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短信 | 邮件 | 商城 | 搜索 | 论坛 | 在线 | 企业
滚动 | 国内 | 国际 | 财经 | 科技 | 社会 | 健康 | 约会 | 军事 | 港澳台 | 企业 | ERP | Top100 | Sohu视线 | 专题 | 我来说两句
搜狐首页 > 传媒频道 > 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中华传播学研讨会 > 特别传播
艾滋病报道分析:健康传播学视角(二)

MEDIA.SOHU.COM  2004年01月07日16:57  搜狐传媒

  作者:张自力 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硕士研究生

  五、资料分析

  为了更全面地展现国内媒体在不同时期“艾滋病议题建构”的基本面貌,对媒体的报道形态有一个更完整的把握,笔者在研究初期搜集样本阶段,除了对目标媒体中每个年度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前后各一个月的艾滋病相关报道进行搜集之外,同时对各报全年度的相关报道做了数量上的统计,由此获得了目标媒体各研究年份全年“艾滋病报道”在数量上的完整记录。以下分析,拟先对目标媒体各研究年份全年(1月1日~12月31日)总体样本分布作一个概述,再对目标时段(11月1日~12月31日)样本进行具体的内容分析。

  (一)总体概况

  从总体分布看,本研究中四份报纸(《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三年(1988、1995、2002)艾滋病相关报道的总篇数为468篇,其中新闻照片和图表69篇,占总数的14.7%。            从三个不同年度之间报道数量的总体走势变化来看,四份报纸中《北京青年报》和《南方周末》十五年间艾滋病报道数量总体均呈现逐步上升的走势,而《人民日报》和《河南日报》的报道高峰分别出现在1988年和1995年。值得注意的是,《人民日报》1995、2002年度的报道数量虽较1988年有所减少,但两年度之间比较仍有增加,总体呈现反“S”型变化曲线;而《河南日报》由于中间年份报道数量的增加,使十五年总体走势呈现“抛物线”型。

  以每年12个月份艾滋病报道数量的比较分布形态看,各目标媒体每年中从1月到12月艾滋病相关报道数量均呈现总体上升的态势,报道最高峰出现在12月1日前后。其中,《人民日报》、《河南日报》最高峰出现在12月份;《北京青年报》和《南方周末》的报道最高峰出现在11月份。年度之间、以及各目标媒体之间的差异体现在数量的多寡上,总体分布形态基本类似。

  (二)艾滋病报道的议题内容

  从此项研究开始进入对目标媒体各研究年份中目标时段(11月1日~12月31日)样本的内容分析。

  鉴于本研究样本中包含多个变项(四个媒体、三个年度),故每一类目的分析均为“多变项分析”。根据研究目的和需要,本研究对每一类目均从三个不同维度进行分析比较:(1)、总体分析。即以总体178篇相关报道为研究样本,对国内媒体艾滋病报道的特点有一个粗略的总体把握。(2)、各年度之间总体比较(时间维度),观察以《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国内媒体15年来在“艾滋病议题建构”上的演变。(3)、各媒体之间的比较(媒体维度),观察不同媒体在建构艾滋病议题上的异同。

  研究发现,以总体178篇艾滋病相关报道为研究样本,各类议题内容在总体中所占比例从多到少排列,前三位依次为防治工作(29.8%)、宣传活动(21.9%)和个案报道(18.5%)。四家不同报纸艾滋病报道中所占比例最多者亦在此三者之列。从三个不同年度之间的比较来看,1988年和1995年各类报道中均以“防治工作”议题为主,至2002年“个案报道”一跃成为最主要的议题内容

  “防治工作”议题主要包括艾滋病的防治情况、疫情报告、艾滋病相关的义务和责任等内容,此类议题在报道时通常被处理成“硬新闻”,多以统计数据、官方发言为特点;而“个案报道”则往往以“软新闻”的面目出现,凸显媒体对个人命运的关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河南日报》三年所有37篇报道中仅有一篇“个案报道”,占总比例的2.7%,与《南方周末》52.2%的高比例形成鲜明对比。而三个年度总体之间最主要议题内容从“防治工作”向“个案报道”的转移,也显示出国内媒体15年来艾滋病报道内容取向的演变。

  《人民日报》作为国家主流媒体的代表,15年来在艾滋病报道“议题内容”方面的变化耐人寻味。1988年和1995年《人民日报》的议题内容相对单一,只涉及三类议题:防治工作、宣传活动和艾滋病相关研究。2002年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个案报道”和“对艾滋病患的态度”两类议题。报道《艾滋病不该成为卖点》讨论的是2002年“世界艾滋病日”期间一名贵州艾滋病女孩“小琴”与男友来北京结婚的事,此事当时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各类报道蜂拥而至,其中不乏猎奇的成份。由此也引发了一场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的讨论。这篇报道虽采用的是“观众来信”的形式,并未直接代表媒体的观点,但报纸对艾滋病热点讨论话题的介入本身就是一种值得注意的变化。

  (三)艾滋病报道的类型

  在总体178篇艾滋病相关报道中,各种报道类型所占比例从多到少排列,前三位依次为消息(44.9%)、照片图表(19.7%)、科普文摘(14.6%),其中“消息”以超过四成的绝对多数成为重中之重。各媒体中除《南方周末》以“照片图表”报道类型最多(43.5%)之外,其余三份报纸的相关报道均以“消息”为主,且比例均在四成以上。《河南日报》的“消息”类型更是达到了64.9%的高比例。从十五年来艾滋病报道类型的发展变化来看,均以“消息”为主,只是1988→1995→2002年“消息”类型所占的比例逐年递减,排名第二位的报道类型从1988年和1995年的“科普文摘”类报道向2002年“照片图表”类报道转变。此外,报道类型日趋丰富,从1988年的4种类型发展为1995年和2002年的7种类型。(见表四)

  以时间为轴线观察,《河南日报》在“报道类型”方面,15年来没有明显变化,主要集中在消息、照片图表和科普文摘三大类,通讯类只有1篇,是四份报纸中“报道类型”最单一的媒体;《北京青年报》和《南方周末》作为另一种类型则经历了从“报道类型”单一到相对全面的变化过程,其中《北京青年报》三年76篇报道涵盖了所有八个报道类型,其中通讯类占了9篇;《人民日报》的变化情况介于两者之间。

  (四)报道引用的消息来源

  消息来源指的是新闻事实或内容的提供者。以总体178篇艾滋病相关报道分析,各类消息来源在总体中所占比例从多到少排列,前三位依次为政府卫生单位或官员(38.8%)、记者或媒体本身(28.1%)、医护人员或学者专家(18.0%)。四份报纸中除《南方周末》以“记者或媒体本身”为最主要的消息来源(52.2%)之外,其余三家均以“政府卫生单位或官员”为主。从三个不同年度之间的比较来看,1988和1995年均以“政府卫生单位或官员”为主,2002年则改以“记者或媒体本身”为主。消息来源种类也从1988和1995年的5种和4种拓展为2002年的7种。

    以时间轴线观察,《河南日报》在“消息来源”方面15年来缺乏变化,始终集中在三大类最主要的消息来源上;《人民日报》2002年的报道中在原有三大类的基础上出现了“民间”和“防治药品商”消息来源;与此相对,《北京青年报》和《南方周末》则经历了从“消息来源”单一到相对全面的发展历程,《北京青年报》2002年的报道囊括了所有7种消息来源。

  (五)报道版面

  以总体178篇艾滋病相关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各类版面在总体报道中所占比例从多到少排列,前三位依次为国际新闻版(33.7%)、国内新闻或要闻版(28.7%)、社会新闻或娱乐新闻版(22.5%)。各媒体之间差异较大。《人民日报》和《河南日报》的艾滋病报道大多安排在“国际新闻版”,《北京青年报》和《南方周末》则分别以“国内新闻或要闻版”和“社会新闻或娱乐新闻版”为主。从三个不同年度之间的比较来看,经历了从“国际新闻版”一枝独秀到“国内新闻版”和“社会新闻版”并驾齐驱的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日报》和《河南日报》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机关党报,在艾滋病报道的版面编排上具有显著的相似之处:较多报道国际情况,较少报道国内情况,原则上不以“社会新闻或娱乐新闻”对待。最后一点可以从两份报纸三年的所有79篇报道中没有一篇被安排在“社会新闻或娱乐新闻”版上得到证实。

  (六)艾滋病报道的语气

  除了《南方周末》之外,无论是所有相关报道总体、还是其它三份报纸、抑或是三个不同年度,艾滋病报道的整体语气均以“中性”为主,且比例都相当高。仅《南方周末》以60.9%的“正面”报道语气独树一帜。此外,全体178篇相关报道中仅有1篇“负面”语气的报道,报道内容是一幅题为《艾滋来了》的漫画。漫画中将艾滋病比喻成“洪水猛兽”,巨大的阴影逐渐向人类逼近。

  (七)报道篇幅

  除《南方周末》外,所有其它媒体、以及各个年度的艾滋病报道篇幅均以“200~800字”范围所占比例最高。按照一般新闻写作规范,“200~800字”的篇幅大多为“消息”类型的报道,这与前文分析其它三份报纸和各年度均以“消息”类型报道为主的结果相吻合。而《南方周末》各类艾滋病报道中则以篇幅在“2500~5000字”之间者居多,这与《南方周末》“通讯”类报道较多(21.7%)有关。

  六、研究结论和讨论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国内四家具有代表性的报纸媒体15年间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年份中关于艾滋病报道的分析研究,观察和探讨国内媒体对“艾滋病议题”的总体建构方式和15年来的发展演变、以及各媒体由于定位和报道动机的差异造成的在“艾滋病议题”建构方式上的异同。以下,分三个方面分别予以探讨。

  (一)国内媒体对“艾滋病议题”的总体建构

  从总体分布看,本研究中四份报纸三年艾滋病相关报道的总篇数为468篇,其中新闻照片和图表69篇,占总数的14.7%。以每年12个月份艾滋病报道数量的比较分布形态看,各目标媒体每年中从1月到12月艾滋病相关报道数量均呈现总体上升的态势,报道最高峰集中出现在12月1日前后。根据目标时段(11月1日~12月31日)样本统计,四份报纸三年在目标时段的艾滋病报道数量为178篇,占全年总体(468篇)的38.0%。

  以各媒体三个年度目标时段178篇艾滋病相关报道为研究样本,经统计分析后发现:国内媒体对艾滋病议题的报道,“议题内容”方面较多地集中在艾滋病的防治工作(29.8%)、宣传活动(21.9%)和个案报道(18.5%)三个方面,三者相加占总体报道的七成(70.2%);“消息来源”多以政府卫生单位或官员(38.8%)、记者或媒体本身(28.1%)、医护人员或学者专家(18.0%)为主。此两点与国外和台湾学者的相关研究结果基本相似。(Williams & Miller,1995; Tranquina,1996;徐美苓,1998) “报道类型”方面以消息类(44.9%)、照片图表类(19.7%)和文摘类(14.6%)为多,其中消息类以超过四成的绝对多数成为重中之重;报道大多被安排在国际新闻版(33.7%)、国内新闻或要闻版(28.7%)、和社会娱乐新闻版(22.5%);绝大多数报道(74.2%)的语气以“中性”为主;篇幅长短以“200~800字”左右者多见(42.1%)。

  (二)国内媒体十五年来对“艾滋病议题建构”方式的动态演变(时间维度)

  从三个不同年度(1988→1995→2002)之间各媒体艾滋病报道数量的总体走势变化来看,《北京青年报》和《南方周末》十五年间艾滋病报道数量总体均呈现逐步上升的走势,而《人民日报》和《河南日报》的报道高峰分别出现在1988年和1995年。《人民日报》1995、2002年度的报道数量虽较1988年有所减少,但后两个阶段之间比较 (1995→2002)仍有增加,十五年间总体呈现反“S”型变化曲线;而《河南日报》由于中间年份报道数量的增加,使十五年总体走势呈现“抛物线”型。

  以所有媒体三个年度目标时段的艾滋病相关报道数量(23篇、48篇、107篇)分别为研究样本,经统计分析后发现十五年来国内媒体对“艾滋病议题”的建构方式发生了较为显著的演变:“议题内容”方面逐步从1988年和1995年的以“防治工作”议题为主向2002年以“个案报道”为主转变。这一趋势与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结果相仿。(Rogers, Dearing,& Chang,1991;Kaiser Family Foundation,1996) 同时,“消息来源”也经历了从1988和1995年的以“政府卫生单位或官员”为主向2002年以“记者或媒体本身”为主的转变,“消息来源”种类也从1988和1995年的4种拓展为2002年的7种;最主要的“报道类型”方面十五年来变化不大,始终以“消息”类型为主,只是1988→1995→2002年“消息”类型占总报道类型中的比例依次下降,各类“报道类型”的分配渐趋平均,与此同时排名第二位的“报道类型”从1988和1995年的“科普文摘”类报道向2002年的“照片图表”类报道转换;“报道版面”从1988和1995年的“国际新闻版”一枝独秀发展到2002年的“国内新闻版”和“社会新闻版”并驾齐驱;“报道语气”方面总体没有明显变化,均以“中性”语气为主,不同的是“正面”报道语气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多;“报道篇幅”均以“200~800字”范围为主。

  (三)不同媒体之间的比较(媒体维度)

  《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北京青年报》和《南方周末》是本研究选中的四家报纸媒体,因为各自媒体背景、定位和对特定议题报道动机的不同而在整体上表现出差异。

  1、 《人民日报》与《南方周末》

  《人民日报》作为中央政府的机关报,国家一级官方媒体,具有显著的国家色彩和党性色彩,体现国家政府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南方周末》虽隶属于南方报业集团,但该报属于“周末报”,不承担当地政府机关报(多为“日报”)的职能,一贯追求人文精神和平民视角。

  比较发现,《人民日报》和《南方周末》在六项研究类目“最高比例者”的比较中没有一项是相同的,差异率100%。前者在“议题内容”方面以“宣传活动”为主和在“报道类型”方面以“消息”为主的分布样态体现了新闻报道的“硬性”特征,“消息来源”的官方化和较多关注国际事件(报道多以“国际新闻版”上的国际艾滋病报道为主)体现了显著的“官方”特色,《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的总体特征可以用“官方”、“硬性”、“简短”、“中性”四个词来概括。与此相对应,后者的各项内容中以“个案报道”为主的“议题内容”分布和以“新闻照片”为主的“报道类型”突出体现了报道的“软性”特征,而“消息来源”的民间化和往往被安排在“社会娱乐新闻版”的编排方式都象征着鲜明的“民间”特色,《南方周末》的艾滋病报道突出体现了其“民间”、“软性”、“详实”和“正面”的总体风貌。

  2、 《南方周末》与《河南日报》

  《南方周末》是所有四份研究报纸中最特别的一份,从各项研究类目中均反映出其与众不同的个性。除了《南方周末》是四份报纸中唯一的一份“周末报”(其余三份目前均为日报),报纸定位存在不同(如:《南方周末》很少出现“消息”类型的报道,而以“通讯”类深度报道为主;版面分类上缺乏鲜明的“国内新闻版”与“国际新闻版”的划分等)之外,媒体本身锐意创新,寻求议题内容和报道方式的突破、强调记者的专业主义精神和职业操守、崇尚人文关怀等风格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所在。《南方周末》当之无愧地成为四家报纸媒体中在“艾滋病议题建构”方面最活跃的一家媒体。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南方周末》三年23篇研究样本中仅2002年就有21篇,占到91.3%。因此本研究中对《南方周末》报道的分析结果基本代表了其2002年的“艾滋病议题建构”方式。

  在《南方周末》关于艾滋病的报道中,最突出的是对“个案报道”的重视和“正面”语气的频繁使用,敢于正视问题的存在、反对歧视、积极为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创造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是《南方周末》艾滋病报道的最大特色。相比之下,作为国内“艾滋病高发省份”的机关党报,《河南日报》的艾滋病报道则显得过于“超然”。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中部一些地区因不规范和非法采供血活动造成了艾滋病的传播。据河南省当地卫生部门统计:全省自1995年3月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来,至2002年9月底累计发现并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065例,其中发病335例,死亡238例(6)。感染者多以村为单位呈高度聚集灶状分布,重点村庄供血浆人员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一般为10%至20%,最高达60%(7)。由于感染的时间和地域比较集中,根据艾滋病的发病规律,这些地区艾滋病集中的发病和死亡高峰正在出现,其中主要是青壮年人。

  面对这一严峻形式,作为当地最主要的新闻媒体之一,《河南日报》对此却少有涉及,连一般的疾病流行情况的报道都很少见。从数量上看,《河南日报》1995年的艾滋病报道是三年中最多的,有51篇之多。但仔细分析后发现,在51篇报道中,有50篇的报道内容讲述的国外的艾滋病疫情和科研情况,只有1篇题为《让我们都来承担责任——来自省艾滋病性病咨询热线的报道》涉及本省的艾滋病相关议题。从版面分布上看,除上述1篇“省内报道”外,其余50篇报道均出现在“国际新闻版”。1995年3月河南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这样的消息在全年的报道中竟也“意外”地缺失了。除去这些“国际视野”的报道之外,较多见的则是类似于“我省卫生系统致力于疾病控制和疾病预防工作,为人民群众构筑健康长城,使重大传染病得到较好控制,卫生防疫防病工作获得长足发展”(8)之类的成就报道。1995年是河南省艾滋病感染者从无到有、迅速增加的年份,这样的疾病流行态势本来与全年51篇的较高报道量是匹配的,但当地媒体固执地将注意力转向国外的做法颇耐人寻味,究竟是“因忽视事实而转向”、还是“欲回避事实而转向”?

  高耀洁,女,77岁,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教授。为了防治艾滋病、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她自费印刷《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宣传手册在群众中免费发放。1996年12月1日艾滋病日,高耀洁在郑州市5个长途汽车站发放手册800多份。6年多来,高耀洁走访了省内十几个县,几十个乡镇,几百个村庄。2001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将“乔纳森·曼恩健康与人权奖”颁与高耀洁,旨在表彰她“提高公众健康、防治艾滋病所做出的贡献”。颁奖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称高耀洁为“一位在中国农村从事艾滋病预防宣传教育的女性活动家”。 高耀洁将3万美元奖金全部用于《艾滋病、性病的防治》一书(15万册)的出版。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当地艾滋病患者称为“救星”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者,却受到当地政府的百般阻挠。高耀洁有一本小本子,记载了她六年“防艾”路上的“寒心”经历:

  1999年12月1日中午,某市电视台请高耀洁讲“防艾”知识,上午她却被某领导找去谈话,告诉高耀洁“我们这儿没有艾滋病人”,而当时高耀洁口袋里就装有12个艾滋病人的姓名、地址。2000年8月中旬,《中国新闻周刊》登载了艾滋病疫情报告。某领导批评透露内情的高耀洁“破坏形象”,勒令“不准见记者”。11月15日,某领导警告高耀洁:“不能再讲艾滋病,说的多了,谁还来投资?”高耀洁坦承:“那段时间,我的日子不好过。”(9)

  中科院院士、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基金会会长曾毅曾经举例说:国内一位研究艾滋病的学者被停薪留职的原因是他透露了某地艾滋病疫情,以至被认为有损当地政府政绩和形象。“中国能用于遏制艾滋病的时间和机遇已经不多,地方保护主义的强硬愈使遏制无力。”(10)

  媒体是社会公器。媒体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公共信息的平台,把观测到的东西告诉公众。“任何社会都不能避免天灾人祸,如果一味排斥负面的东西,媒体就是失职。”(11)我们常常感叹社会公信力的缺失,然而要重建社会公信力,“首先是重建那些掌握着许多社会资源、对社会秩序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的部门,比如政府、司法和传媒的公信力”。(12)当社会面临危机(艾滋病的蔓延也是社会危机的一种),“普通民众非常需要有公信力的权威的声音的时候,这种权威的声音却姗姗来迟”。(13)媒体公信力的建立是不易的,而公信力的丧失却可以“一溃千里”。对所谓“不利”的内容一味地遮掩、回避、“家丑不可外扬”,最终的代价将是媒体自身公信力的丧失。

  3、 《河南日报》与《北京青年报》

  从研究类目比较,两报6个研究类目的“最高比例者”中有5个相同,相同率达到83.3%。但仔细分析后发现两者细微之处差别甚大。以“议题内容”为例,《河南日报》三年所有37篇研究样本中仅有一篇“个案报道”,这也是四份报纸中“个案报道”最少的一份,且报道内容明显“重国际、轻国内”。“报道类型”和“消息来源”方面,《河南日报》均为四份报纸中种类最单一的一份、仅有4种,且15年来没有明显变化。“报道语气”和“报道篇幅”方面也是高度一致。结合前文对《河南日报》艾滋病报道的分析,该报无疑是四家媒体中在“艾滋病议题建构”方面最保守的一家媒体。

  与《河南日报》相比,《北京青年报》在各项类目上都显得丰富得多。三年所有76篇报道在“议题内容”、“报道类型”和“消息来源”诸多方面都是最全面的,分别涵盖了所有的8个、8个和6个(“其它”除外)类别,且报道内容以“国内新闻”为主。“报道语气”和“报道篇幅”虽以“中性”和“800字以下”为主,但“正面”语气和“800字以上”的报道同样占据了相当比例,从而成为四家媒体中在“艾滋病议题建构”方面最多样化的一家媒体。

  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大众传播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大众传媒,其中包括报纸、广播、电视和日益兴盛的互联网。考虑到资料搜集方面的实际困难,本研究选择以报纸媒体为研究对象。但传媒对艾滋病的议题建构远不只限于报纸,有时广播电视的影响力更为显著。但苦于广播电视相关资料的获取非常困难,且很难确保资料的完整性,故本研究未涉及广电媒体。未来研究可考虑采用自行测录和提前准备的方式,将广电媒体一并纳入研究范畴。

  本研究涉及四家媒体、三个不同年份,实际上为一“多变项”研究。可供研究比较的角度和层次较多,如:各家媒体自身内部十五年来在“艾滋病议题建构”上的细微差别和演进过程等无法一一用表格和数据展现,只能粗略地用文字带过。对现有的统计数据的研究分析较多地局限在统计描述层面,对差异比较的结果仍有待予以进一步的统计学“显著性检验”。

  此外,研究中部分研究类目的建构借鉴了国外及台湾学者相关研究中的标准,并结合目标媒体实际报道特点而设定。此种类目建构方式是否符合国内一般报纸媒体的相关研究,是否具有更普遍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仍有待日后的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 徐美苓,黄淑贞(1998),<艾滋病新闻报道内容之分析>,台湾《新闻学研究》第56期

  (2) 邱志彦(1990):<台湾地区高中生对预防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的健康信念与行为调查研究>,《公共卫生》,17(3):256-272

  (3) 林昭卿(1990):<台中市国中教师对艾滋病的知识与态度>,《弘光护专学报》,18:28-49

  (4) 汤世英、薄瀚培、劳沫之(1986),《新闻通讯写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 覃信刚(2002),《新闻写作》,云南大学出版社

  (6) 张自力(2001),<论健康传播兼及对中国健康传播的展望>,《新闻大学》2001年秋季号

  (7) 张自力(2003),<“健康的传播学”与“健康中的传播学”——试论健康传播学研究的两大分支领域>,《现代传播》2003年第1期

  (8) Garrett,L.(1992). AIDS,government and the press. In J.Sepulveda,H.Fineberg,& J.Mann(Eds.), AIDS Prevention Through Education: A World View,pp.273-282. New York: Oxford.

  (9) Gibson,M.D.(1994). AIDS and the African press. Media, Culture & Society,16:349-356

  (10) Maibach & Flora,J.A.(1993).Symbolic modeling and cognitive rehearsal: Using video to promote AIDS prevention self-efficacy.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517-545.

  (11) Netter,T.W.(1992). The media and AIDS: A global perspective. In J.Sepulveda, H.Fineberg & J.Mann(Eds.), AIDS Prevention through Education: A World View,pp.241-253.New York: Oxford.

  (12) Rogers,E.M., Dearing,J.,& Chang,S.(1991).AIDS in the 1980s: The Agenda-setting Process for A Public Issue. Journalism Monograph.126,1-47

  (13) Rogers,Everett M. (1996). The Field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Today:An Up-to-Date Report.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1:15-23.

  (14) Tranquina,N.(1996). Portuguese Journalism and HIV/AIDS: A Case Study in News. A paper presented to the 1996 AEJMC Convention in Anaheim, CA,U.S.A.

  (15) Williams,K., & Miller,D.(1995). AIDS news and news cultures. In J.Downing,A.,Mohammadi & A. Sreberny-Mohammadi(Eds.), Questioning the Media: A Critical Introduction(2nd ed). Thousand Oaks, CA:Sage.

  

转自搜狐

我来说两句发短信息
相关连接

  • 艾滋病报道分析:健康传播学视角(一)(01/07 16:38)



  • 新闻自写短信
    赶快把这条新闻浓缩成一条短信,发给你想发的人吧!
    短信内容:
    对方手机: [最多2个] (半角逗号分隔;0.20元/条)
    署  名:
    手  机: 密  码: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  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  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新闻搜索
    关键字:

    搜狐短信推荐
    · 美少女帅哥哥激情互动
    · 体验新时代的绝对摇滚
    · 迪士尼卡通炫暴你手机
    · 桃花岛烛光红酒惹人醉



    分类广告
    ·4万元入读多伦多大学
    ·留学英国特快
    · 澳洲留学成功再收费
    ·荷兰西班牙留学热招
    ·出国留学新方向泰国
    ·◆留学移民信息库◆
    ·专业加拿大投资移民
    ·热点推荐免费上学
    ·英国留学精品首选
    ·热点留学天堂加拿大
    ·颈总动脉注射治癫痫
    ·治愈牛皮癣白癜风
    ·征服人间顽疾糖尿病

    搜狐商城
    ·央视热播大染坊
    ·韩剧美丽的日子
    ·83版<射雕>3折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繁体版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搜狐新闻中心24小时值班电话:010-65102160 转6288;客户服务热线:87710088
    Copyright © 2003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