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兼中国新闻社社长刘泽彭 | 搜狐传媒9月23日长沙消息:由中国新闻社、长沙市人民政府、湖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主办的第二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今天在此间开幕。来自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及中国港澳台地区一百四十五家华文媒体的一百七十余位主事人,以及近四十家中国内地主要新闻媒体的代表聚首长沙,共商世界华文传媒合作与发展大计。
此次论坛为期三天,与会代表秉承“联谊、交流、研讨、发展”的宗旨,以“沟通、合作、发展”为主题,探讨进入新世纪后华文传媒的生存与发展重大问题。搜狐网做为网络合作媒体,自即日起对本次论坛进行全程图文直播。[进入搜狐直播专题]
在闭幕式上,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兼中国新闻社社长刘泽彭在第二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闭幕式致辞。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在过去的两天里,我们开了一个成功的会议。
长沙是个好地方,湖南是个好地方。
湖南人尽得三湘四水之灵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源远流长的湘楚文化和经世致用的湘人特质,成就了无数湖湘英杰光炳千秋的事业,湖湘文化精神时刻鼓舞后来者积极进取,永远向上。
湖湘文化精神也激发了大家的灵感与智慧,大家用使命感、责任心,用合作的精神、沟通的热情、发展的渴望,把第二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开成了一个有着卓尔不群思想的会议,一个有着丰富成果的会议。
本届论坛共举行了四场研讨会,有四十八位代表在大会上发言,大家围绕主题,畅所欲言。代表们说,海外华文媒体是华侨华人生活和事业发展离不开的助手。他们通过华文媒体,掌握世界变化的资讯,了解在中国创业的机遇,了解自己所在国的法律、环境与衣食住行的种种信息。华文媒体满足了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饥渴需求,满足了他们对中国文字的欣赏与爱好。而这一切,是其他语种的媒体无法替代的。
现在是海外华文媒体相对稳定的发展期,这是与会者对新世纪全球华文媒体发展态势的基本判断;另一个共识是,在英文媒体强力覆盖全球的大格局中,华文媒体大体上仍属弱势媒体。
论坛上,许多代表发出了要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加强与内地传媒合作的呼声,也希望推动华文媒体融入世界传媒的主流体系。而与会的内地媒体代表们,也热切期望加强与海外华文媒体在各个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一个宽大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朋友们为全球华人的文化和信息交流编制了一个美丽、紧密的“中国结”。这就是本届论坛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
朋友们,语言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家园,语言的命运有时就是一个民族的命运。维系全球华人的,不只是地缘,不只是血缘,最重要的还是文化。文化将成为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文化将成为辨识一个民族的最重要的基因。而语言和文字不仅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华文媒体的发展与壮大,关系到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这也许就是刘长乐先生在论坛上大声疾呼,要在世界上发出更强大的中国人声音的原因所在。当世界惊叹到处都是“中国制造”商品的时候,中国的文化产品进出口却存在着严重的逆差。中国图书、报纸、期刊的进口是出口的四倍。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进口为出口的十四倍。而互联网上,英文资讯则占到百分之九十三以上。
在两天多的论坛上,与会代表们对此发表了许多高见。在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发出华语媒体更大的声音,已经成为华文媒体的共同追求。
我相信大家现在的共同追求,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现实。实现这一梦想的最坚实基础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的中国正处在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到2020年,中国将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按现在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估算,将达到四万多亿美元。届时,中国的GDP将占世界的百分之二十二。
中国将继续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正在释放巨大的发展潜力与能量。中国的发展有几千万海外华侨华人的贡献,华侨华人也从中国的发展中受惠并分享到荣誉。中国的发展,也为海外华文媒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现在,国外媒体趋之若骛,抢滩中国,并大有斩获。与此同时,中国媒体也尝试着走向世界。在这种大形势下,海外华文媒体也要善乘长风,善舞长袖,不失良机,分享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带来的多种新机遇,加强互动与合作,实现双赢乃至多赢。同时,利用地缘优势,在配合中国媒体走出去的过程中谋求自身的发展和商机。
我们正是为了这一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本届论坛的代表来自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一百四十五家海外华文媒体,不同媒体的发展水平、各自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对服务的要求差距很大,但大家在论坛上平等相待、不分地域,充分交流、互利合作,如逢甘露,如坐春风。我们作为主办单位,我感到十分欣慰。
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华文媒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海外华文媒体会越办越好。两年之后,我们再次相聚,相信大家带来的将是一个个令人高兴的好消息。
朋友们,在大家的祝愿声中,中国新闻社去年的这个时候度过了自己的五十华诞。中国新闻社一贯秉持“中国的”、“新闻的”、“服务的”的宗旨,永远把为海外华文媒体服务置于第一位,永远把为海外华侨、华人和一切懂中文并关心中国的人服务置于第一位。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国际视角加亲和力”的新闻风格是中新社人永远不能忘记和稍有忽略的。
现在,中国新闻社有通稿的文字和图片、有图文的专稿与专版、有新闻网络、图片网络、有在国内和海外发行的杂志,还有电影和电视等多种业务。
来自澳门的李成俊先生称中新社是有求必应的“黄大仙”,我想,这是对我们的鼓励和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将非常乐意为大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愿中国新闻社成为海外华文传媒有求必应的海内知己。
朋友们,相聚长沙的美好日子是令人难忘的,让我们再一次感谢我们的合作者:长沙市人民政府和湖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感谢他们的盛情和周到安排。
感谢采访大会的记者同行对论坛的热情报道。
感谢华天大酒店的员工,感谢大会志愿者们的辛勤劳动。
最后,我要再一次真诚感谢各位与会代表和各位在座的朋友。你们的到来和全情投入,你们的鼓励和支持,将变成我们倾力筹办下一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巨大动力。你们对论坛十分有益的建议,将被纳入下一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筹备方案中。
2005年秋天,在那充满丰收期待的时候,我们将主办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届时我们再相会!
现在,我宣布,第二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圆满闭幕!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