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在媒体圈内引起的震动远大于其在社会上造成的影响,甚至有人评论新京报尚未问世就已经把北京媒体圈的上上下下得罪了个遍,网上还贴着程益中在新京报全体大会上的讲话原文,其中心意思是新京报开创了一个时代——一个两大媒体集团开始合作办报的试验,一次以思想来办报引领中国报业走向的实践。以新京毫不顾忌的操作手法及对外的态度可以看出,在他们眼里,北京市场似乎早已等候他们的到来,新京报是迎合这一市场需要产生的,只要新京报办出来,就会走上一条康庄大道…… 很多圈内人评论程益中是初生牛犊不知天高地厚,北京皇城文化的深厚底蕴绝不是区区南方都市报几年的经验可以随便尝试的,那么程益中的内心与他的大放厥词真的是一致的吗?他真的认为北京没有他的敌手? 永远不要把人当傻子,程益中也是如此,一个人聪明之处就应该在于他从不轻视任何一个对手,我们想程益中以前的成功绝不是对手太笨,而是他在战略战术上的应用策略的得当。从此次新京报来说,正是程益中非常看重北京市场,非常重视北京现在的几大媒体,非常在乎这些媒体的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才导致他此前的一系列举动。 请注意新京报的种种暗示: 新京报提出,北京还没有一份真正配得起国际大都市地位的媒体,此话的真正含义并不是说北京市的几家媒体不行,而是这几家媒体不符合“北京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他们只能算是市属媒体,但还不是首都的媒体,不是中国首都的媒体,更不是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的首都的媒体,也就是说,现有的媒体的视野、影响力还比较小,当新京报从中国的角度俯视北京的时候,它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新的定位,这也是它热衷于河南平舆惨案调查这类报道的原因,它树立的是从中国看北京,从北京看中国看世界的思想; 定价一元是新京报的一大赌注,它使新京报在零售市场一下子与信报、京报、晨报、晚报区分开来,而让读者将其与北青做直接类比,这也是当初曾有人认为新京报竞争对手是北青的原因,这让我们联想到新京报的“宣言”:“一出生就是参天大树”,这恐怕又是程益中的一个重要战略:以高投入、高起点迅速向北京媒体第一集团靠拢,不从传统思维下的三年平五年盈利做起,而是打高端、拼速度——我既然要做北京的老大,那么即使这个目标打个折扣,我可能还是老二,最不济也是老三,但如果从头做起,从老六、老五往上爬,新京报是否能爬到顶端或多长时间能爬上去,谁都不知道,何况这中间存在着无数的变数。一元的定位让新京报没有退路,但也将新京报生生提高到第一平台,同时在发行上圈定了读者群——一旦新京报的有效读者群巩固下来,它在社会和广告经营中的影响将成倍释放出来; 新京报开辟“北京地理”与“北京杂志”,试图将北京的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合二为一,加之其十分重视的娱乐文化版组,形成了新京报的“文化氛围”,可以说,新京报是以框架来勾勒内容,“先树大旗再招兵”,以传统文化的再思考牵引文化的惯性,以时尚文化的诠释引领文化的走向,既照顾了“老”读者,又吸引着“新”读者,而其鲜明的文化旗帜更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此时新京报瞄准的是北京媒体的又一个软肋——文化色彩较淡,大家集中精力拼杀日常新闻; 经济报道树立服务和档次品牌,北青、信报、晨报的经济报道在整个报道纸份量都不重,晚报更是在今年下半年取消了北京经济版,对北京的都市媒体来说,经济报道始终处于游移不定的地位,做不做,怎么做一直有着不同的想法,这一点京华与新京报都禀承了南方都市报的作法,投入很大力量用于经济报道。事实上,在北京与广州,对于经济报道的需求有相似之处,广东是中国最活跃的经济发达之地,产业经济基础十分雄厚,而北京则是中国最大的市场之一,其掌握着中国90%的信贷资金流,对于北京能否做中国的经济中心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尽管在城市化功能的设置上(包括在国务院下发的北京20年发展纲要)北京没有列入经济中心的职能,但其经济实力仍客观存在,也就是说这方面的读者需求并不缺乏,再加上消费需求,这是一个庞大的报道领域,新京报力打财经也是适应了这一需求。 任何一个政府都不会拒绝“帮忙不添乱”的媒体,在新京报的运作手法上我们隐约看到战国时期“远交近攻”的思路:对媒体一声不响的争夺“地盘”,不断蚕食,而对地方政府则采取“紧跟”政策,新京报多次重申这种“帮忙不添乱”的宗旨(我们甚至不排除其高层公关的可能),同时在版面上加以呼应,如北京市的卫生工作会议,新京报可以在头版图片中刊发刘淇与王岐山“亲密交谈”的报道,遥想广东媒体,在其头版大多刊发有关政府的重要新闻,在与政府的关系处理方面,广东报纸似乎比北方的媒体更加直接,也更加投入。 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新京报认为自己很可能找到了北京市场新媒体发展的空间,因此在报社内部,新京报不停的为其队伍灌输“我们最出色”,“我们的未来无限光明”、“我们在开创一个时代”的思想,当这种气氛深深凝结于所有员工心底之时,新京报的企业文化就成形了,并将在记者采访、版面编辑、报纸经营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来,此时,思想就变成了利器,变成新京报无往不利战无不胜的法宝。 反观北京其他媒体,北青事实上是在靠惯性来维持发展(其采编思想早已成型,目前最多只是微调),晚报独成一统,且更关注一些报道中的人性化细节,晨报在一段沉寂之后又见上升迹象,但主要精力还在版面和经营的技术性层面,京华信报经过三年的轨迹初步站稳脚跟,正面临着新一轮扩张期(如同我们过去经常听到的“二次创业”),在这种背景下,新京报挟南北组合之优势、雄厚资金的投入、凌厉的冲击气势,想在北京打出一片天下并不困难。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