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编者按:木子美因为她的《性爱日记》和她骇世惊俗的行为而一炮走红,而媒体的介入以及所起的不同作用成为国人更长久的话题,关于木子美一个人道德观的问题,很可能演变成一场对包括网络在内的媒体职业操守的思考。某些拥有最广泛年龄层受众和巨大影响力的网站,把木子美的《遗情书》按照“有闻必录”的方式登载于首页,将使网络新闻界迈向主流媒体的努力遭受更多的质疑和波折。
在“木子美现象”面前,各媒体表现各异:某个门户网站以“将日记全文公开”的方式吸引无数眼球,而《新快报》则以冷静客观的剖析性报道彰显其“白领媒体”的社会责任。两种定位,高下立判。
11月17日,搜狐网传媒频道分别连线远在广州的《新快报》总编辑张洪潮,以及参与“木子美现象”报道的《新快报》采访中心副主任周琼,下文为周主任就《新快报》此次报道的台前幕后的情况回答搜狐编辑的提问。
以下为连线实录:
搜狐传媒:周主任你好!《新快报》怎么会想到做这期关于“木子美现象”的策划的?
《新快报》采访中心周琼副主任(以下称“周琼”):《新快报》酝酿这个策划其实从八月份就开始了。直接的原因是“木子美”公开了和音乐人王垒的事情,一时间在广州的这个圈子里闹大了,我们出于对新闻的敏锐判断,觉得她所代表的生活方式不仅仅是个个体现象。她身上所折射出的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和当前的白领阶层的心态多少有些接近。《新快报》是个典型的“白领媒体”,我们所关注的白领,“木子美”也是其中一员,她的某些气质和观念代表了一个群体,特别是这是又有较强新闻冲击力的选题,符合我们的策划标准。这就是我们酝酿这次选题的最直接原因。
下面要考虑的就是怎么写。是完全写事件还是加以评判?我们有过一些考虑。开始的时候我们想在报道中加入道德判断,这是传统媒体的惯常思路。最后我们经过同事们的商量,采取了尽可能中立的姿态去客观反映这个“现象”,我们把它作为一个存在的“现象”来处理,在行文中不使用过于褒贬、或者太明显情绪化的词语。比如整篇报道中在提到“木子美”的生活时,我们都没有用“淫乱”这个词,尽管她本人曾用这个词描述过自己的生活。
《新快报》这篇报道我们坚持“不评判、只关注”的原则,尽可能剖析一种“人”的意识,她的行为尽管与众不同,但仅仅是个“新现象”而已,是多元化价值观下的一种个人选择。但确实如果不是媒体的推动,影响应该不会这么大。
搜狐传媒:《新快报》的报道酝酿了这么长时间。
周琼:我们做了大量的采访,分头采访了十几名专家,他们的研究领域涵盖了法律、社会学、婚姻、性学、心理学等多个专业,最后见报的专家观点是我们精选了其中我们认为不陈腐、有见地的一部分。
我们是11月11日发表这一组报道的,包括一则简短消息、一篇长篇报道和一篇调查,搜狐网和新浪网进行了转载,并引发了网上的大讨论,“木子美现象”成为热点话题,随后新浪登载《遗情书》……
搜狐传媒:既然酝酿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选在11月发表呢?
周琼:我们一直在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发表,本来打算11月初发表,因为11月4日我们电话采访到了她本人。但是那段时间广东正好有好几件重大时政新闻,包括省政府请“洋外脑”做顾问……,我们就把这个选题放下了。
搜狐传媒:您如何看待本次事件中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作用和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周琼:首先,网络很厉害(笑)。一条新闻经过网络的“加强”处理,就达到到了让人吃惊的传播效果。网络作为一个信息收集和发布平台,加上较强的整合能力,效果惊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造成了什么负面效果,这种负面影响也不是网络这种平台带来的。网站并没有什么错。也许在网站全文登载“日记”中加上“青少年不宜观看”的字样更显得妥当些,但这样处理是否有实际帮助、能否消除不利影响也很难说。
搜狐传媒:您采访过“木子美”,您对她有什么印象?
周琼:我没有见过她,只是电话中谈过,还有其他见过她的人的一些转述。从我对她的感觉来说,她应该是个很特别的人,崇尚自我,行事爱冲动。她并不象她自己想象的那么洒脱,那么满不在乎。她在自己的网站上登出了自己的“日记”,遭到了不少网友在网上的攻击和谩骂,在和我电话交谈中,她对此显得很不开心。
我不知道她是否有些后悔,但至少她感到情况有些失控。我觉得她是有点孩子气的人,希望她将来做选择时,能对自己的幸福感负责。
搜狐传媒: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连线采访,祝《新快报》越办越好!
周琼:谢谢你们!
转自搜狐
(搜狐编者注:以上实录由电话录音整理而成)
进入专题:“木子美现象”引发的全国大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