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州大报特立独行
坚守贞操誓不卖身
《圣彼得堡时报》,创刊于1884年,自称是佛州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曾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美10大日报。该报最大特点是独立运作,不属于任何报团,这在当今美国大型日报中是极为罕见的,其控股权被该报创始人交给自己创办的新闻学校。该报售价也最廉,仅25美分一份。2001年3月至9月平日刊平均发行333,250份居全国第二十七;星期日刊发行421,585份,居全国第二十九;冬季最多发行近500,000。
一、 海湾名城有如仙境
将这家中国人很少听说过的报纸列入采访对象,不仅仅因为它是美国排行前30名并在华盛顿特区以南的南方诸州中享有盛名,而主要因为它是一份罕见的独立大报,这在当今美国大报几乎悉数归报团所有的形势下,十分难得。
2001年7月3日一早,我驾车从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市出发,目的地正是这个州的另一座重要城市——圣彼得堡市。
两个城市相距不远,走高速公路约一个半小时车程,相当于深圳至广州。但我出门不久即遇前面发生重大车祸,很多警察在疏导交通,所有车辆必须离开高速公路绕行一段小路,结果导致这条小路大塞车。我因有重要约会在身,不免心急火燎,只好告知对方因路遇车祸可能会迟到,并表示歉意。对方倒也客气,要我别着急,注意安全,他会等我。好在一个多小时后汽车总算重新回到高速公路,我便加速前进。美国的高速公路一般最高限速55至65英里(合88至104公里),南方少数路段最高限速可达70英里(合112公里),这是美国高速公路的极限了。奥兰多至圣彼得堡有不少路段可以开70英里,但我为了赶路,车速已经超过80英里,前面有些车也是这个速度。直到我前面两辆车突然被不知哪里冒出来的警察拦住,吓出我一身冷汗,这才将速度降回70英里。即使这样赶路,我还是没有忘记欣赏车外的风景,因为这里太美了。
佛罗里达州是美国东南部三面环海的狭长半岛,到处可见旖旎的南国海滨风光,而圣彼得堡市位于海水似镜、海岸如钩的坦帕湾,更是旅游者的胜地。这里的海滨如同半个月亮,从“水晶滩”到“福特•德索托公园”,长达48公里。访问结束后我曾专门开车绕道福特•德索托公园,见这里的海滩果然绿树婆娑,滩长无边,沙细如雪,水清见底。更为奇特的是,诺大一片海面,波澜不兴,水平如镜,海水从孩子膝盖深处缓缓向前延伸,直到100米外成人仍可站立呼吸,仿佛人工修建的游泳池。我看到几对父母放心地让孩子们在水中嘻戏,自己则在岸边的吊床上读书消遣,或拿着面包招引大群的海鸥在自己周围飞舞。岸边深处,在密集的树荫下,是这些家庭带来的一顶顶帐篷和一辆辆汽车,每辆汽车旁都有自来水、烧烤灶等设施。我用摄像机记录下了这片美景,一面感叹大自然之神奇造化。
我的汽车先经过坦帕市。这里的海水似乎已流进了城市,若干精致的桥梁跨越其间,其中有一个通往圣彼得堡市的跨海大桥长约6公里。汽车在上面行驶时,只见一边是水天一色,另一边是蓝天碧海之间的现代建筑群,惹得我恨不能将沿途美景尽收眼底。离开坦帕市,不远就到了圣彼得堡市。这两个姐妹城市共享一个海湾,人口都不到30万,经济都很发达。坦帕市仅港口收入每年就达110多亿美元。
但我万万没料到,就在坦帕市美丽的建筑群中的一幢42层高的大楼,后来上演了一幕把神经本已很脆弱的美国人又吓了一跳的事件:2002年1月5日傍晚,一位年仅15岁的少年,驾驶一架轻型飞机,一头撞入这美洲银行大厦的第28层,造成机毁人亡惨剧,幸好当时该层人员已下班离开,未有更大伤亡。那天是个不吉利的日子,当天下午已有两架小型飞机坠落,造成至少5人死亡。但引起最大震动的还是这少年的行为。美洲银行的高度相当于世贸大厦姊妹楼的一半,但也是方方正正的;而少年驾驶的飞机虽比那波音767小得多,但机翼也有36英尺长;撞击大楼的位置是第28层,与世贸大厦南楼被撞的位置比例相当。因此,整个事件看上去像是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微缩版。后经查明,这位9年级高中优秀学生,是蓄谋已久、刻意模仿9.11事件进行这次自杀式袭击的。少年是附近一所飞行学校的业余学生,那天趁教练不注意将飞机独自开出,教练发现时想拦截已来不及,还以为他是要上天过把瘾呢。谁知,此时少年上衣口袋里已揣着遗书,表示支持本•拉登,但否认与任何恐怖分子有联系。当时一架海岸巡逻直升飞机的驾驶员上天欲引导他降落,但对方置之不理。在撞上美洲银行大厦之前,人们发现这架飞机曾掠过麦克代尔空军基地上空,这个空军基地当时是美国指挥阿富汗反恐战争的总司令部所在地。此次事件发生后,这里的空中戒备森严。
但在我7月份访问这里的时候,周围还是一片祥和气象。汽车穿过干净秀丽的圣彼得堡市区街道,来到市中心的南第一大道490号。这座看上去还是崭新的有玻璃幕墙和透明玻璃装饰的大厦,便是《圣彼得堡时报》的办公楼。
二、 竟有同仁先行造访
接待我的是该报老资格高级编辑托马斯•C•罗林斯(Thomas C. Rawlins)。美国报界并无中国那样全国统一的专业技术职称,“高级编辑”只是各报自己任命的一种职务,数量很少,其地位大概相当于部门主编或更高,通常负责若干项目。罗林斯似乎就属于那种地位“更高”的高级编辑,分管两三个部门,自己有宽大的独立办公室,有秘书听命于侧房。他说他今年已经60岁了,为这家报纸服务了整整38年。此前,他已经在电话里告诉我,因为明天是国庆日(7月4日),不少人员休假,编辑部很忙,总编辑无暇出面和我交谈,特委托他接待。见面时他又作了解释,并婉转表示,我向总编辑提的问题他基本都可以回答,我忙说当然当然。
罗林斯戴副金边眼镜,笑呵呵的,看上去倒不像60岁,只是脑袋有些谢顶,嘴巴中间掉了颗上门牙。他要我称呼他的名字——托马斯。他的领带下端未及腰带,衬衣口袋里插着两支钢笔,两边衣袖挽了几道,这个打扮使我想起中国写字楼里一些职员的夏季装束。他说:“你来得真不巧,若早来一个月,就会碰到你们一位同行。”我忙问是谁,他说那人在一家好像很知名的周报工作,但记不清名字和单位了,说着就去抽屉里翻,竟找到了这位同行的名片。我一看,不由脱口而出:“徐列!”我告诉他,我不仅和他认识,还很熟。他比我年轻得多,但干得很好,我若干年前最后一次见到他时,他已经在中国目前最著名的周报《南方周末》当了编委。“他是跟随一个代表团来访的,代表团带着翻译,他问了我一些问题,”托马斯补充道,接着便介绍了这家报纸的基本情况:
“本报在发行量上超过了《迈阿密先驱报》,是佛罗里达州最大的报纸。我们平日刊的发行量约为35万份,星期天刊的发行量为43.8万份。到了冬天,由于大量游客来此度假或过冬,我们冬天的发行量会大大增加,星期天刊最多可接近50万份……”
我插上一句:“我查了资料,你们现在的人口才28万,怎么会发行那么多报纸,平均每人一份还多?”
他回答说:“你说得不错,我们的城市市区人口仅28万多人,但我们报纸的覆盖面积最远可达100多英里之外,在附近5个县发行。我们位于佛罗里达州的右海岸,最大的竞争对手是邻近的《坦帕论坛报》(Tempa Tribune)。该报的规模及所在城市坦帕市的大小均与我们相仿,地理位置又很接近,因此竞争一度非常激烈,谁也占不了太大便宜。但12年前我们两家报纸达成协议,我们的报纸在这里销售,他们的报纸在坦帕销售,互相不得越界。至于两市之间的德克萨科县,他们在东部发行,我们负责西部。”
《圣彼得堡时报》创刊于1884年7月25日。当时还没有圣彼得堡市,这里的小镇属于希尔斯伯勒县。根据无报不成镇的美国早期移民的习惯,3个男子汉——一位41岁的内科医生、一位28岁的牙医和一位22岁的印刷商,在这一天出版了第一期报纸,当时的报名为《希尔斯伯勒时报》(Hillsborough Times),报纸每周出一期。3位创始人在内科医生药铺后面那十来平方米的屋子编印报纸。他们认真地在这交通不便的边陲小镇做着这件前途渺茫、毫无功利的活儿,直到今天人们也不明白他们创办报纸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只是猜测他们可能是为了小镇的繁荣。1890年一位名叫普兰特的俄裔将军在南北战争胜利后带着一帮队伍来到这里,用自己在俄罗斯家乡的地名为小镇命名。这时一位有着20个孩子的工匠买下这份报纸并将其迁移至附近的清水港镇(Clear Water Harbor),目的是“不仅让孩子们有事可做,而且让他们接受教育”。【1】1892年,一位名叫理查德•J•摩根(Richard J. Morgan)的年轻商人花1200美元将报纸买下并搬回圣彼得堡,并更名为《圣彼得堡时报》。后来报纸又几经易手,至1907年发展为周二刊,至1912年改为周六刊,成为真正的日报。这年9月,印第安那州的出版商保罗•波因特(Paul Poynter)以3000美元买下了该报的大部分股份,从此该报一直为波因特家族所拥有。
1947年,担任该报总编辑的尼尔森•波因特(Nelson Poynter,保罗的儿子)从自己家族手中买下了大部分股权,成为该报的新主人。报纸当时的发行量为31336份。为确保报纸在日后的所有权问题上不违背自己的意图,他列出15条“产权标准”。其中的第十条认为这份报纸最关键的资产之一是不断增加的房地产。30年代他在斯克里普斯—霍华德报团在华盛顿和哥伦布的报纸工作期间,曾亲眼目睹报团内部的房地产拥有者是如何影响编辑出版方针的。他在这一条“标准”里规定,“《时报》的运作不应和该报的房地产拥有权混为一体”。【2】他很快将那些房地产评估出售给报社以外的各类投资者。他甚至不希望自己的员工成为大的资产拥有者。在执政一年后,当他听说报纸经营部门一位高级主管拥有游艇、网球和公寓等资产时,便要求该职员离开报社。在他的领导下,《时报》的编辑质量提高很快,报纸的内容也极大地丰富起来。他本人的相片上了1962年的《新闻周刊》。1968年,报纸获得第一个普利策奖,此后成为南方著名的家族报纸,曾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美十大日报。
“现在我们公司已经很大了,员工总数大约3000人,”托马斯接着说,“编辑部的人数为388人,另有70位钟点员工。我们有很多临时工作者,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每天只工作3个小时左右。在编辑部,我们的编辑多于记者,而且我们很重视图片。我们的摄影记者就有32人。我们的报纸是大型报纸,每天有5叠。我们还出一些地方版,因此对一些县的读者来说,他们还可多得一叠,如《拉尔戈时报》(Largo Times)、《佛罗里达时报》(Florida Times)、《坦波时报》(Tempo Times)等。为了向读者提供一份完美的地方报纸,我们设立了很多分社或记者站,有的多达数十人,有的仅几个人,它们分布在华盛顿特区、迈阿密(佛罗里达州首府)及本县和附近的县,总共13个分支机构。例如我们的最大分社在坦波市,共有62名员工,其中31名负责新闻,17名负责广告,14名负责发行。我们大约有半数记者都在各分社或记者站工作。我们在经济上实力雄厚,1998年总收入首次突破2亿美元,这两年保持在2亿美元以上的水平。这包括了广告和发行收入,广告收入约占总收入的80%,去年大约1.7亿美元。我们这么大的报纸售价每份仅25美分,是本周最便宜的日报之一。我们打算提高至35美分。我们在全国排名前30名。我们还出版两份杂志,一份是全州范围发行的财经杂志《大趋势》(The Trend),另一份是在华盛顿特区编印的政治杂志《国会季刊》(Congressional Quarterly)。”
三、 处心积虑保持个性
美国报业200年的发展过程,其实是报纸走向垄断的过程。知名报纸或本身发展成集团,或被集团所控制,很少能够幸免。2001年笔者在美国访问的18家著名报纸,只有《圣彼得堡时报》是独立报纸,其余都为各报业集团所有。报团强大的经济力量,是很多地方报纸难以抗拒的。《圣彼得堡时报》在奈特—里德报团(Knight-Ridder Newspapers)、论坛公司、赫斯特报团(Hearst Corp.)和媒体集团等报业集团的四面夹击下能够挺到今天,简直是奇迹。应我的要求,托马斯向我讲述了《圣彼得堡时报》坚持独立性、不为报团所利诱的立场和做法。
他说:“和绝大多数美国日报不同的是,我们是独立报纸,不属于任何报团。这也是我们不同于其他报纸的主要特点,你的兴趣算是落到了点子上。我们最为独特的是该报的所有权结构。我们经营多种项目,其中包括一所学校。波因特先生于1978年去世,当时他是总裁。他从他爸爸手中买下这份报纸,而他爸爸是在印第安那州买下这份报纸的。当时他从印第安那州来到这里,将报纸重新启动。波因特和我们整个报纸的理念是,地方报纸一旦归报团所有,就会不再忠于自己所在的城市或社区,那时报团的经济利益是第一位的。因此,波因特将报纸被报团收购视为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他认为,报纸有义务忠于为自己的社区并为之服务。报纸不应该公众化,因为一旦被公众拥有,就随时可以被出售——报团可以轻而易举地收购公众股票而拥有我们的报纸。报团总是越来越大,而私人拥有的报纸一旦拥有者去世,后果也难预料。因此,波因特先生在去世前,为了使报纸继续保持独立而不落入报团手中,将报纸的控制权交给了他创办的福利性质的新闻学校,并为此设计了非常奇特的所有权结构。”
托马斯向我出示了一幅示意图。按照这个示意图,加上他的讲解,我才基本弄懂了《圣彼得堡时报》目前的真正归属,也体会到波因特家族保持报纸独立的良苦用心。
原来,从上世纪70年代起,人到晚年的尼尔森更加关注报纸今后的命运。那时报纸盈利增加,他本人也拥有数亿美元的资产。他想出了一个绝妙计策,即创办一所学校——他命名为波因特传播学院(Poynter Institute for Media Studies),让这所学校拥有报纸的主要产权。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确保报纸的地方所有权(防止被外地报团所收购),同时也确保报纸的优秀品质不受家族私人影响,另外还可避开重税。避税的目的也在于免除报纸今后可能出现的因经济窘迫而生存困难。他说:“很多人对这份报纸觊觎已久,我想保留这份报纸的独立性,最后的办法就是不再拥有它。”【3】不过,《时报》的产权也并非学院所独有,其产权结构是复杂的:
首先,《圣彼得堡时报》归时报出版公司所有,该公司同时拥有《大趋势》、《国会季刊》和《编辑部研究报告》等报刊。但是时报出版公司总共3500份股权中的3000份属于时报控股公司,包括500份有选举权股票中的300份。另200份有选举权的股票属于尼尔森妹妹艾琳娜及其两个女儿。而时报控股公司3000份股权中的2600份又归波因特传播学院所有,另有400份归尼尔森的太太马莉森(她在尼尔森死后才真正拥有这些股权)。波因特传播学院还直接拥有时报出版公司300份股权。也就是说,时报出版公司股权的95%不在自己受众,其中的82%由学院控制。在这样的股本结构下,没有人能够将《圣彼得堡时报》收购。
那么,谁来控制这个学院呢?过去是尼尔森亲自控制的。尼尔森1978年去世前对此重新作了安排。他坚决认为,报纸最终必须由一个人控制。他要求学院的控制权以托管人的名义选举产生。他指名自己的好友和继承者、时报控股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及《圣彼得堡时报》总编辑尤金•帕特森(Eugene Patterson)为首任托管人。帕特森虽然后来身兼时报出版公司董事长、总裁、首席执行官三大要职,权倾一方,但他本人却不拥有公司任何股票。更为重要的是,他完全继承了尼尔森坚持独立办报、绝不参与报团或自己组建报团的意志。他曾经说:
“报纸是一个高度独立化的团体。如果你拥有一个报团,那么其中的哪一份报纸是你最喜欢的?哪一个城市是你最乐意服务的?你不会关心报纸所在地民众的需求。一家报纸只有为当地机构所拥有,才可能为当地社区提供最无私的贡献,才可能将当地社区的利益置于一切外来利益之上……你的读者遇有不满便会到报社来找你表述,办报者和读者都无需看远在外地的报团总部什么头头的脸色行事。”【4】
帕特森的这番话有些极端,但却明确显示当今美国新闻界对报团垄断趋势的忧虑。类似帕特森这样的担心者认为,报团收购地方报纸,目的在于扩张实力以牟利。尽管为了扩大市场,报团会尽量改进报纸,提高报纸质量,但一旦遇到报团利益与当地社会利益的冲突,报团会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地方利益。报团也喜欢在全局范围撤换地方报纸的总编辑,或将总编辑异地调任,这使得那些忠于地方利益的原总编辑地位不稳,而外地新来的总编辑则缺乏对当地的感情和了解。最要命的是,报团根据自己发展战略的调整,可以随时决定关闭或转卖自己属下的某个地方报纸。
这些观点很多已被事实所证明。以我在美国这一年所见,报业集团之间买卖报纸的交易是相当频繁的,集团内报纸老总的易地任命也如家常便饭——去年我见过的好几位老总都来自千里之外的另一家报纸。但市场是无情的,在反垄断法制约相对宽松的美国报业,集团化的趋势难以阻挡,大报吃小报、大报团吞并小报团、甚至小报团反吃大报团的活剧每年都在上演。《圣彼得堡时报》目前虽然固若金汤,但能否长期自标清高不为他人所控,很多人正拭目以待。
四、 独特的学校
波因特传播学院拥有这样大的权力,与这家著名报纸又是这样的关系,自然引起了我的兴趣。
托马斯介绍,这所学校创立于1970年代,1975年首次开课,用英语和西班牙语两种语言授课,课程有高级写作、高级编辑等。虽然是私人学校,但学费低得离奇,每年仅400美元。学校完全不以盈利为目的,连税收都由《圣彼得堡时报》代付。这样的学校当然大受欢迎,几年发展下来,原建于1920年代的小楼房显然不够用了。1985年,学院搬离市中心,到自建的新校园办公。从托马斯提供的照片看,新校园建筑华丽而处处体现艺术品味。在新校园里,学院增添了编辑部管理、图片制作、图片设计、广播新闻等课程,最近还增加了网络新闻课。
我向托马斯要来了该校2001年的课程设置,发现这些课程的实用价值之大,超过我所知道的一些大学新闻系。请看:
媒体管理方面——
“高级编辑部管理”,生源:报纸中层管理干部,包括报纸的一切部门及网络部门;
“经济及财经会议新闻”,生源:财经记者及经营管理者;
“形象新闻管理”,生源:美术设计及摄影部的主编、主任及所有摄影编辑和印刷厂电脑扫描制作人员;
“执行总编领导艺术”,生源:报纸执行总编;
“媒体新领导上岗训练”,生源:报纸、广播、电视的新管理者;
“媒体领导艺术”,生源:报纸、广播、电视有领导素质的高级管理者;
“电视新闻制作实习”,生源:电视新闻制作者及合作者;
“国内新闻领导实习”,生源:报纸、广播、电视国内新闻部主编或主任。
采访与编辑方面——
“报纸采编”,生源:报纸记者、编辑;
“企业报道”,生源:印刷媒介经济记者;
“目击新闻采写”,生源:报纸、电视记者、编辑、摄影记者、制作者;
“电视、广播高效报道”,生源:电视、广播记者及摄制者;
“国内新闻报道实习”,生源:所有传媒的记者、编辑、作家;
“经济新闻采编及版面设计”,生源:记者、编辑、版面编辑、摄影记者、美术设计、网站制作者;
“种族报道”,生源:记者、主持人、制作者、编辑、摄影记者;
“高级采写技巧”,生源:有10年以上从业经历的广播、电视记者及摄影记者;
“网络新闻采编”,生源:记者、编辑、网络制作者。
视觉新闻方面——
“21世纪图片编辑”,生源:助理执行总编、摄影主编、摄影主任;
“美术设计、组版与用彩”,生源:新闻版设计员及美工;
“网站设计”,生源:网站设计员、制作主任;
“数码新闻摄影”,生源:摄影记者、摄影编辑、视觉记者;
“财经板块报道、编辑及设计”,生源:记者、主编、文字编辑、版面编辑、图片编辑;
“文字编辑的版面设计、组版和用彩”,生源:文字编辑及未学过美术设计的组版编辑;
“助理总编辑的视觉新闻”,生源:指导记者和与摄影记者有合作关系的助理总编辑及助理主编。
其他还有职业道德和法律、广播电视新闻、网络新闻方面的数十门专业课程及各类专业研讨会,在此不一一列举。该校要求,参加学习的人员必须是报刊、广播、电视、新闻网站的全职新闻工作者或新闻教育者。自由撰稿人也可申请参加。
由此可见,这样一所由著名报社创办的新闻学院,其课程的设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而诱惑力不比一般大学的新闻学院小。我相信,如果中国有教学机构开设上述课程,也一定会大受欢迎。
五、 我们的报纸是这样编辑的
作为一家小城市报纸,《圣彼得堡时报》的规模和容量算够大的了。我到访的那天是星期二,该报共84页,另加6个地方版(每个地方版加6页本地内容),因而大多数读者收到的是厚达90页的该报。
这90页是怎么分工的呢?第一叠是新闻板块,共12页,包括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华盛顿新闻、健康和医疗、人物副刊及社论评论版;第二叠是州市新闻,共8页,包括本市新闻、本州新闻、娱乐新闻、讣闻、天气预报等内容;第三叠是体育,共8页;第四叠是副刊,共6页,包括3个人物版、1个电影预告版、1个电视预告版和1个彩色卡通画版;第五叠是经济,共6页,包括2个综合新闻版及行情分析、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及共同基金各1个版;第六叠是分类广告,共12页;第七叠是《邻里》杂志,4开,24页;第八叠是地方版,分别为《北派恩勒斯时报》、《帕斯科时报》、《赫南多时报》、《西特拉斯时报》、《拉尔戈时报》和《清水时报》,各6页。
该报的星期天刊共216页,分为12叠,比平日刊多了“视野”、“书评”、“旅游”、“电视指南”及16个版的彩色卡通画等板块,内容琳琅满目,可读性很强,完全是一份大型报纸的架构,份量上不输《华盛顿邮报》、《波士顿环球报》、《芝加哥论坛报》等报纸,比《今日美国》及《华尔街日报》的页码还多。
谈到编辑部的运作时,托马斯倒是介绍了一些我从其他报纸未曾了解到的细节。他说:“我们这里有很多种编辑,以本市新闻部为例,就有本市新闻主编,他一般负责下达任务和组织报道;然后有一组编辑,大约3至4名,是记者稿件的第一读者,他们判断稿件的份量及是否可用或是否需要记者对事实进行修改;他们满意的稿件,就交给文字编辑(即copy ediotr),后者负责拼写、语法的修改及稿件的修饰和篇幅的控制;接着稿件交给设计员,即组版编辑(page editor 或designer);组版出来的清样(layout),交由前面的主编或编辑审看,然后就可以付印了。”
想到中国报纸的各个编辑环节有签字负责的习惯,我便问:“你们这些环节需要不需要签字?”
“不需要。”
“那么每天大量稿件需要处理,万一出了差错谁负责任?”
“责任视情况而定,原则上是每个碰过稿件的编辑都要负责任。我们鼓励编辑和记者们多商量。一般来说,第一个读稿的编辑都是资深和业务过硬的编辑,他们会迅速发现问题和判断出稿件的价值。我们通常选择知识面宽、兴趣广泛的编辑担任此职。”
关于部门的分工,该报与其他报纸也有所不同。例如,很多报纸的A叠,即新闻板块是由规模庞大的本市新闻部负责最后工序,但《圣彼得堡时报》的A叠却归一个叫做电讯部(Wire desk)的部门管理,因为该报A叠没有地方新闻,头版除外。这个部门的负责人是国内新闻主编。他指挥编辑将通讯社的电讯稿和记者来稿选择编辑上版,内容是国内或国际新闻。该报的电讯稿主要取自《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通讯社,并不太依赖美联社或合众国际社这样的大通讯社。编辑有时会将编前会决定的某条地方新闻(它们通常在B叠)编入头版,但该叠的社论评论版不归他们管。像很多美国报纸一样,社论版有专门的部门编辑处理。
第二叠即州市和地方新闻,才由本市新闻部主编总负责。至于6个地方版,主要由各分社或记者站负责采写和编辑,但最后也受本市新闻部主编监控。
第三叠即体育新闻,由体育部主编总负责,包括地方、国内和国际的体育新闻。但体育部的编辑也得和电讯部合作,从他们的电讯稿中挑选合适的体育新闻。
副刊部之庞大仅次于本市新闻部。该部不仅负责平日刊的第四叠,还负责周四的餐饮版、周六的宗教版以及周日的影视、文艺、旅游、家居等副刊。此外,该部的记者和编辑还负责出版大量和节日、时尚等有关的特刊。
关于日常管理,托马斯说:“我们的记者没有固定的任务。他们只是负责自己分工的领域,我们不用发稿数量来衡量记者是否称职,他们若想偷懒,就不会干很长时间。现在有大量的求职者想在我们这儿干,竞争很激烈呢。如果报社某职员工作不力,主编就会和他谈话,然后主编会召集编辑们商量对策。是否解聘该职员,最终的主意由执行总编辑拿。关于职员的工作表现,我们有很多反馈的渠道。这一点大家都明白。”
六、“万里长桥”结束南方之旅
采访完《圣彼得堡时报》后,我曾经考虑是否应去迈阿密看看并访问《迈阿密先驱报》(Miami Herald)。迈阿密是佛州首府,著名的三面临海的海滨城市。从资料上看,该市的《迈阿密先驱报》发行量距该州第一(但《圣彼得堡时报》说他们第一)。这里距迈阿密也就一天车程。但我掐指一算,这样至少要多花三天时间,而我这个暑假还要进行另一趟更为重要的远行,何况也未和《迈阿密先驱报》约定时间,且该报的特色不及奥兰多和圣彼得堡两报。于是又回到奥兰多。
7月4日是美国国庆日,大街小巷到处飘扬着红蓝白三色的星条旗,很多家庭一家数口人穿着同样式样的胸前印有美国国旗的T恤衫,晚上在酒店的阳台上可见到不远处燃放的焰火。我在这美国人的节日里游览了奥兰多几个主题公园,带着各景点惊心动魄的经历,启程返回纽约。路上在佐治亚州的海滨小城萨凡纳和北卡罗莱纳州的一个小岛歇脚,参观了莱特兄弟试飞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场地和纪念馆,又到了英国殖民者第一个登录美洲大陆的地点观看美丽的弗吉尼亚海滨。在美国开长途车不像想象的那么累,原因除了路况好以外,主要是沿途风光美不胜收,似乎没有不值得看的地方,乘飞机旅行绝无这种体验。而这一路回去最让我惊奇的,就是那奇长无比的桥梁。
在弗吉尼亚,本想沿来路回去,但在北卡遇到的一位朋友推荐我走海上大桥,说那桥虽然要交10美元过桥费,却绝对值得一看。于是我开车经过弗吉尼亚东部的威廉斯堡,驶入这个堪称奇观的跨海大桥。
桥并不宽,双向四车道,来去桥梁时分时合,直刺大海深处。这是一个晴朗的中午,烈日当空,路上汽车闪着耀眼的光芒。起初,桥与大海是水平的,且贴近海面,汽车仿佛是在海上行驶,两面都是湛蓝的海水——右边是海天一色的大西洋,左侧是切萨皮克湾,同样一望无际。海面上许多白色或彩色的运动帆船和游艇,星星点点地撒在碧波荡漾的大海里,看上去像是无数小玩具摆放在整洁的蓝色画布上,最近处的一艘游艇上似乎有人在向我方招手。我的感觉就是在海上驾车行驶,想象着碧海、蓝天、红车、白帆,简直物我两忘了。
这样走了很长一段后,前面的桥突然没有了,我的汽车正全速前进且三面环海!正纳闷间,大桥已开始下坡,渐渐钻入海底。原来,这一段桥梁变成了海底隧道。后来听美国朋友解释,切萨皮克湾这座大桥大部分路段是沿着海平面建的,为确保海上交通不因此而中断,特修建海底隧道,以便船只可以在上面通行。这段海底隧道变成了双向二车道,刚才还分开的两座桥,在这里合二为一,汽车双向行驶,中间没有隔栏。
出得隧道,又分作两个桥,桥面继续擦着大海向前延伸。汽车开了大约七八分钟,前面的桥梁又不见了,我知道即将进入另一个隧道。刚才在进入第一个隧道的一刹那,发现隧道入口旁有一个环形通道,似乎可以让汽车停下观光,可惜那时已无法停车。这次有了思想准备,便放慢速度,果然见到一个同样的环形通道,但通道口上竖了块牌子,说暂停使用。我顾不得了,照样驶入该通道,因为对于我来说,这辈子可能只能来这一次了。到了通道边上一个停车场,果然没有任何车辆。我下车仔细看这真正的“断桥”,海水呈深蓝色,看上去清澈冷洌,另一截大桥横在远处,两“断桥”之间的海面上,一些白色游艇正进进出出,悠然自得。再回过头来看刚才走过的桥,才发现那细细长长的桥并非笔直,而是打了几个折,隧道位置成一夹角。那走过的桥已看不到尽头,可见刚才已开了很长一段路。我赶紧取出摄像机,将周围景色匆匆收入,便钻进汽车开出这块是非地,惟恐被警察抓住罚款。
又是平桥,汽车飞速向前行驶。也不知开了多久,一看计程表,竟已在桥上开了12英里,折合19.2公里。大桥两侧依然竖着很多高高的路灯,相信晚上路灯开启后,会是另一番绝妙景观。这时,一个大拱桥突然呈现在前方,来回仍是两座桥。不一会儿,原来水平的大桥开始爬坡,汽车驶上了这高高的拱桥上!我相信在这拱桥上看后面的桥会非常壮观,无奈后脑勺未长眼睛。从拱桥上下来,又是一段长长的平桥,仿佛与最初的平桥相呼应。渐渐,汽车缓缓驶入陆地,已是特拉华州境界,急忙再看计程表,总共在桥上开了19英里,合30.4公里!
一路上,我想象着刚才那两度入水两度出水、最后又出人意料地高耸长天的超长大桥,觉得设计者一定是个浪漫主义艺术家。后来我问美国的朋友这是否为世界上最长的大桥,回答说不清楚是否最长,但一定是世界上最有特色的大桥。再后来又见报上华人旅行社的旅游广告称此为“万里长桥”,按照中国古代诗人 “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夸张手法,这“万里”二字是绝不为过的!
回到纽约后查看汽车里程表,此次南方之旅是3,000多英里,接近5,000公里。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