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10月20日开始,久违了的抢购风似乎又回来了。
这次抢购有些不温不火,人们在超市中购买大米、面粉和食用油,目前虽已平息,但这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已经悄悄涨上来了。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次波澜不惊的抢购风?
原因之一在于今年中国粮食欠收,2003年粮食总产跌破了9000亿斤的关口,欠收使得粮食收购价就有所上升,这是近年来罕见的现象。
粮食欠收触动着这个人口大国敏感的神经,其对心理上微妙的影响,对粮食产销情况的三人成虎,就可能使得市场出现强烈的粮食涨价预期和后果。
原因之二恐怕和一些官员的政绩意识有关。
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力度加强,退耕还林还草使得农业生态得以改善,不少农民也从中得到了实惠。但背后也隐藏一种可能,一些官员为了美化本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有意无意地低报粮食产量。出政绩的心情越迫切,对粮价的影响就越明显。
原因之三不排除新旧粮改政策触动了一些既得利益集团。
应该说,从条条的关系来说,有各层次的粮棉油储备体系,从块块的关系来说,虽然全国粮食欠收,但不少省市的余粮不是小数目。面对粮油产品价格的异动,条条块块倘若出自公心,应并不缺乏有效调度,平抑或者缓解价格异动的能力。旧粮食流通体制的弊病已经水落石出了,如果政府既不直接补贴作为生产的农民,又不直接补贴作为消费者的城镇居民,那么投入到流通环节的资金就会滋养出不少硕鼠来,这些硕鼠完全可能使得本应有效的流通体制变得反而拥堵,使得有效调度蜕化为对自己的“有利调度”。正所谓“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原因之四是国际粮价的波动可能对此轮风潮有一定波及。
2002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粮食大幅减产。2003年欧洲粮食又严重减产。世界粮食库存的下降和国际粮价的上涨,可能会对中国有影响。不过在我看来,除了大豆等一些进口量比较大的品种及其加工品的价格,可能会受国际市场影响之外,此轮风潮的根源是在国内。目前看来,这一轮粮油抢购风,还不是山雨欲来的乌云,它会渐渐褪去。
那么这是不是中国通货膨胀卷土重来的前兆?
笔者对此是乐观的。
就消费品价格而言,虽然粮油涨价了,但在2003年前三个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三季度同比涨0.7%,其中虽然食品和部分服务项目价格上涨了,但耐用消费品、通信和交通工具仍然是竞相大幅削价。
就投资品价格而言,虽然今年原油和成品油、钢材、水泥等价格大幅上涨,但这主要是国际市场价格高企的结果,随着明年国际原油价格和国内投资率的下降,投资品价格也会回落。不能将这轮采购风和通货膨胀蠢蠢欲动等同起来。(钟伟)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