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第四个记者节里,当人们把目光投向记者时,新安晚报新闻采访部连线了几位国内知名同行,倾听他们是如何看待理解记者这份职业的?
深入,才会深刻
马利 1954年生于安徽滁县,曾任职于北京《民主与法制》杂志社,现在《人民日报》政治部工作。著有《一种植物和一个人的追求》等书。新闻作品《三千孤儿和草原母亲》被改编成电视剧,反响强烈。
一层深度 记者要有“新闻眼光”,要有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捕捉新闻的敏感。这种能力不是通过念书念出来的,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品质。比如一些科学家,问题钻研得很深、很专业;而记者就不同了,记者要成为“杂家”,什么都有可能涉猎,什么都可以知道,要具备广泛的人生阅历。可见不同职业的人,观察、体验问题的角度也就不一样。
一股力量 记者,要有自己的“平台”,要有独特的意识,要具备一定的文字驾驭能力。功力深厚的文字,往往越平实,越大气,越有表现力;新闻作品也宜质朴,不在于表面的“花花绿绿”。写新闻更不能玩一些雕虫小技,甚至添枝加叶、乱“打扮”。另外,记者要对自己的文字负责,不仅要负事实的责任,而且还要对自身和所在媒体的形象负责,所以我经常批评一些“剪剪裁裁”的记者。
平视,没有强弱
王志 现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记者。从湖南电视台调到中央电视台后,作为“东方之子”栏目记者,曾采访过当时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成克杰。后来成克杰“出事”,王志又作为“新闻调查”记者,采访了狱中的成克杰。其间,王志还采访过贪官胡长清。
一缕目光 记者这一职业,是个极易“捧人”也极易“贬人”的角色,而且,所在媒体的平台越高,这种“捧人”或“贬人”的影响力就越大。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记者必须具备客观冷静的品质,具备实事求是的品质。
怎样能采访到客观的、实事求是的东西?这需要记者有一种“平视”的目光。平视的目光,不应该是记者的目光,而应该是观众的目光。当记者面对“强者”的时候,应该把对方“压一压”;当记者面对“弱者”时,有必要将对方“扶一扶”。
一种精神 “新闻调查”的不少题材是舆论监督类的,不少采访对象不愿接受采访,接受采访了也不愿说真话,怕“曝光”了不好。面对这种困难和阻力,需要记者有一种执著的、一追到底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锻造不出深入采访的技巧;而没有这种技巧,断然不能取得成功。严格地说,这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态度,“态度决定一切”。
无私,所以无畏
刘畅 中国青年报新闻采访中心首席记者。2002年6月22日,令人痛心的山西繁峙矿难发生,当地记者可谓“近水楼台”,先去了,可被“淹没”了。最后,这一重大矿难被中国青年报披露出来了。刘畅因披露这一矿难而走上刚刚结束的中国新闻奖领奖台,自是情理中的事了。
一个位置 当今记者队伍在壮大,但“好记者”的队伍并不大,尤其是做调查类报道,难度很大。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被调查者往往怕自己的“尾巴”被记者抓住,于是对记者施以“炮弹”或“糖弹”,鉴此,记者必须设法绕过重重障碍。我认为,如果把社会比作一条庞大的航船,那么有几种人是这船头上的了望者,其中记者就是这几种人之一,记者应该能及时发现前面的暴风和暗礁……
一道防线 如今的一些老百姓,在遇到难题和冤屈而又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后,新闻舆论监督便成了他们最后的一道防线。这道“防线”如何?这是老百姓的期待,也是一个有着强烈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的记者所必须认真思考、并努力去实践的问题。
用心,方能动人
敬一丹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记者、主持人,曾主持、采访过一系列严肃主题事件,“小中见大”的主题提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丝真情 我曾经是一名知青,在乡下过年的情景,至今刻骨铭心。那年我没回城。除夕夜,我独自一个人在屋里,显得有点孤独,可第二天一大早,门口却挂着一串串的鲜肉、一包包的饺子,这是乡亲们送来的。这些“珍贵的礼物”,让我吃了足足一个月的“百家饭”,现在的春节,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嗑着瓜子,拉着家常,固然是一种享受,但不知怎的,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知青年”———多淳朴的乡亲啊!可能是因为有这一种特殊的“情结”,所以我对来自基层的采访题材和素材特别在意,也做得特别用心、用情。
一双眼睛 我是一名记者。这工作,都与“眼睛”有关,而且,这双“眼睛”的“眼光”,总让人不“舒服”,它在不断搜索着哪儿有毛病?这是什么病?它从来没有甜言蜜语,它常常将摄到的不正常景象展示给别人看。记者应该这样,自己要始终睁着这双“眼睛”,不断将能使自己目光“一跳”的东西奉献给观众和读者。
怀疑,为了真相
程益中安徽安庆人。198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后进入南方日报社。1994年被任命为《南方都市报》常务副主编,2001年担任主编。在任期间,该报实现著名的“飞跃”。有办报名言:“另类是手段,主流是目的,另类其实是为了更主流。”
一点怀疑 记者最重要的品质是怀疑,记者最大的敌人是轻视。对发生的事件、得到的信息要有怀疑的精神,有一种追根究底的冲动。记者不能主观臆测,不能充当法官或裁判员,而要力争还原事实的真相,重组事实的过程。这样的教训很多。
一份职业 我国媒体要加强对记者的职业教育,培养其职业精神,使他们具有非常突出的职业色彩和职业道德,这是报业走向发达的依据。正如电影业要发达,必须先培养大批的高度职业化的演员和明星。培养名记者与编辑的作用分不开,从某种意义上说,编辑是导演,记者是演员,而报纸就是一出大戏。记者表演的风格和水平应由编辑决定。(作者:梦笔生)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