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首歌》近期频传消息,先是说孟欣继续执掌这个名牌栏目,再有《同一首歌》“下海”企业化运作的消息,再有很多人开始关注这个名牌栏目。在众多的声音中,搞公益歌曲的郭峰的声音格外“另类”:《同一首歌》已经走到了尽头。其实它到不到尽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存在和它的广泛影响本身倒是很说明一些问题。
“《同一首歌》在我的眼中不过就是广场文化的电视化,只不过是群众不用坐在地上了,舞台搭得更豪华了,灯光的颜色更多了,歌手更上档次而已,有人看就是它的价值本身,所以说《同一首歌》到不到尽头,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存在、它的下海、重新包装、打造,甚至期待它再度辉煌的背后所反映的流行音乐界的现状,实在是非常令人担忧。”
首先,《同一首歌》已经成为假唱的温床,尤其是那些我们曾经非常敬重的老艺术家,他们中的很多人说话都很成问题,但是在《同一首歌》的舞台上,他们的嘴里就能飞出非常细嫩的歌声,老人们重温了往日的辉煌,歌迷们无声而宽容地“感动”。
其次,《同一首歌》的主打老歌和假唱的泛滥给了很多歌手混日子的机会。老艺术家一辈子只唱一首歌还有情可原,那有时代的问题;而现在一些年轻歌手似乎也看到了自己凭一首歌混迹歌坛的机会,而且沾沾自喜。
第三,《同一首歌》长期受欢迎实际上是中国流行歌坛的悲哀,它营造了流行音乐虚假繁荣的假象。为什么还有人听《同一首歌》的老歌假唱,那是因为少有真的,少有新的,少有好的。连孙楠都可以公然面不改色地承认自己的假唱,作为流行音乐的消费者,我们也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你去听听一年来的中国流行音乐,能有几首值得你回味和留恋的?再过几年《同一首歌》可能连回顾的歌都接不上了,或者会把近几年的流行音乐隔过去。中国流行音乐很糟糕的事实某种程度上被类似《同一首歌》这样的节目的火爆遮掩了。
在商业社会,只要你还在赚钱就有价值,所以还是那句话,《同一首歌》是有价值的,它演出、播出本身也没什么不好,但是它的一枝独秀也确实是流行音乐界的尴尬,是因为你们做得不好才有它那么大的市场,怪谁呢?(中国文化报 子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