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望张承共创前程系列-4
8月的张家口坝上,正是好光景。绿染地面,云飘蓝天,景色十分迷人。
由于事情忙碌,直到晚上8时左右,张北县张北镇林业助理袁妙枝才出现在镇政府前。黝黑的脸庞,粗糙的手中还拿着几枝树枝,记者几乎不用判断就认出了她。
1976年从河北林业学院毕业,一直到现在,近30年了,袁妙枝双手就没有离开过树枝,整个人就没有离开过坝上高原。春秋做规划,夏天查成活,冬季搞林木抚育和管护。不夸张地说,她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一片片绿荫。片片绿荫在沙化严重的土地上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
“坝上第一绿村”
1992年,袁妙枝主动请缨到张北镇沙化最严重的马莲滩村任包村干部。当时,全村80%耕地风蚀沙化,“远看没有树,近看没有草,小风黄尘起,大风沙满天”,卖沙子是村民惟一的创收渠道。她第一次踏进这个村看到的是,低矮灰暗的土房和蹲在墙根晒太阳的村民。
经过一个月的实地考察和入户访谈,袁妙枝制定了“以发展林果业为突破口,改善生态环境”的发展思路。可是,当她把这一想法和编制好的百亩果园建设方案提出后,得到的却是干部的质疑和群众的冷眼。有的干部问她:“连草都不长,还能种活果树?”有的村民说:“祖祖辈辈都这样,大老爷们都没办法,你个大学生能折腾出个啥?”有人还说:“咱不是有沙坑吗,没钱花,多卖沙子!”袁妙枝想,村民这种安于现状的心态比恶劣的环境更可怕,首先得转变他们的观念。经过苦口婆心的思想工作,村干部统一了思想,村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村东头地力最差、地势最高、沙化最严重的一块地退了出来,让她搞实验。
袁妙枝在实验地里栽下了1000多棵见效周期比较短的金红果树。1994年,果园渐成规模后,她又设法克服资金困难问题,建起了百亩苗圃。1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马莲滩已是绿荫一片、垂榆成林、杏扁挂果、小黑杨已成高杆……袁妙枝在谈到该村时说,她有一个计划,要把马莲滩建成“坝上第一绿村”。
成功的大学生典范
作为一个成功的大学生典范,如今罩在袁妙枝头上的光环很多,但在袁妙枝的世界里,感受要复杂得多。
“酸甜苦辣不说吧,我每干一件事都很难。”袁妙枝这样说。在基层做事很不容易,尤其在远离市区的高原上,农民接受新观念的能力差,工作难度是我们一般人很难想象的。袁妙枝做每一件事前得给农民沟通,了解农民的心情,还要说服他们接受某些观念,再根据地质情况育苗、造林。
袁介绍说,她在一个村种植果树之初,有的农民不仅自己毁坏树苗,还偷偷地将牲畜放到苗圃里,啃掉培植的新树种。对于前期投入,许多村民不理解。有一次,袁妙枝向某村提出的一个规划涉及到村里投资,村里竟有人说:“你一个人大代表有啥了不起,你什么好处也没有给大家揽来,你找别人说去吧!”碰到这样的情况,袁妙枝并没有气馁,而是以自己的诚意去感化他们,让农民感觉到,她是真心实意地想为农民做点事情。
现在农民挣到了钱、尝到了甜头,已逐渐改变了对她的看法,开始从内心里感激她,也有人对她说:“袁妙枝,你算一个什么样的人呀,说你是农民吧,你不是;说你是干部吧,也不是,你真是农民的知心人!”
需要更多后来者
袁妙枝说,他们林业工作站本来就没几个人。她今年已经48岁了,按规定,也很快就要退下来了。她很想找一个学林业的大学生来这里工作,把她这些年来的工作经验传授出去。袁妙枝有些矛盾地说:“基层很需要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但是,没有大学生愿意来。即便是来了,我却感到对不住他们,这里条件差,经济落后,如果没有任何实验基金,没有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空间,工作很难开展。”对此,她建议,政府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同时,应该让他们带上一定数目的基金,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袁说,她的同班同学中,很多都转行了,现在没有谁像她在农村这样的基层工作。这些年来,袁妙枝在失去很多东西的同时,也获得了很多:农民需要她,坝上需要她,这个时代也需要她这样的大学生。
机动热线与您沟通:0311—8631262;(0)13932122498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