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天津10月6日电(李柏彦孙洪磊) 7天长假,孩子们又有充足的时间享受电视带来的欢乐。可天津市不少家长和老师反映,孩子们现在说话都是“电视味”。“满嘴广告词,都快连成串了。”一位小学老师无奈地说。
家住天津市南开区的罗先生应邀去朋友家做客,拿着一堆水果和礼盒,刚坐在沙发上,还没来得及和朋友说话,卧室里走出主人9岁的儿子。“送爸妈不如送给我!”罗先生的朋友生气地让儿子回屋做功课。“我们是未来,我们是希望,我们是全家的宝中宝,就得给我!”这下大人们都傻了,不知怎么回答,后来才知道原来小孩说的是一种儿童营养品的广告词。广告的结论是,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一切要以孩子为中心。
“同学们,新学年已经开始,你们现在是毕业班的学生,一定要抓紧时间学习。”班主任老师的话音未落,教室一角传出一名学生的声音:“有了×××的芳香,你还在意时间的流逝吗?”全班大笑,某品牌洗发水的广告让这位老师站在讲台上无言以对。
其实,关于广告对孩子影响的争议由来已久。不良广告能受到公众谴责,可是那些符合法律规定、画面健康的广告背后的“潜台词”,却成为困惑家长及老师的一大难题。
现在色彩斑斓、画面滚动快的广告,对小孩子特别有吸引力,再加上电视广告都打“持久战”,每天人们都要看上无数遍相同的东西,于是一些广告词也就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记者曾在公交车上听到一个小男孩问他妈妈:“什么是量多的日子?”弄得这位母亲非常尴尬。此外,某些广告词孩子看不懂,只知道单纯去模仿,但是这些广告词所隐含的意义如果与现在的教育理念相悖,那么一旦这些观念灌输到孩子的脑子里,想要改变就很困难。
天津市教育心理学专家杨孟萍认为,评价一则广告是否健康,应该从表象和内涵两方面来看。商家在推销商品、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能忽略社会效益,不应让广告背后的“潜台词”给孩子带来“伤害”。杨孟萍说,孩子的模仿能力强,一些经常出现的画面或是经典的广告词,难免会成为他们的“脱口秀”。商家要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不仅要保证画面、语言健康,还要考虑到广告背后的“潜台词”。话中有话、言有他意,虽然有可能增加广告本身的语言魅力,却让孩子在单纯的模仿中过早步入成人社会,过早熟悉成人社会所谓的“关系学”,甚至会挤走他们的纯真,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中华传媒网 小刀摘编)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