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靳秋 北京广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讲师 《中国农村的互联网发展:北京市平谷区农村电子信息室的调研报告》 各位来宾下午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关于北京市平谷区农村电子信息室的调查。我们这次的调研行动主要是在总结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经验的同时,来探讨如何在农村推广互联网的接入服务以及互联网能否在帮助农村脱贫致富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在谈到互联网的时候不能不谈到数字鸿沟这个概念,昨天韩国的吴教授也谈到了digital divide。数字鸿沟也称信息鸿沟,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差距,尤其是指网络技术带来的差距。随着世界各国数字化浪潮的层层推进,数字鸿沟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扩张态势。目前造成全球经济贫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信息的匮乏而不是资金的短缺。因此我们认为,探求互联网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第三世界国家及政府面临的非常重要的课题。互联网在中国归属电信业领域。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行政企分开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中国电信业得到长足发展。我们这里引用了世界电信联盟2000年的统计数字,电信密度是指每一百个人中拥有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总数。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表格,中国的电信密度2000年就上升到第95名,成为升幅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被世界称为真正拥有全功能互连网的国家是在1994年。此后,中国政府在推进整个社会信息化进程方面,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1998年到1999年间,中国互联网的扩展进入激增阶段,截止1999年年末,中国互联网的网民已达到890万,这里网民的概念是指每周上网至少一小时的中国公民。尽管互联网在中国呈现出雪崩式增长,但中国的信息化发展仍呈现出地域的不平衡性。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相比,无论在互联网普及率、电话普及率和报刊订阅率等信息化指数都存在很大的差别。中西部地区已成为新世纪的知识和信息贫困人口。此外,尽管互连网在中国发展迅速,但这只是一种城市现象,它将占中国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排斥在外,中国农村网民目前只有600万。农民无法利用最新科技给他们带来的便利,所以这无疑阻碍了农村现代化进程。 关于中国农村互连网发展的有关数据,大家可以参照我为大会提交的论文。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农村现行的信息通信技术工程中,规模较大的要属由科技部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开展的“中国信息技术扶贫能力建设”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在贫困地区示范县加强信息能力建设和科技信息服务,示范推广可行的科技信息扶贫模式,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做出贡献,同时为国家制定扶贫和消除贫富差距的政策和计划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该项目实施期为三年,总经费投入250万美元,其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65万美元,科技部和项目县配套投入185万美元。该项目在河北武安、河南商城、安徽霍山、重庆潼南、陕西榆林共五个县市定点示范,由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 联合国聘请的顾问专家乌尔里克在对该项目的评估过程中指出, 这个项目采取了一种金字塔似的运行模式。科技部定期派出人员前往示范县提供技术支持;村级技术员也被委派到北京接受培训。每个示范县下设有两个镇一级的信息中心,每个镇级信息中心又下设两个村级信息中心。所以整个模式就是金字塔式的。 我们在北京市平谷区进行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互联网给农村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农村对网络的接受程度。我们所使用是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选择了三个村,就是平谷区的网络示范村:南定福村、桃园村、兴隆庄村。平谷原来是北京的一个县,后发展成区,区内大部分是农民,主要是以种植桃为生。首先我们谈一下南定福村和兴隆庄村的模式,就是村委会旁建立一个农民上网的地方。信息室创办资金是由区政府和示范村共同承担,一般有十几台电脑,全部是宽带联网,农民在信息室就可以查到各地农业的资讯。政府派技术员定期对农民进行培训。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信息室内部的情况,当时我们访谈的时候,技术员告诉我们在对农民培训时要考虑到农民的具体特点,按照农民接受的程度、年龄特点和不同业绩受教育的程度的不同,把农民分成三组进行定期的培训。大家可以看到照片中的两位老年网民,左边的黑板列有很多的对农民有用的农业网站以及如何收发电子邮件和贺卡。 此外,每一个电脑桌的隔断上都贴有26个字母的大小写,方便农民熟悉键盘。电子信息室除了让农民了解到更多信息外,其另一方面的优势在于方便了村委会的村务公开。在中国农村,以前村委会发布信息是在村口设立黑板,上面的信息经常两三个月都不更换。通过互联网,村委会可以就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发布信息,比如说计划生育以及村委会的财务状况,还有一点就是农民对村委会选举也比较关心,他们关心候选人的一些状况。所以说这个电子信息室为村委会增加管理的透明度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 桃源村实行的模式是采用家庭上网。这个村子之所以不能实行电子信息室,是因为它地处山区,农户之间距离比较远,而且大部分的村民是以出售干果为生,信息对他们很重要。 在我们的访谈过程中了解到, 村民认为如果集中上网我查到的信息很容易被邻居看到,因此不愿以集中上网。在这个村子农户只要有三千块钱政府就何以帮你在家里买一台电脑,每个月的上网费用是30元钱。这是我们拍到的村门口景象。下面给大家回报一下我们做的问卷的结果,我们对三个村67名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男女的比率基本是平衡的。大概有1/3的村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学生占28%工人占19%其他都是农民工,而且月收入大概是58.7美元,应该说这三个村不属于贫困村。我们看一下各种电器和通讯工具在农户中的普及率,电视拥有最高比95.79%,然后是电话、手机、电脑。我们看一下互联网的使用频率,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村民没有养成定期上网的习惯,大部分的村民通常都是在农闲的时候或者是有需要的时候才上。这是农民使用电脑的规律。 村民对于互联网的总的来说是积极的。我们可以看到,黄色的部分是24.2%认为有一点用,青色系比较有用,34.6%认为很有用。应该说他认为互联网对他们的生活是有积极作用。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是互联网到底给农民的经济带来多少收入地我们看到青色的部分是33.9%的农民认为互联网给他们带来的收入是10到100块就相当于没有收入。但是1000到999元是23.2%。所以我们说互联网只是刚刚一个开始,这样的结果是不奇怪的。关于农民使用互联网的目的,绿色的部分和我们的预期是一样的,最多是农业信息、其次是教育信息还有商业服务及卫生保健、政府以及其他的银行或者是保险。互联网其他的服务使用的频率,首先是最经常的是娱乐、电子邮件、文化信息、政治时事信息还有体育信息。 我对我的发言做一下总结,通过这个调研,我们认为农民对互联网或者是一些新的信息技术的认知和关注程度正在日益增强。许多村民都认为互联网可以改变他们的生活。但是,大家经常强调的是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认为改变农民的思维方式,消除他们这种对技术的恐惧心理也是很关键的。就像桃园村的村民一样很多村民把自己的干果批发到国外,但是他们不希望把这些成功的经验们分享给其他村民。还有一个启示我们认为要推广整个中国农村互联网的发展,我们认为在目前现阶段政府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这一领域,一个是相关信息缺乏,还有是农民投资存在风险,所以说私营企业进入很少。还有一点是如果希望以收费的形式维持信息服务,在农村是不可行的。因为整个中国大部分的农民是很贫困的,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和投入,互联网的接入服务是很难推广的。这里我们用对平谷区信息中心主任吴主任访谈时他说的一句话作为我发言的结束,他认为互联网接入和通信建设应该是一项公益事业,实际上肩负着一种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是受利益驱动的私营企业所不愿意承担的。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