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陇海线和京九线水害影响,昨天,北京西站有10多趟进京列车晚点。为了应对晚点造成的旅客人流拥堵等局面,北京西站启动紧急预案,加强列车运行组织和旅客疏导,基本保证了旅客上下车和进出站的正常秩序,避免了意外情况的发生。
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越来越多地被规划到丰富而繁复的社会结构与功能区间之中,公交车、地铁、高速公路、火车站、飞机场、电影院、购物中心、摩天大厦等等,成了人群聚集流动的高密度场所。由战争、恐怖袭击、自然灾害、突发疫情、人为失误等引发的重大公共事件,都很可能对这些场所造成重创,并直接危及置身其中的人群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大到两年前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今年发生在世界一些国家的SARS疫病流行,不久前美国和加拿大29小时大停电事故,小到这几年北京冬天的大雪,以及此次北京西站的进京列车晚点,都对政府、社会和公民在非常状态下的排险、避险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紧急预案”这个词汇,正是随着这些大大小小的突发事件、公共危机事件而逐渐为人们所熟知的。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各种形式的紧急预案机制,一方面要借鉴古今中外处理紧急事件的著名案例的经验,避免重蹈覆辙。另一方面,也要根据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针对现在和将来紧急事件可能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周到的安排,布置严密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各种紧急预案既立足于防范未然,也着眼于实际应对,尽管从理论上不能确保万无一失,但必须争取在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后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相对政府和社会日益完善的紧急预案建设而言,培养个人的紧急避险意识、提高紧急避险能力,就成了摆在每个公民面前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课题。结合本报正在陆续推出的《都市避险全攻略》专题报道,本报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居民家庭进行了一项随机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6.4%的被访者认为自己在遭遇险情时具备自救能力,19.8%的被访者表示不具备自救能力,70.6%的被访者认为有必要参加逃生训练,但是只有23%的被访者曾经参加过单位或其他组织举办的逃生训练类活动,其中有83.6%的女性没有参加过任何逃生训练。为公民提供各种形式的紧急避险教育,应该是政府和社会组织紧急预案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紧急预案需要公民紧急避险行动的大力配合,后者如果跟不上前者的建设速度,将对前者的启动和实施带来消极影响。
紧急避险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的公民素质,提高公民的紧急避险能力刻不容缓。 (潘洪其)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