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现场:左:嘉宾主持:迟宇宙 右:史彦 | 9月12日《经济观察报》高级记者史彦做客搜狐《记者在线》
迟宇宙: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很容幸地请到了《经济观察报》的高级记者史彦。我所知道的史彦是个小胖子,1998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他和我的两个高中同学是大学的同班同学。我所不知道的史彦,还是请史彦自己来介绍一下。
史彦:98年毕业之后就阴差阳错地到了中国工商时报,原本是打算去做律师的,结果后来发现媒体也挺好玩的,挺有意思的。这个行当可以人你见到很多不同的人,学习到很多的东西,就慢慢做下来了。等到后来想转行的时候发现成本太高了,基本上已经转不了了。
提高自己遇到的最大问题
迟宇宙:你怎么来到《经济观察报》?
史彦:因为当时我在《工商时报》时跟过两个领导,一个是水皮、另一个是何力。2001年何力创建《经济观察报》的时候,邀请我过来,等到五一之后就来到了《经济观察报》这面工作,比较简单。
迟宇宙:你现在还记不记得你在《经济观察报》写的第一篇稿子?
史彦:第一篇应该是我还没有来报社的时候写的一篇东西,被何力拿过来发了,是写千龙网的一篇东西,具体名字记不得了。
迟宇宙:从你进入《经济观察报》到现在已有两年多的时间了,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从最底层的采编人员做起,做到今天被公认为《经济观察报》的“当家花旦”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把采访和写作能力不断地提高,当时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史彦:有这么难看的花旦吗?要说提高一方面是学习,一方面是模仿,其实都是一个学习问题。因为记者这个行当每一次做题目,每一次做采访其实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在上学的时候,总是感觉中国人写东西和外国人写的东西在文字上差别不大,后来深入下去发现这方面的差异其实是非常显著。包括我们在看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包括ST这类的世界非常著名的报刊时,我们发现他们在叙述一件事时,总是能从各个方面,非常轻松又很有深度地做出各种各样的分析、叙说,而国内的记者在驾驭材料这方面还是非常有缺陷的地方,这有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各种各样的学习。每次采访过程都是非常有意思的过程,这也是记者这个行当最为吸引人的一点。还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就是说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我主要是从事一些企业类的报道,有很多的困惑。比方说中国现在做这个领域的报道经常会遇到一个两难的问题,如果你和企业关系走得太近的话,当它出现一些问题时你不能站在一个非常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做出报道,因为总是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限制。而你跟企业的距离比较远的时候,你又没有办法近距离地对企业做出一个合适的观察,也没有办法积累相关的经验。所以一旦出现非常重要的事情,你不能了解到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仅限于就事论事,从总体来说包括宏观政策、包括企业内部的变动,这些方面你如果不能作出明确的了解,你的报道就会变得非常枯涩。对我来说,这个学习过程是非常艰苦的。其实很多时候个这吸引人的地方是要求你一天之内就要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就是说你要对被采访者发出问题,不能仅仅作为一个记录者,你要做很多的准备,了解到事情的核心所在,能够和你的被采访者处于对话的关系,不能仅仅是记录或者非常被动的地位。后来我发现很多采访对象其实更喜欢你能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我们本来担心他们可能会回避,但发现在采访的过程就是不断刺激被采访者的过程。使大家都能进入一个比较好的状态时,被采访者很多真实的想法就会表露出来,这个时候你自然就会有丰富的色彩在里面。
迟宇宙: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一般认为跟它接触的记者有三种,第一种记者是让企业感到比较怕的,第二种记者是企业要利用的,第三种记者是作为朋友的,应该说第三种记者是赢得企业尊重的记者。您觉得像第三记者不被企业利用,是靠什么赢得企业的尊重?
史彦:第一种记者可能是历史上形成的问题,有一段时间这样的风潮是非常兴盛的,也会有很多红包现象的出现,这也是中国新闻界不太好的现象,但是单靠几个人这种情况是很难改变的。至于第二种,现在的媒体好象不是特别的成熟,还需要一些东西来刺激销售和广告。因为昨天我见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个教授,他在美国讲课回来,翻了国内比较有名的几家媒体的报纸,发现中国没有几家企业是好的,到处都是黑幕、悬疑、风波。我们现在会比较平和地看待企业,就是心存善意地去关注企业。第一种记者是企业非常害怕,甚至封杀的。最后一种类型的记者应该是我追求的目标,他需要有很好的专业知识,有很好的职业素养,包括有比较善良的心。但是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中国企业的透明度还不够,很多时候因为本身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很多这样所谓的情况会对企业造成很多的伤害,所以他们对很多记者感到畏惧。作为我们比较追求的状态是,企业开始对你是排斥的心态,但你通过一期采访可以和他成为很好的朋友,因为你的这种用心可以通过你的采访过程体现得比较充分,作为企业也会能感受得到。
史彦在聊天现场
《经济观察报》的记者家庭
网友:《经济观察报》有多少像你这样心存善意的记者?
史彦:应该说从报社领导何利、赵力在很多会议上都是对记者提出过善待企业的要求,应该说这是《经济观察报》一直坚持的一个方向。具体的数字没有统计过,但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记者正在坚持这样做。比如我们财经界的记者一般都比较尊重胡舒立,她在财经杂志组织的一系列非常有影响的文章后来发现对整个行业的进程都是有非常好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她的成功是必然的,因为何力告诉我们,在宴会上大家都在吃饭,只有她一个人在那里坚持采访。如果中国有很多像胡舒立这样的记者,中国的财经媒介会上升到一个非常高的层次,这也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
网友:《经济观察报》的记者怎么就像古惑仔?有个陈浩南,有个十三妹,有个大傻,还有一个山鸡,你觉得你是谁?
史彦:没有大傻那么高,当然也肯定不是十三妹,没有陈浩南的长头发,看来只剩山鸡了。
迟宇宙:我理解网友的意思是说《经济观察报》内部大家的关系是不是像兄弟姐妹一般?换句话说有没有带点江湖气?
史彦:近二百人的企业肯定没有办法做到兄弟姐妹般的融洽,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争吵、抱怨甚至非议,有理念上的差异,也有一些个人为人处事的风格,但对整个报社来说,需要这种多元化,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产品”。事实上何力一直提倡个性,在某种程度上经济观察报现在缺乏的应该是一种更多的激情,很多时候我们表现得太冷静,对很多事情还缺乏足够的兴奋。
嘉宾主持迟宇宙在聊天现场
目前正在做的转型
网友:您是学法律的,这段背景对您以后做记者有什么帮助?
史彦:在我们报社里真正学新闻出身比例不是特别高,我觉得学习法律给我带来的好处有两点,一方面训练了理性思维、分析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做了很多的案例分析,特别是逐点逐面地去分析很多事,似乎会比较清晰,另一个好处就是说我们要学习很多的部门法规、法律,在方面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很多的专业知识,可能我们没有像专门学金融、财经的人那么系统的学习经历,但是作为一个记者来说,它满足了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对于知识广泛程度的涉及。在很多话题上,我们基本上可以迈过最初的门槛,有助于在采访过程中尽快达到和采访者对话的要求。
迟宇宙:听说你最近在转型,是从采访产业扩大到财经这一块还是要转型去做管理?
史彦:因为很多人觉得做记者是一个吃青春饭的行业,事实上我遇到的很多同行也都为转行问题感到比较焦虑,因为在中国目前的媒体环境里,能够一直做到退休的记者不是特别多。我感兴趣的问题已经慢慢从很多企业的新闻事件转入对企业内部运营、管理方面,很多的采访过程告诉我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应该说,转型并不是去做管理,而是说报道领域上的一种突破,可能更细致、更微观,因为我希望能做一个“分析师”或者“管理学者”。但是在目前,还是应该积累更多的这方面的知识。
迟宇宙:可能我们这一代人正在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这个行业,他们的成长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八十年代,他们给我们很大的压力。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有一种非常普遍的焦虑感,你有没有?
史彦:焦虑肯定是有的,因为身处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而记者的状态有时候也没有办法随时保持着一个巅峰状态,事实上焦虑感应当说是每天都会存在的,一方面是对于自己的未来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对现在没有办法做出很满意的报道感到苦恼。这应该是记者很也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网友:我觉得《经济观察报》在三农问题上关注比较少,我想问一下这是因为这个选题比较敏感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
史彦:其实这个问题比较适合由何力来回答,以我个人的看法应该是考虑到定位的问题。因为考虑到我们读者的构成,主要是四有新人。所以我们对于农村问题的关注确实是比较少。现在报刊市场的划分的十分细致,我们都要找到自己准确的定位,有自己的读者群,我们要满足他们阅读的要求,能够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事实上对于很多问题是有取舍的。
优秀的记者靠的是勤奋
网友: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有一个上限,那么作为记者,你觉得自己的未来在什么地方?
史彦:事实上我现在对这个问题感到特别焦虑,应该说这里充满了很多的不定风险或者机会。对于我现在来说就是要做好准备。
迟宇宙:对于好多年轻的入行记者来说,以你的经验来说如何成长为一位资深、优秀的记者?
史彦:应该说记者是可以训练的,不像作家那样天赋是不可或缺的。很多人通过培训都可以成为非常不错的记者,需要的是勤奋以及艰苦的学习。
迟宇宙:史彦真是惜字如金呀,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的访谈也即将结束,史彦用他的经历证明了如何成为一位优秀的职业记者,我们希望有一天可以看到像恩麦克华莱式的记者。感谢广大网友的参与,也谢谢史彦和《经济观察报》,祝大家九一二快乐。
史彦:谢谢迟宇宙,谢谢搜狐网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和广大网友交流的机会。事实上我们坐在这里谈论这些问题还是稍显资历过浅,但是我们还会一直努力。谢谢。
迟宇宙: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参与。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