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4日晚首届CCTV喜剧小品大赛最后一场直播——颁奖晚会《今夜小品灿烂》上,原本喜庆的现场却出现一个重大意外——赵本山的学生在演出小品的时候,因为“格调不高”被节目组紧急叫停,节目没演完两人就被“赶”下台,而此后,老师赵本山则走上台,当着亿万观众表示了自己的不满。
记得当时,两个演员打情骂俏,言词挑逗,一人的半个后背露出来了,一个还顺着另一个的腰带往裤子里扇风。此时,主持人当即向两人打出“终止”手势。我以为,叫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这个节目格调不高的缘故,媒体最初的报道也是这么认为的。此事经媒体广泛报道后,反响强烈,个中是非曲直也就莫衷一是了。
我以为,首先,央视作为国家级电视台,又是在现场直播的情势下,对一些突发情况有当机立断的权力。其次,这次小品大赛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大赛的形式,促进小品艺术的繁荣发展。但这种繁荣不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而是倡导一种健康的、积极的、格调高雅的小品艺术,这是央视主办这次大赛的一个重要责任。第三,央视还要对所有电视观众负责,观众看小品赛,节目不能过于庸俗这是低线,超过了这个低线,观众就不会买账,甚至会抗议,央视当然要重视和维护观众利益。
“二人转”完全可以演得高雅,观众也完全能够获得高雅的艺术享受。并不一定要用那些低俗的东西来调动人们的低级趣味。事实上,低俗之风,只会让“二人转”越走越窄,最终害了“二人转”。(作者:一刀)
赵本山登台明确表示不满令人颇感意外。按说,作为老师,他应该十分清楚这个小品的全部,不了解是失职,了解了还要拿出来,让人想不明白。退一步说,演出了,被叫停,也应该尊重导演的决定,有意见幕后再交换,大可不必面对亿万观众当场表示不满。况且,凭着他的机敏,这个小插曲完全可以幽默化解的。
赵本山是一位广大观众充分认可、十分喜爱的演员,他的许多作品曾给无数观众带来过欢乐,称之为大师也不为过。大师级的演员应该虚怀若谷、宠辱不惊,那才叫大家风范。这次表态,不客气地说,“大师”有点“丢分”了。坦率地讲,民间的东北二人转确有其格调不高的一面,对此连赵本山也不否认。正是为了除弊兴利,振兴推广,他做了许多工作,功不可没。不过,为什么这次演出在他的学生作品中出现了问题呢?赵本山似乎也需要反思。(作者:王毅)
显然,赵本山的两位弟子的表演让央视感到十分紧张,因此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出此下策。在这一点上,我同意赵本山的那句话,“既然没有太出格,应该让这个节目演完”。也正是赵本山的这句话,让人们看到央视的禁忌。
从早些年姜昆与李文华的那个有关天安门的相声起,央视的禁忌开始越来越多。这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央视的节目可能在艺术性上强了,但在娱乐性上差了。这一点体现在以娱乐为主的春晚上,那就是严肃的作品多了,但逗人发笑的作品越来越少。春晚年年办,年年难以推陈出新,是否也与央视的条条框框太多有着直接的关系呢?
作为喜剧小品中的顶级人物赵本山,与电视业的大哥大之间发生的这起冲突,看似充满了偶然的因素,实际上却有着某种必然。换句话说,即便这次喜剧小品大赛圆满谢幕,也保不齐哪一次比赛或者现场直播中还会出现类似的冲突。我想,这种冲突或许应该理解为,民间艺术力量希望节目审查制度在不违宪的原则下能更宽松更自由一些。如果从这个角度看,赵本山的现场发火,其实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而央视方面则应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一次深刻反思。(作者:童大焕)
央视有权力按自己的“格调”要求进行节目筛选,不管这“格调”是否符合观众的要求。但是这种筛选,必须是在正式演出之前进行。除非特别意外的情况,否则,在节目现场进行“筛选”,不仅是对演员的不够尊重,也对不起现场和电视机面前的亿万观众。一句话,除非特别情况,否则,中途把演员“赶”下台,并不符合“程序正义”。
也许,此次事件给人们的教训是:对谁都不能太轻信,一切都必须按规则程序和正义来约束。编辑留言:
在一片争论声中,这一事件似乎已经超越了一条单纯的娱乐新闻本身:“二人转”应该寻求什么样的发展?作为“大师”的赵本山在艺术和为人方面,应该怎样定位自己?央视的做法是否“过分”?在节目审查方面的程序是否有待完善?禁忌是否太多?您对这些问题有什么想法?欢迎广大网友各抒己见,进行探讨。请将感言写入留言板,或将评论稿件寄至观点频道信箱。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