大,有奥运概念的支撑,北京的报业市场还会进一步扩容,《京报》的进入不会抢谁的份额。”对于自己的老同事进入北京后玩的第一招,谭军波预测道“可能会搞有效赠阅,但是他们的财力不够,在发行站的设置上可能会有25 个左右,不会象当初《京华时报》一样,一下子就达到了40个。此外,他们还会在内容深度上狠下功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谭军波告诉记者,同样也是《南方都市报》旧部,现在《京华时报》的副总编朱德付曾经说过,“《南方都市报》是中国都市类报纸中市场化最好的,由《南方都市报》的精锐部队来打造《京报》,《京报》的成功只是个时间长短的问题。《京华时报》也已经做好了应对准备,未来在报纸的厚度上,文章的深度上都会有所加强。”谈到人才流动问题时,谭军波表示,“现在有人到《京报》去,但是《京华时报》的核心没有变化。”
北京娱乐信报崔恩卿:信报会以不变应万变,不会刻意地采取什么措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我们会按照自己既定的方式向前走。至于排名,明年的这个时候就会见分晓了。
最近频频在自身媒体以及其他媒体上曝光的崔恩卿谈到《京报》,一个劲地强调“听说过,只是听说过。”紧接着这位在北京报业市场历练多年的老报人表示:“这说明北京的市场够大,这也是北京报业继续繁荣发展的标志,因为市场是否繁荣,是通过竞争是不是够激烈来显示的。”谈到《京报》的最大对手,崔恩卿认为:“从客观上看,应该是《京华时报》,因为他们的思路、方法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是《京报》并不是只针对市场化的报纸,《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也是它的对手。”对于《京报》的加入是不是会引起北京报业市场上排名的变化,崔恩卿表示“肯定会的,而且有可能超过信报。但是信报会以不变应万变,不会刻意采取什么措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我们会按照自己既定的方式向前走。至于排名,明年的这个时间就会见分晓了。”对于京报加入可能引起的人才流动,崔恩卿表现得很大度:“人才的流动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报社都是好事,我们欢迎,但同时也不慌乱。”但他也隐隐流露出对未来广告市场的一丝担心:“可能会出现无序竞争,压价等不正常的现象,但是这是不可避免的。”最后崔恩卿再一次强调,“现在的市场还没远远没有饱和,可能还会有中央级大报这样的中央军团和象《南方都市报》这样的外部军团加入北京报业的市场竞争,对此我们表示欢迎。”
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京报》赢利周期会拉长,不会象他们报社某些领导预测的那样,在一年内达到零售量最大,一年后见到赢利。
被称为“媒介军师”的喻国明教授认为《京报》的加入,“受到冲击最大的可能会是《北京晨报》,因为现在他们的情况不是很好,主要是内部原因。不进则退,晨报很多想法比较超前,但是操作稍显滞后,要在实践中实施还有一定距离。其次是《京华时报》,现在《京华时报》的冲劲差了,今年以来,没有明显的动作,还没有《信报》在市场上表现得那么活跃。”喻国明同时强调,《京报》的加入说明北京的市场还没有饱和,《京报》的加入会带来更多积极的影响,但是《京报》自身的风险可能会多一些。“完全照搬《南方都市报》的经验在北京实施,希望达到绝对胜算是不可能的,因为北京的政治、文化心理和南方有很大区别,如果急于求成,过大过快的铺市场,风险很大,需要分阶段来细致地实施。”喻国明还预测:“他们的赢利周期会拉长,不会象他们报社某些领导所预测的那样在一年内达到零售量最大,一年后见到赢利。”
《京报》方面,在记者打电话要求采访的时候,一位主要领导表示:“现在时机还不是很成熟,并表示时机成熟的时候将接受记者的采访,这个时机可能是在11月中旬。”
对于《京报》的进一步动向,本网将给予关注和报道。(作者:佳煜)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