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报刊的发展策略
今天早上我碰到汕头大学的袁舟教授他送给我他讨论新加坡报业管理的一本专著。这本书里面提到中国大陆之外,台湾、香港、新加坡、菲律宾、泰国,侨民数量第一的就是华人,他们渐渐地开始使用当地强势的主流语言。原因主要是政治的限制,这甚至是一种非常粗暴的破坏,迫使华人报纸逐渐消亡。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不仅没有按照新加坡,或者是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的华人报纸的规律慢慢地消失,反而在短短的三年内变成马来西亚的第一大报,并成为了大中华以外最大的中文日报。我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个过程,相信不只对中国大陆,可能对全世界办报的人来说,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性。
首先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的一个国家,在这样的一个国家极易引发冲突和矛盾。在1987年的前后,马来西亚政治宗教文化都引起了很大的骚动,政府突然采取了一个茅草行动,100多个全国的政治专业媒体工作人员和华人教育的领袖被抓起来。在这个大镇压中,《星洲日报》被封闭了。《星洲日报》一向是一个传统保守的商业报纸,在全国一直是排名第二。经过这次劫难之后,它却成为排名第一的报纸。它怎么样变成今天这样的,《星洲日报》今天所有的这些东西,全球的报纸都在做,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星洲日报》为什么会成功呢?
我想第一,当时马来西亚政府封掉一家马来西亚文报纸,他为什么选择这个《星洲日报》呢?因为《星洲日报》向巴金老人学习——讲真话!新闻很多真实的真相是政府不要让老百姓知道的,《星洲》把它讲出来;第二,他向鲁迅先生学习——尖锐、火爆,政府觉得你这是煽动,所以它被封掉。
马来西亚现在是1400多万人口,马来人占26%,《星洲日报》重新刊出之后,华人社会就觉得在马来西亚社会中,原来你的状况跟我一样。华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代表自己利益和心声的报纸,《星洲日报》就是同样一个受难者的角色。重新刊发的《星洲日报》就继续扮演被封以前的角色。第一任务是捍卫民族的权益。然后把这样的一个新的开始作为旧的延续,就是我还是讲真话,不过有了一种婉转的讲法,更平衡、也更深入,我说了以后你也不能封我的报馆;第二个我还是继续评论你,只不过开始用一种婉转的方法。这样下去,华人社会就觉得这个报纸传达我的心声。但是这时候的《星洲日报》本身还要做到什么呢?第一,这是个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国家,你不能说我们华人要如何如何,所以报纸要确保他的报道和言论是不会引起种族的矛盾,当然更不能引起种族的暴动。第二,就是报纸继续这个评论,但这个评论是以社会责任,以国家的利益作为他的上限。虽然,《星洲》从被封之前到被封之后,从来没有说我要坚持正面报道,积极报道,可是在做的技巧方面已经非常注意。因为他已经死过一次了,死了再复活他就知道生命的宝贵。即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星洲》还是做到了比其他的中文日报敢言,报道还是最深入。被封之前它已经是摇摇欲坠,重新起来之后,仅仅用3年多的时间发行量从8万份达到了18万份。到了1999年读者就超过了《南洋商报》。现在我讲的《星洲日报》它是比《南洋商报》晚6年出来,所有东南亚最重要的报纸都是从新加坡分过去。可以说从整个形势来讲,它是曾总是第二,无论是在新加坡还是在马来西亚,可是经过这样被封闭的劫难以后,它重新出发,吸取以前的教训,开始步入了坦途。马来西亚的马来文报是两家,人口是1400万,英语的日报是三家,可是无论是马来文报或者英文报他的报份都没有《星洲日报》这么多,也就是说《星洲日报》对华人社会的渗透力远远超过马来文报对马来人的渗透力。《星洲日报》的广告也是最大的,英文报的报份跟读者群都没有《星洲日报》那么多。
这里边可以探讨的一些原因是别的语言的报纸没有的因素,但是并不表示说其他的,大中华以至于东南亚以外的地区不能做。
我再讲第二个重要的元素,当华人日报成为这个民族喉舌的时候,它等于是华人的代言人。我想提醒各位,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他们的种族政策是写在宪法里头,1957年独立的时候,马来人为主的土人是有特权的,这是华人当年同意的,因为华人的经济能力比较强,马来人相对比较落后,所以土著其实主要是马来人。进入大学的话他们也是5个人中录取4个土著人。而华人在独立的时候,马来西亚1963年成立的时候,华人略微多过马来人。不过华人不能够进入大选,华人在公务员队伍里头的比例远远低过人口的比例,因此就出现一个现象,就是政府希望用马来文作为唯一的文字。可是,宪法明文规定要保障华文小学,这是不能被改变。于是政府在施政的时候就希望达成这样一个目标,没有了华文的小学你就没有华文的读者,没有华文报纸的话,华人的心声就不能够表达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捍卫华文教育,为华文的权利说话的报纸就显得很重要,也更为华人所接受。《星洲日报》就要跟华人的主流意识形态相结合,要知道华人有什么危机,政府哪一个政策会影响到华人,《星洲日报》从来不会缺席。当然马来西亚或者文莱,或者新加坡,也有非华人念华校的,他们也是中文报的读者。他们的比例是很低的。就这样,《星洲日报》居于一个有利的位置继续发展。
第三个因素用中国的术语就是“群众办报”,他们办全国性的华文文学比赛,无论是经济、政治、工商等等一切和华人息息相关的,报纸都是协办,办这个活动就不是说我卖票,我收取商业利润为主。报纸所主张的和报纸的形象等等全部言行一致。我们看很多的媒体讲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星洲日报》与华人社会关系就是基本的出发点,他能够就华人最关心的所有问题身体力行去行动。
马来西亚很大(当然比起大陆很小),报纸在各个地区都有地方版,而且是彩色化的。他们的报纸一直非常大众化、通俗,但是并不低俗。报纸有马来西亚南部的版,北部的版,就等于说你在北京办一份报纸,你出一个朝阳版,再出一个丰台版等等。你买一份《星洲日报》就等于买了两份。各位看这个报纸的分量是多大。它不断地把周刊送出去。然后这个地方版是面向草根阶层的。《星洲》子报中一个最早的是《学海》,是给学生看的。家长跟老师说,一、二、三年级的小朋友看不懂《学海》,他们就又弄了一个《新星》,换句话说《星洲日报》的读者范围是从小学生一直到成年人。
那么我做一个总结就是说,有的报纸,比如说《联合早报》(我在那儿服务了十年,袁舟教授服务了七年),它送一栋洋房,送明星的海报。但是你怎么让你的读者从他在幼儿园开始就接触你的小周刊,小新星,慢慢扩大,让它变成你未来的读者,《星洲日报》和读者得关系更好。还有一点,因为很多传统的华人他买东西被骗,或者政府的公务员态度不好,那么《星洲日报》全员上下就替这些民众去交涉、去联络。一个报纸能够像《星洲日报》有这样的成就,当然不是偶然的。它有一个必然的因素,必然的因素就是第一你的形象,第二你不能够因为感人,而造成被封闭的结果。你不能因此做英雄可以,但做烈士是不可以的。再有一个就是你要跟你的主流社会结合,要本土化。《星洲日报》变成华人社会的代言人,又能够符合法律的要求,这样就成功了。
我本身做了18年的东南亚的新闻,也研究东南亚的政治经济,特别是对东盟比较有兴趣。如果各位有需要进一步交流的话,我们再相互来联络或者是交换一点意见。我简单讲到这里。谢谢!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