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笔者准备去长沙参加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动身前突然搜狐网站来电,邀我9月22日晚去做节目,到时才知是内地四大互联网:搜狐网、新浪网、中新网和红网首次联合主办在线访谈,同时受邀的还有《亚洲周刊》邱立本总编辑。一小时的访谈内容,主要涉及两岸三地传媒的交往与融合,还有大批网民热情的回应。
当时的谈话细节不甚了了,然给笔者留下印象的却是现场的工作人员,包括主持人、搜狐网的副总编辑曾伏虎等,全是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敏捷、干练、朝气、现代,体现在他们自信的一举一动中。新华社对外部端木来娣副主任在唐家璇国务委员会见论坛代表后,饭都吃不踏实,急忙安排记者发消息,她笑着对笔者说,若不抓紧,互联网又抢先了。近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媒体及新兴报刊风头十足。一大批年轻有为的传媒人脱颖而出,他们携改革的东风,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财经》杂志曹海丽高级记者在北京人大新闻系毕业后,又到美国柏克莱分校读传媒硕士。沙士期间,淘大花园患者多,她往淘大花园跑。听说病源在广东吃野生动物地区,她又隐瞒记者身份到第一线去。笔者曾劝阻她不要冒险,她却说:我是记者。最近,WHO在全球五大洲各遴选一名记者去总部和自选一国去研习,她是亚洲唯一或选者。笔者问她选何地,答曰:非洲或印度。
《21世纪经济报道》年轻记者钱琪、刘晓希、何华峰一周内要在广州和香港之间跑上好几个来回,却条条重大经济新闻不落。一天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外,就是采访和写稿。写得头昏脑胀了,唯一的消遣就是到潜水湾去游泳,笔者也曾被他们拽去过一次。
内地现有报刊过万种,传媒业已成为继电子咨询、制造业、烟草业之后的第四大税利产业。目前,内地媒体的改革和发展正处于突破的前夜,2003年被称作“中国媒体改革年”。当人们在感慨人才难求的同时,随着影响媒体发展体制弊端的逐步革除,一大批有所作为的传媒新秀就站了出来。(文/紫明 作者为经济导报的副总编辑) |