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传媒5月30日讯 中国传媒投资峰会今日在北京梅地亚中心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传媒论坛组委会、史坦国际传媒研究中心主办,峰会上邀请了国内外投资界巨子、实业家和具有典型意义的成功媒体领导共商发展大计。同时,将由与会代表投票评出首届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媒体。搜狐网传媒频道会对此盛会进行图文直播,敬请关注。
转自搜狐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博导 喻国明
转自搜狐
问题:喻教授您能否从当前公众需求角度谈谈媒介产业的发展。
转自搜狐
喻国明:事实上媒介产业作为社会产业只有满足了社会、公众的需求,其本身才能获得更大的市场关注和市场影响力。我们说媒介影响经济,其实这是影响公众,影响社会,这也是其存在价值所在。您刚才讲到的角度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社会需求的角度,对媒介的发展影响,我们在前面已提到一部分。其实我国报业的发展就呈现了这样的趋势,改革之初,我国的报纸都是比较单一的,多是机关报,这样的报纸在西方国家目前是没有的。在改革开放刚开始进行时,生长出官方报纸的补充形式,就是晚报形式,当时提出晚报是“补日报之不足”,这是在官方报纸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产生出来的具有一定市场因素的报纸,但这种报纸天然地贴近老百姓的需求,以受众需求为本位,在晚报上面已有一定的萌芽和痕迹。但它又不跟官方报纸做硬新闻的比拼,所以两种媒介相安无事,共同发展了十几年。传统的机关报仍是我国广告经营的主体,晚报活得也不错。但九十年代中期,在市场的推动下,社会利益的多样化,市场经济使得选择逐渐转交个人的情况下,社会就要求媒介更多地承担起相应的社会守望责任。而这种社会守望责任,传统的机关报很难满足需求。而传统的晚报又是在一些言不及意的软性资讯方面可以贴近社会需要,但在主流资讯方面很难贴近民众的需要。因此就生长出了都市报即新兴的城市报纸。这种城市报纸产生后,就对我们现有的机关报市场份额、影响力以极大的挤压。我们的机关报受到了这样一种极大的冲击和挤压是从都市报开始兴起,并逐渐边缘化。这样的都市报以一种全功能、市场化操作、受众本位的方式进行经营的,所以对传统机关报有一种功能覆盖。因此在今天的媒介领域里,有两种报业形式,一是依然存在,但实际上日益边缘化的机关报。还有一种即我们所说的都市报,而都市报模式,按西方意义来说,很大程度上是大众化报纸,这种大众化报纸好看、可读、资讯全面,但对一些主流资讯常常是语言不详,有所回避。即涉及到社会发展的主流问题,大家最关心的中心问题、社会发展瓶颈问题关心不够,甚至有意回避。因为这一方面跟它操作的技术难度有关,主流报纸比较要有庖丁解牛的技术能力才可以,而且大众化的报纸模式,是以市场大众的诉求为关注,而对主流问题的关注,可能原理部分读者的需求,而且还要承担着接触很大利益纠葛问题的风险。无论是市场受众减少的危险,还是对解析能力、把握能力的不自信,都导致都市报在主流信息的传播方面是缺失的。所以使大家出现了一种情况,比拼规模。最典型的就是广东的情况,不断扩大发行的篇幅和密度,但在主流资讯提供方面,都存在各方面的问题。当然这里也有体制问题,但也有自己不作为的问题。因此这样一种发展,就使得大众化报纸、盈利逐渐摊平,由过去的暴利,到利润平均化,并逐渐衰减。而作为社会发展,回答社会发展的主流问题,应该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问题。而现在从十六大之后,所谓小阳春最大的变化就是在内容领域保障社会对主流资讯的知情权。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建立的政策前提就是要保证及时、充分、客观报道。及时报道就是不用请示,在第一时间就可以实时地切换、报道。客观报道是不要忙于做出结论,而要客观、平衡地做出评论。所谓充分报道,就是你报道的内容必须和社会的需求量相对应。不能说社会不需要的东西你连篇累牍,而社会需要的东西,你却语焉不详。这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拿到的政治底牌,否则是许多依据的。而这种可能性正是98年之后社会发展在大众化媒介已部分满足社会需求后,人们提出的主流化信息需求。而这种信息需求正在我国的体制管控方式方面,出现某种积极的,很有前景的发展方向,我们说这就是社会对于媒介的主流性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