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尽快使英国广播公司(BBC)摆脱群龙无首的状态,英国政府2日表示将以“公正”为基本原则,尽可能快地帮助这一英国老牌传媒巨鳄找到新主人。政府干预原本无碍公平,但鉴于英国广播公司与政府的“历史宿怨”颇深,不少英国怀疑论者也对此侧眼冷语相对。
■保持“独立”
如今英国广播公司所空缺的两大职位,分别是集团董事会主席与总经理二职。自1月28日调查武器专家凯利自杀原因的赫顿勋爵报告出台后,英国广播公司备受尖锐批评,公司董事会主席戴维斯和总经理戴克相继于28日与29日被迫走下传媒舞台。
“我们都需要一个强大的、独立于政府之外的BBC,”英国文化大臣特莎·乔韦尔2日对议会说。言语之中,乔韦尔还表示他本人对于不得不重新向英国广播公司指派一名董事会主席“感到遗憾”。
之所以公司空缺要由政府填,是因为英国广播公司虽然在名义上“独立”于政府,但历届英国政府都对它掌有控制权,不但可随时禁播其节目,而且有权撤销其许可证。不过,在英国广播公司走过的82年历程中,曾多次“与政府作对”,导致外界出现一种“政府要将BBC改头换面”的说法,而最直接的手段便是:“挑个听话的孩子去管BBC。”
“不管是谁当选(主席),他都会是一个代表着BBC利益的独立、公平和自由的主席。”乔韦尔说。
■谢字当先
政府2日出面说这番话,缘于此前一天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撰文。1日,刚刚辞职时日不多的前总经理戴克在该报上发表谈话,指责唐宁街10号因伊拉克战争报道而“系统地欺凌”英国广播公司,批评赫顿报告完全未考虑政府向英国广播公司施加的压力。
作为应对,文化大臣乔韦尔则选择了避免与戴克直接交锋。2日,乔韦尔首先将戴克大夸一番,称赞他“为董事会主席戴维斯做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政府与BBC的意见分歧有多么严重……我都要代表大家感谢戴克为BBC董事会所做的一切。”乔韦尔说。
不过,话锋一转,乔韦尔又回到政府此前对BBC的一套词汇中去。“失实,违背新闻原则……致命的错误。”乔韦尔的用词基本没有改变。
在1日出版的《星期日泰晤士报》文章中,戴克还公布了一封他在伊拉克战争爆发第二天回复首相布莱尔的一封信。信中,戴克阐述了英国广播公司为确保恰如其分地报道伊战所作的努力,同时表示,布莱尔因那些特别报道不符合他的观点“便质疑英国广播公司所有广播、电视和网络新闻产品是不公平做法”。
■招聘公开?
按照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2日发布的消息,由女爵士伦尼·弗里奇领导的一个公共委派专员委员会将对选择新人的过程进行监督,目的是“保证选拔过程的公平,使人们相信新人选将不负众望,成为英国广播公司合格的新主席”。
目前的说法是,这个监督委员会将由来自议会多个党派的代表共同构成。而招聘信息首先由媒体发布,然后由招聘小组对竞聘者进行面试和筛选,选择一人推荐给政府,再由政府把此人推荐给英女王,最后由女王任命。
由12名董事组成的董事会由政府推荐、女王任命可以说是英国广播公司的传统。自1927年英国政府根据当时
颁布的皇家约章将其收归国有后,皇家约章就一直在许多方面对该公司加以限制,例如不做商业广告、不广播有酬节目等。其主要经费也来源于政府收转的电视机执照费。
然而,这种“政府式招聘方法”招致了不少媒体专家投来疑惑和怀疑的目光。牛津大学的媒体分析家达米安·坦比尼2日就公开表示,他对由委员会全权掌握的招聘过程相当不满。
■“战争综合症”
此番英国广播公司的收场广泛被英国媒体评价为“已经没有了太多悬念”。而回想去年7月美国《纽约时报》对英国广播公司“患上了战争综合症”的幽默评价,也似乎有些道理,因为,在该公司与政府产生摩擦的历次事件中,几乎都是以战争为题材。
1956年,BBC有关苏伊士运河危机的报道,引起政府强烈的不满,时任英国首相的罗伯特·安东尼·艾登甚至准备取消BBC的海外报道权。
1982年英阿马岛之战中BBC“旧病”重犯,其中一个细节是,BBC在报道时使用的是“英国军队”,而不是“我们的军队”,这使当时的首相撒切尔夫人大为光火,指责BBC偏袒战争对手阿根廷,BBC时任董事长阿利斯特岩·米尔恩因此还被传唤至议会并遭责难。
1986年,当时的保守党主席诺曼·特比特对BBC报道“美军空袭利比亚”一事的立场非常不满,指责其报道失真。他谴责说:“我并不是想欺负或者故意贬低BBC,我是想提醒他们,在需要讲原则的时候就要坚持原则。”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由于BBC大幅报道伊拉克战事,被戏称为“巴格达广播公司”(英文缩写也是BBC);1999年科索沃战争,BBC又被戏称为“贝尔格莱德广播公司”(英文缩写也是B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