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中央电视台二套整体改制为央视经济频道。四天后,上海东方卫视也以全新的面貌登场,目标是“覆盖全国,辐射海外”。而早在今年7月,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即推出了专业财经频道“第一财经”。
短短几个月内,财经类频道的概念南北风行。因为时间上的巧合,一些人认为这表明上海和北京在“全国领先财经频道”上的竞争正式开始,但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陆晔则否认了这种看法:“现在大家把这个事情拔得太高了。地方媒体没那么有实力,这种说法几乎是无稽之谈。”
没有竞争
对于央视二套改版给地方频道带来压力的说法,央视经济频道资讯节目工作室副主任、《经济信息联播》制片人李勇并不以为然,他认为央视现在面临的竞争并不激烈,这次改版的动力主要来自内部,是为了推进频道化改革。而经济频道“全球资讯榜”栏目的制片李勇强对这个问题回答得更加干脆:“我从来没看过东方卫视。”凭借央视的实力,他觉得地方媒体尚不足以与央视形成明显的对抗。三个月前,上海文广“第一财经”在刚刚推出时曾表示,先是要实现广播与电视在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品牌资源上的整合与共享,后来又说将推出一份名为《第一财经》并面向全国的财经类日报。业界为此兴奋了好一阵子,但是现在“第一财经”的处境却不容乐观,频道并未形成全国影响力,原来的“上星”目标没有了下文,而报纸至今没有出来。
“我们的竞争环境并不十分公平。”陆晔教授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中国电视台严格的行政区划制度决定了各家省级卫视的尴尬地位,也决定了央视会在很长的时间里继续占据垄断地位。既然竞赛的规则中就包含着“先天性”的不公平,由此而来的竞争也就根本无法称之为竞争。“你知道吗,包括东方卫视在内的所有省级卫星电视,现在抢电视剧抢得很厉害。卫视只能以娱乐和电视剧见长,它们做不了新闻,因为外地的采访权很难拿到手。”
那么,东方卫视和央视二套改版在时间上的接近是否纯属巧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陈泉认为,东方卫视此次的重新亮相是为了摆脱自身的尴尬地位。今年上半年,上海市政府颁布了卫视对等落地政策,上海有线电视网络实行市场化运作,落地费成为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在此之前,上海为了保护本地媒体,对外省卫视落地上海并不积极,大多数外省卫视在上海都吃了闭门羹。新政策实行后,上海卫视受到了更多落地上海的外省卫视的冲击。这些频道必然会抢走一部分广告份额,这迫使上海卫视必须走出上海,“改良”自己。上海卫视原来的节目主要是其他各个频道精品节目的捆绑,但因为一方面上海观众不愿看二手节目,另一方面“大拼盘”也吸引不了外地观众,所以现在推出的东方卫视,亮点在于“自制节目”,使卫视与其他频道脱离关系,扩大影响力。
“卫视至少得有一条活路。”陆晔用这句话来解释上海卫视的变动。她认为东方卫视的这次改版,不过是为了寻求在夹缝中的生存之道,并非像外界传言的那样是为了奋起与央视竞争,而央视二套改版也不会仅仅因为体察到了来自地方媒体的压力。改版后的央视经济频道的主要变化有两个方面:一是以“经济频道”取代了原先的“经济·生活·服务频道”;二是成立了资讯工作室,以经济资讯为主线推出了四档框架性的节目。陆晔认为这种变动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使经济频道更加专业化。她说:“在以前‘经济就是工作总结’的年代,央视提出了大经济概念,把经济生活化,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现在这样的观念显然有些落伍了,经济新闻可以做得更加高端,改革势在必行。”
尽管东方卫视与央视二套改版之间似乎缺乏直接关联,不过,业内人士认为这至少表明省级卫视希望打破地域界限的趋势。省级卫视以前以宣传本地为主要任务,但是现在如果它们要突破地域界限,提供的内容就不可能再是本省电视台节目的翻版,而是要另起炉灶。这一点的意义非同寻常。东方卫视等地方卫视虽然不能和央视在同一起点上竞争,但在客观上仍会产生一定的“威慑力”——一家卫视抢走1%的收视率,全国就是30%的收视率。这样“竞争”的结果有可能会提高整个电视行业的标准。
放弃高端面向大众
央视经济频道改版以及上海的“第一财经”的推出,是否意味着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一个像CNBC或者布隆伯格一样的权威财经频道呢?
央视完全有这样的实力,但是经济频道却并未选择这条道路。频道节目总监梁晓涛反复强调:“台领导明确新版央视二套以‘大众、综合、实用’的大经济观作为频道定位的核心理念。”频道呼号的改变并不是频道定位的窄化,经济频道也不是纯财经频道。
陆晔则说:“经济频道现在仍提大经济概念,主要是为了赚钱。央视覆盖全国,它没有必要排斥观众。”经济频道资讯工作室主任王利芬也承认:“我们选择了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一种方式,这对吸引受众和广告都有好处。”
在采访中,央视提供了这样一些数据:中国90%以上的电视观众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下,收入水平在1000元以下;中国证券市场上经常交易的人群数量是37万,而经常交易的定义是“一个月交易一次”。这样一个窄众群体对央视来说显然缺乏吸引力,不足以给央视带来高收视率和高额利润。资讯工作室副主任许文广说:“我们要彻底降低经济新闻的门槛。”
陆晔说:“我坚信电视一定是大众媒体。就算一个电视频道的受众是小众化的,它也要力求把这个小众一网打尽。也就是说小众的区域必须很大,大到受众群足以吸引广告商。”专业化的频道必然要进行公司化运作,努力把节目出售到更多地方才能实现盈利。“第一财经”也是从这一理念出发,它本身就是以公司化形态现身的。“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总裁高韵斐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将“第一财经”打造成“内容供应商”和“内容集成商”。但是陆晔对这个目标的可行性表示怀疑,她说:“中国行政区划没有打破,谁愿意把整段时间拿出去播别人的节目?与国外不同的是,中国的电视台也是当地政府的资源之一”。
关键仍是内容
“现在的电视行业,很像几年前的网络泡沫。”陆晔这样评价新概念、新包装不断兴起的电视业,“我们太注重概念了。其实观众不管你叫上海卫视还是东方卫视,不管你叫第一财经还是财经频道,不管你是节目中心制还是推频道品牌,这些都无所谓,关键是内容。概念易行,节目难做。”这句话可能也会得到央视经济频道资讯工作室主任王利芬的认同。在10月24日播出的“全球排行榜”栏目中,由于记者采访不到位,在关于GE总裁伊梅尔特的新闻中,她不得不动用从前“对话”栏目的资料片。
经济频道正在力推“频道资源整合”这个概念。王利芬说:“由一个栏目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言下之意,频道品牌是电视行业发展的新趋势。而陆晔则认为,十多年来,我们的电视运作模式从台到频道到中心,后来又回到频道,这种周折反复的历程值得深思。“其实最重要的是自己知道自己要干嘛。”就国外成功电视台的经验来说,也是各有一套,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至于东方卫视的改头换面,许多人觉得有些换汤不换药的味道。《解放日报》记者陆一波就说:“东方卫视不过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稍微改了一点,没什么花头。比如,现在的直播上海就是以前的卫视新闻。而城际连线原本就是几个卫视频道合作的节目,东方卫视仅仅在这个节目前面加了10分钟的自制节目,看上去很生硬。”(记者 漏丹)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