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总说“不”与“争鸣专业户”》一文,讲的是时评写作中出现的一种现象,我本新手上路,不想亦不敢不能就此论孰是孰非。只是作者的“时评总爱说‘不’,对新闻内容说‘不’,对新生事物说‘不’,对别人的做法说‘不’”一语,与笔者近来注意并思考的问题相谋合,因此忍不住顺势说叨一番。为避“专业户”之嫌,且从别处引事例论来。 时评的勃兴是“公民时代的普遍表达”。既然如此,时评爱说“不”,反映出的是社会各种声音对新闻事件的质疑。衡阳市“11·3”特大火灾坍塌事故发生后,有人对消防官兵接警到火场时间提出疑问,近日湖南省公安厅发言人进行了辟谣;无独有偶,克林顿在10日开幕的清华大学防治AIDS和SARS研讨会进行了演讲,有人对其是否收受巨额费用提出疑问,有关方面随后及时澄清。对重大事件不再是“舆论一律”,多种声音通过不同渠道参与评判或提出诘问,无疑是社会民主进步与言论自由的表征。深思各种质疑声,应是良莠混杂的。 质疑的产生首先源于信息的不畅,对于受众关心的问题信息发布方总是语焉不详,受众跟上的质疑应当是对信息不对称的弥补,这种质疑是积极并具建设性的。克林顿作为美国前任总统,凭“政治老本”云游世界,通过演讲收入不菲。他11日在一房地产商组织的演讲会上,就创下了20分钟35万美元的收成纪录。因此,作为主席身份出席研讨会,听众在聆听其精彩演讲的同时,对其“幕后交易”情况有了解的权利。其实,对克林顿来华演讲诸多细节理应一一披露,收入多少不必为尊者讳,何况对于克林顿来说,公开其收入甚至纳税额属正常,不公开倒让他诧异了。 然而,在没有对事实真相作进一步了解、缺乏基本判断的情况下,根据既有的资料进行质疑,虽然有助于推动深入探究事件真相,但按惯性思维轻率作出盲目的结论,其实效就大打折扣。湖南长沙县委书记李振萼不幸遇难,网上一时恶评如潮,人们由双休日、高尔夫球场等词语,想当然地将其定论为享乐、腐败,进而认定“死不足惜”。经过有关部门对事实进一步斟察,最终认定李振萼为因公殉职,还其公道。对官员意外死亡不再“王顾左右”地闪烁其辞,这是舆论质疑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结果。但其中也不乏有人在毫无端由地中伤、无凭无据地猜测,反映出的是质疑的无原则,是一种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妄评。 怀疑比忠诚更接近真理本质。公众思维的活跃与价值观多元,决定了以往“我打你通”的灌输已无用武之地。面对新闻事件,人人都可以生疑设问,但质疑应重在建设性,重在挖掘新闻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内幕,还公众以充分的知情权上,而不是受惯性思维驱使,先入为主进行否定,搞“质疑一律”的“棒杀”。另外,一些是无关宏旨的、受个人好奇心驱使、满足个人窥探欲的质疑,不仅是不可取的,而且应当摒弃。(陈光)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