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很多人士想不明白,为什么《一览表》刊出后,报界的反响竟会如此激烈?其实,有关报纸的发行数据,每年出版的《中国新闻年鉴》上都有详细记载(当然,这大概都是各报社自己报的数),今年《中华新闻报》也曾经披露过,而且,《一览表》所引用的中国报纸发行数据,全部来源于2002年7月公开出版的《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作为报社的老总,工作再忙,《中华新闻报》和《中国新闻年鉴》总不会不读吧?但当时为什么却没有丝毫反响?其实,老总们都知道,年鉴、报刊上披露的发行量多有猫腻,也不权威,属于“自娱自乐”,故而也就不当回事。如今《一览表》是由世界报业协会向全世界公布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不较真不行。
可见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国没有一个权威的报刊发行量认证机构。
目前国际上较为通行的报刊发行量认证制度是ABC和BPA制度。 ABC即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s,发行量审计局。1963年,国际发行量稽核局联合会(IFABC)诞生,标志着这一审计制度已经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
BPA即Business of Performing Audit,国际媒体认证公司,成立于1931年,1998年改为现名,也是国际公认的媒体发行认证机构。这两种认证制度都诞生于美国,以后逐渐在全世界得到广泛采纳。
ABC和BPA制度的实质(尤其是各自的审核指标体系)是在广告主、广告代理公司和报刊之间建立一种三方都认可的衡量标准。所不同的是,BPA在全世界的指标体系都是基本一致的,该机构的55名认证员常年在世界各地穿梭旅行;而ABC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应用,则根据具体国情做了相关的取舍或借鉴,故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ABC运行机构都有所不同。总而言之,二者各有千秋,各有所长,所以许多国家同时引进这两种认证制度。目前,同时采用ABC和BPA认证制度的国家和地区不下13个,我国香港地区、日本、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其他亚洲国家都同时并行这两种认证制度。 |
而我国至今既没有加入ABC,也没有采纳BPA,更没有建立自己的报刊发行量权威认证机构,因此报刊的发行量无法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于是,前几年就出现了报刊发行公证的新生事物,居然请国家公证处来公证发行量。且不说这种公证是否专业,因为要核实报刊的发行量非常复杂,包括印刷、发行等多个渠道;即便能做到专业,但因为报刊的发行数每期都会有变化,而且有时相差非常大,仅公证其中一期,也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国外的报刊发行量认证机构有很详细的核查标准,不仅审查印刷数,也审查销售数,而且这种认证一般都是中长期的连续跟踪,比如三到五年为一个周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